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半个月,这届小一新生情况如何?特殊的入学适应期,校长来支招……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 袁曼舒

时间:2022-09-16 16:14:00

这届小学一年级新生有些特殊:

幼儿园三年中,他们有两个学期无法到园,也就是近1/3的时间在家度过;

结束上半年的居家生活后,还没来得及和老师同学们好好道个别,就一下子坐进了小学的教室……

转眼已经开学半个月了,这批特殊的小一新生在学校情况如何?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他们过渡?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帮孩子更好适应小学生活?

带着这些问题,第一教育采访了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校长陆莉莉——

图片

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校长陆莉莉和学生们在一起

这届小一新生在学校表现如何?

“社恐”vs.“社牛”分化明显

小A同学家庭条件优渥,平时和祖辈一起生活,备受宠爱。升入小学后,她非常不适应,早上一入校就哭,有时甚至要哭到中午。

小B同学习惯了家中较为松散随意的生活作息,每天上午刚过十点就直呼“太饿了”,闹着要吃午饭。

小C同学比较恋家,虽然报名参加了课后服务,然而每到下午三点半就吵着要回家……

陆莉莉发现,这届小一新生由于大班下半学期的“幼小衔接窗口期”是在家度过的,适应性和往届新生相比要弱一些,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

心理层面

部分学生从长期的居家生活一下子切换到校园生活,受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感影响,“社恐”症状明显,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表达能力较差,对学校和老师充满陌生感。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恰恰相反,可以用“社牛”来形容。他们兴奋点低,情绪管理能力较弱。也许因为在长期的居家生活中找不到兴奋点,他们一旦在课堂上发现有趣的事就“嗨”到停不下来。

生理层面

管弄新村小学新生入校的视力检测结果显示,小一新生的视力情况和往届新生比要差一些,可能和居家期间缺乏运动、电子屏幕看得多有关。

另一方面,新生们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普遍较差。“铅笔盒理不来,不会整理书包,上完厕所不会塞裤子……并非个别现象。”陆莉莉说。这在与祖辈同住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图片

一年级上学期为入学适应期

学校这样做好幼小衔接

鉴于这届小一新生的特殊情况,陆莉莉建议,要将孩子们的入学适应期拉长。

事实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就规定了,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

幼小衔接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和习惯的衔接。为此,管弄新村小学多管齐下引导新生做好从幼儿园娃娃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学习情绪管理和自我表达

学校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情绪管理课,重在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兴奋感。课程还与语文表达课相结合,教给孩子合适的沟通交流方式。

图片

学校开设情绪管理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我

此外,由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没有书面回家作业,学校便鼓励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多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良好的亲子互动帮助孩子做好心理调适。

学会自己服务自己

针对学生自理能力较弱的现象,管弄新村小学开设收纳整理课,一步步教孩子如何整理铅笔盒、收拾桌面、管理物品、整理衣服,从管理好身边的“小环境”开始提升自理能力,也为学习创造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

图片

图片

自理能力的提高从自己服务自己、管理好身边的“小环境”开始

小哥哥小姐姐来帮带

陆莉莉发现,“90后”家长的孩子往往劳动意识比较淡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怎么拿扫帚扫地都不会。

为此,学校开设劳动课,让二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带领小一新生一起打扫卫生,在提升孩子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同时,也让二年级的学生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图片

图片

两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带领小一新生打扫教室

“现在孩子在家,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玩,比较孤独。增加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之间的交流,这样一种软性的互动有时候比我们成人介入来得更有效果。”陆莉莉说。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

校长支招:做好这“四个加强”

陆莉莉常常和老师们强调,要“带着微笑上岗”“多向幼教老师学习”。老师用温柔的微笑和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小一新生的陌生感,而学生的适应还离不开家校共育。

面对一上学就哭的小A,班主任做了很多工作,中午陪着小A吃饭,课间也时常拉着她谈心。

同时,为了让小A更快消除对学校的恐惧,一贯宠爱孩子的小A父母也“咬咬牙”,要求小A必须坚持到四点半上完课后看护才能回家。

在老师和家长的合力帮助下,中秋节后,陆莉莉发现,那个曾经哭闹不止的小A,上学时的状态好多了,正逐渐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陆莉莉支了这四招:

加强沟通

不少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感受到的陌生感、恐惧感认识不足。有的家长有意无意地和孩子表达“去学校就是‘收骨头’”这样的想法,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陆莉莉建议,家长在家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同时加强和老师的沟通,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孩子融入小学生活。

加强运动

这届新生中有不少“小胖墩”,这和长期居家生活有一定关联。陆莉莉建议,家长要带着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即使居家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做做运动,比如跳绳、仰卧起坐、跳操等等,促进孩子多巴胺的分泌,提升孩子的愉悦感。

加强劳动

不少家长包办过多,导致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养成。陆莉莉建议,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发现,在生活自理方面麻利能干的学生,往往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占得先机。

加强阅读

语文老师出身的陆莉莉发现,许多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佳,和阅读能力较差有关。很多家长买了绘本回家,只是读给孩子听,单向的输入并不能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她建议,亲子共读必须“有输入也有输出”。首先,让孩子大声地朗读,是提升孩子表达能力的关键。其次,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有亲子间的交流。比如,可以问问孩子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等等,最好是能引导孩子把读书的感受迁移到生活中。

“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时候就是在和父母的交流中形成的,”陆莉莉说:“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交流,形成了一种比较顺畅的表达范式后,到了学校和老师同学的交流就会比较顺畅,也就能更快适应,不容易成为‘社恐’。”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