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王”569.8克,“蟹后”433.2克!2300余只河蟹“亮相”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2-11-14 11:41:37

569.8克!433.2克!在日前举办的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六届蟹文化节暨2022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全国2300余只河蟹角逐“奥斯卡奖”自江西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来自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的河蟹分别夺得“蟹王”“蟹后”。

此次大赛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江西等8地近100家单位选送的2300余只河蟹角逐“奥斯卡”。在河蟹大赛举办的同时,还开展水产科技科技成果发布、蟹文化展示、江苏省泰兴市“江沙蟹”推荐会塈校地合作签约等活动。

image.png

高温季节,“烤”出大闸蟹好品质

今年虽然出现了150年一遇的长达50天的高温天气,对水草和水质造成了较大危害,对河蟹第四次蜕壳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高温造成相当数量河蟹无法完成第四次蜕壳而其生命周期中少蜕一次壳,因而今年特大规格(如母蟹5两、公蟹7两以上)的比例较少。但后期温度合适且昼夜温差较大,并通过强化技术管理,河蟹育肥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河蟹的品质明显好于去年,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难得的“味觉大宴”。

同时,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原因,今年大闸蟹的整体行情较为低迷,全国河蟹产业在“艰”毅中前行。当前,全国大闸蟹已集中上市,量足质优价格合适,正是品蟹好季节,广大市民可以大快朵颐。

秉持河蟹大赛“为养殖户找市场,为消费者找好蟹”的宗旨,今年河蟹大赛上首次开辟了地方河蟹产品推介活动。来自江苏泰兴市沙壤土质饲养的“江沙蟹”在大赛上进行了推介。通过大赛的推介,向全国消费者整体展示不同区域的河蟹产业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服务。

又如,今年河蟹大赛,上海参赛单位达30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表明上海生产的大闸蟹已具有与全国河蟹同台竞技的实力和勇气。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河蟹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从“大”向“好”迈进,当前正在从“外观大”向“内在好”进军。

image.png

同时,在大赛上,上海海洋大学与泰兴市人民政府签订校市合作协议,发挥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人才、技术等优势,为泰兴市的河蟹全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支撑。

此外,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丰富多样的蟹文化展,传播我国河蟹的产业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等,助推河蟹产业的科技文化升级,促进河蟹产业的融合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上海海洋大学:50多名师生致力河蟹养殖

20世纪50年代,上海海洋大学陈子英、汪天生等首次发现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产卵场在崇明外长江入海口的半咸水扇形带上,证明崇明是长江水系河蟹的故乡,从此开创了河蟹养殖研究及技术推广的先河。1974年,上海海洋大学梁象秋等首次在实验室再现了河蟹幼苗生活史,为人工河蟹育苗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上海海洋大学校友赵乃刚从1973年至1984年,克服种种困难,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在滁州城西水库的荒岛上坚持试验研究11年,发明了“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配方及其工业化育苗工艺”,被誉为“河蟹之父”。

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王武等致力于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21世纪初,李思发等研究制定了中华绒螯蟹的种质国家标准。2007年,由王武教授首创全国河蟹大赛,有效促进了河蟹养殖技术进步和河蟹产业发展,使河蟹产业成为全国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王成辉团队选育的“江海21”更成为河蟹养殖业的宠儿,深受市场欢迎。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已有50多名教师、研究生组成的河蟹技术研究及推广服务团队,是国内科教机构中人数最多的团队。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师生深入养殖一线创造的“当涂模式”“宝应模式”“宁夏模式”等养殖模式,深入当地养殖户欢迎,因地制宜后,在全国推广。

另据悉,近日,上海海洋大学以大闸蟹特色产业助推延安黄龙经济发展为题材报送的“让绿水青山变成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项目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image.png

image.png

记者 刘时玉

责任编辑:刘时玉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