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教科研40年:领风气之先,助内涵之“力”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徐士强 冯明

时间:2022-11-17 10:48:09

编者按

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杂志2022年11月1日刊,本期杂志重点推出“科研兴教——上海普教科研40年砥砺再出发”一组报道,特别邀请上海普教科研的推动者、见证者们共同回顾发展足迹,更一起面向未来,为上海普教科研在新时代下的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积蓄智慧与力量。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开风气之先,率先成立地区性教育科研机构,建立科研普及指导和管理体系,形成了以科研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基层学校和教师广泛参与的上海普教科研。

经过40年的努力和探索,上海普教科研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孕育了诸如青浦数学教改经验、一师附小愉快教育、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等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上海教育改革创新成果。

图片

问题化学习:以“学”的方式改变“教”的方式

此时此刻,回顾上海普教科研的缘起与发展,探寻内在的价值追求与生长路径,不仅有利于普教科研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将有助于新时代上海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缘起:教育发展科学化的矢志追求

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改革的勇气、创新的实践,更需要科学理性,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引领改革,让教育创新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

正是基于这种定位,上海普教科研兴起之初,就非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教育调查法、经验筛选法、教育实验法和教育统计与测量工具,并将科学理性的精神、思维和方法普及到基层学校之中,植入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之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再以提高指导普及”,就成了上海普教科研发展的方针。

图片

后“茶馆式”教学背后有教育科研的支撑


二、发展:扎根于实践大地的拔节生长

深耕科研普及,促教师实践更具研究性

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一会”(即中小学教育科研规划会议,共举办了3届)、“一班”(即上海教育科研学习班)和“一刊”(即《教育科研情况交流》,后改版为《上海教育科研》),培养了一大批区县和基层学校科研骨干,搭建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分享交流平台。

图片

20世纪80年代起开办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学习班

与此同时,上海市高度重视区和学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建设和力量配置。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各区均建立了科研室,主管区域科研管理。21世纪以来,大部分中小学校建立了科研室。

图片

20世纪90年代起开办全市青年科研骨干学习班

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全市普教科研课题全过程管理机制。上海在普教科研网络运行上,相对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更注重专业引领。

21世纪以来,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普教所也相应举办聚焦设计科学研究的科研骨干培训班,探索普教科研方法体系。

建立激励性教育科研评奖体系,也是科研普及的重要部分。

1985年,上海市教育局设立了上海市普教科研成果奖;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02年设立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 

2012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奖励基金会合作,设立上海市优秀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优秀区教育科研员评选;

21世纪以来,普教所先后设立黄浦杯长三角征文活动、文献综述评选、优秀调查研究报告评选、普教科研实践智慧征文活动等,为全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涌现搭建平台。

加强评价研究,为教育改革注入新动力

1982年,市教科所基于测量评价前沿理论与技术,从“初中平面几何教学质量评价”切入,探索切实可行的评价手段。该研究不仅在教学领域的各学科、各阶段、德智体美等方面,而且在学校管理、教师评价等方面都引起了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了评价研究的系列工程。

21世纪初,上海与OECD正式签署参加PISA2009协议,上海PISA研究中心和秘书处设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通过参与PISA项目,上海普教科研在学生素养评价的研究有了更大的进展,受到“素养”评价的启发和引领,一大批学校开展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

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基于绿色指标评价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

依托学习研究,让课程教学更具突破性

上海普教科研致力于推动课程教学研究科学化,其着力点在于让课程教学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譬如青浦顾泠沅数学教改小组充分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等心理效应,并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国家对学生创造力的关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及一批学校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进一步丰富了上海教育教学样态。

21世纪以来,伴随学习科学的发展,前沿的学习理念日益深入嵌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普教所成立了学习基础素养研究项目,探索以创造性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相关成果被市教委采纳,在全市推进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图片

上海市实验学校以学制改革探索育人整体变革

探索扎根行动,使学校改革更具整体性

借助科研的力量,使学校教育的各个因素形成相对有机的整体,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成为上海普教科研的重要研究领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学校为对象,开展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形成了一批典型的研究成果,如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性改革”、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建青实验学校“中、小、幼三段一体学校”等。

图片

2012年,在上海市教科院举行“坚守与创新——上海市教科院普教科研三十年”专题活动

21世纪以来,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等方面,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等专业研究机构和广大基层学校,共同推动了“加强初中工程”“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高中生创新素养培养”“新优质学校”“特色高中建设”“初中强校工程”,积极探索“公平而有质量”的中小学整体改革新实践。

注重基于证据,让教育决策更具科学性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决策研究的科学性,上海普教科研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开展教育调查,为教育行政部门研判现状与问题提供证据,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情报研究,收集国内国际教育情报,并将其作为教育决策服务。

21世纪以来,上海市教委依托普通教育研究所成立了上海市教育信息调查大队,2010年后,教育政策研究室和上海市教育信息调查大队进行功能整合,成立教育舆情与政策研究中心,将“基于实证的教育政策研究”作为研究方向,就“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收集社情、民意,为有关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和决策咨询。

图片

闵行建设指向高质量学校教育科研的区域支持系统

关注推广转化,让优秀成果更具影响力

在“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再以提高指导普及”方针指引下,20世纪90年代初,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受到了高度关注。

1995年,上海市教育局设立了成果推广周系列活动,在全市集中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1997年,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和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设立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借此引导和激励全市成果推广。与此同时,上海市在已获奖的优秀成果中择优命名了两批市级教育科研基地,使之成为深化研究、成果转化、成果推广和骨干教师培养的中心。

21世纪以来,通过成果推广,让优秀成果发挥更大的教育和社会效益,依然是普教科研人的自觉追求。这些推广的共同特点在于将“双向选择”的机制引入推广之中,更好地激发推广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普教所以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持续发展为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教育科研奖提炼经验,开展主题式推广。普教所与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于2016年、2019年举办两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推广、转化与深化研讨会,引导优秀成果的持续发展。

图片

2019年,在上海市教科院举行第二届基础教育科研推广、转化与深化研讨会


三、展望:普教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思考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当下,面向未来。

展望上海普教科研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上海普教科研的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科研的“引力”

作为基于科学理性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普教科研需要科研人员和基层学校静下心来,深度学习,扎根行动,精益求精,形成可应用、可推广的科研成果。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视教师为专业人员,使之免于过多的事务性工作,确保其有精力开展科研;

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管理者的待遇,吸引更优秀的教师来服务和引领学校科研;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绩效的评价,推动学校从事务性组织向专业性组织演变;

需要进一步探索以研究者为中心的课题管理机制,提升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管理的服务性;

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完善科研评价,形成多样化的、全方位、成事成人并重、导向长周期研究的科研激励机制。

进一步凝聚科研的“合力”

当前,区域科研的高质量,不仅体现在“量大面广”的“普及度”,“敏捷应变”的“新锐度”,更体现在“突破创新”的“成熟度”,即能够深度契合区域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破解症结问题,集成多方智慧,形成有学理支撑、有操作系统、有配套体系、可迁移和推广的常态化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更有战略性的普教科研规划;

需要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式凝聚市区教育科研机构、高校和基层学校的力量,打造理论与实践深度融汇的研究共同体;

需要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创新性组合,创新学校系统;

需要进一步凝聚行政和专业的合力,促进成果的推广、转化与深化,实现优秀成果的可持续、长周期发展。

进一步修炼科研的“内力”

上海普教科研在20世纪80年代的脱颖而出,与其重视科研思维和方法的修炼,注重先进教育理论的应用,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密不可分。

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学习科学的新进展,特别是对前沿的学习科学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学习,更自觉地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进一步夯实教育实践研究的底层逻辑;

需要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证据”的挖掘能力,提升统计与测量功底,修炼溯因推理能力,夯实教育实践创新的因果假设;

需要进一步加强“设计思维”与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加强“需求分析”“创新定义”“原型建构”“测试与快速迭代”的能力;

需要完善市区专职科研人员的成长平台,通过骨干培训、项目参与、成果分享等,促进专职科研员的素养更新。

(本文有删节,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徐士强 冯 明)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