如何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这个研讨会深入探讨新时代法学教育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2-11-18 13:02:42

本网讯(记者 刘时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在华东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日,该校会同上海市法学会召开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新时代法学教育”主题研讨会,聚焦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发展蓝图和法治人才培养方向开展深入研讨,着力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的内生力,全力服务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凝心聚力再出发,踔厉奋进新征程。

7b5bff3dffa3b0f611ae7752d1e5529.jpg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就“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主旨讲话。他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法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工程,也是法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通过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中国法学将实现从西方理论的“搬运工”,到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的根本转变,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把学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构建自主的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用这一体系教书育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中央决策部署付诸于行动,见于成效。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崔亚东表示,新时代的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努力把高校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阵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课程体系、话语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使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新征程上,上海法学会将与华政加强合作,共同为上海法学教育的发展和法治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贡献。

教育部“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和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分别就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作主题发言。

郭为禄表示,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蕴含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显著优势和恢宏图景,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范式标识和修辞表达。“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根本价值,又是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价值内核。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除了要关注和遵循法教义学的规律和法理思维外,还应当重点关注如何科学创设和完善契合美好生活需求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实践路径,以回应和构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法治保障系统。只有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三大体系”建设才可能避免走西式的老路,我们的法学研究才能真正地接上“中国实际”这个地气,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理论也才能对法治实践起到有效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马怀德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一个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相适应的法学学科体系。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坚持创新发展,统筹推进学科专业的调整。要对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扩充学科的知识容量。要回应实践需求,推动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新兴学科发展。要强化合作赋能,推进学科之间的融合。长期以来,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两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希望在新的起点上,两校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各兄弟院校一起携手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晓光表示,华东政法大学始终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与国家法治建设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法治建设的骨干力量,为推进现代法学教育事业、全民普法守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将同华政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特别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走深走实,深入人心方面加强合作,在开展全民普法和守法技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杨伟人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我们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保证中国法治事业的砥砺前行,继往开来,离不开优质的法学教育,70年来,华政学子们活跃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真诚期待华政能够在新的奋进征程上续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表示,伴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喜讯,华东政法大学迎来了70岁生日。作为新中国创办的首批政法院校,华东政法大学一直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国家有需要,上海有需求,华政有作为”的行动自觉,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面向未来,学校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弘扬与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在论坛理论研讨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总编辑黄文艺教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人才培养理论”为主题,深入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并从法治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法治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法治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任务,以及法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标准这六个方面,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人才培养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 “六个新”。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院长付子堂教授结合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专章论述,提出高等政法院校要主动担负起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责任和使命,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晓红教授回顾了中国国际法研究与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战略布局、目标要求、模式创新四个方面论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涉外法治人才需求的日益强烈。她谈到,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谋篇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以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加快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学》主编,华东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玉鸿教授作“以二十大报告为指针,扎实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发言。他表示,要建设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就离不开优质的法学教育。法学教育要以德法兼修为引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要适应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需求,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法律生涯的方法能力。法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权法学、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方法学,深入解读了法学教育当中的实践性经验问题。

据悉,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上海市法学会、司法局、人民检察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各兄弟高校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党委班子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

责任编辑:刘时玉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