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共同体,上海这个区着力“适合教育”新体系建设!

来源:上海普陀

时间:2022-07-20 09:51:11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化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终身教育,发展数字教育。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双减”政策,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共同体。

上海市普陀区立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在“为每一个学生学以成人、人生出彩提供适合的教育”核心理念引领下,以“适合教育”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守正、普适、大气、卓越”新时代普陀教育精神为动力,在优结构、强技术、重文化中深入实施区 “三化一强”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全面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上海教育和普陀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推进五育融合发展

“双减”落实掷地有声

“同学们看,一根简简单单的绳子可以做出不同造型、不同作用的艺术品。”在洵阳路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非遗传承人朱由标正带领着学生体验传统“朱氏绳艺”。这是自“双减”以来普陀的又一次全新尝试,众多中小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充分挖掘周边区域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课后服务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项目,在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区教育局局长唐晓燕表示,“双减”减的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其核心要义是建设高品质教育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学校如何提质增效,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是区教育局的着力所在。

近年来,普陀区以“适合教育”为核心理念,着眼于学生学习、成长的个性化、自主性、可选择和终身性,统筹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每一位学生的兴趣选择提供合适通道,为其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校内推进区域教学研究,增强资源联动共享,开展多种“校际走班”模式,促进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普及交流;校外盘活资源供给,整合区域实践资源,打造学生“15分钟课程圈”,以“红色学堂”“创新学堂”“体艺学堂”等8大学堂为主要板块的“普陀大学堂”课外活动体系与课后服务工作相结合,推出150多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疫情期间,全区中小学校根据疫情防控相关部署开展线上教学工作,普陀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打造“空中优教,线上优学”线上教育教学,努力提升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品质。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陀区还在全员导师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生活导师队伍。例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化身“零距离导师”,开展“一对一”生活指导,向双医、双警等家庭的学生每天送上问候,关心他们的学业、心理和生活保障;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则组建以校领导、班主任、生活导师为组成的“三合一”导师团,通过线上家长会、电话、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家校沟通,同时组织“云游红色基地”“居家安全教育”“交流科学趣闻”“倡导厉行节约”等线上主题实践活动;每周举行的线上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带领学习“最美逆行者”“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

图片

线上教育教学(普陀区教育局供图)

目前,普陀区继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优化提升沿苏州河优质教育资源带、“两泉一川”优质教育资源圈、“一轴一心”优质教育资源圈,以及“桃浦智创城”优质教育资源圈的功能效用,形成与城区发展格局相匹配的“一带三圈三集群”优质教育资源网。下一步,普陀区将继续围绕6个紧密型学区集团,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增强新优质学校和强校工程建设、区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全社会力量,做好新时代人才培育工作。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今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首次修订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校企合作如何推动、保障制度如何完善、职业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也再次提上议程。

对于实操性极强的职业教育授学体系,新冠疫情的发生无疑对其冲击颇深。疫情期间,普陀区依据国家教育部以及上海市教委的相关文件精神,在全区中职学校陆续推出各类线上教学平台供以教学。

图片

曹杨职校云教学平台(普陀区教育局供图)

在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下称“曹杨职校”),学校信息团队在线上教学期间开展了一系列融合理论、技术、教学为一体的云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推出如《西餐综合实训》等试点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交互式移动教材和“云班课”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以互动答题、任务操作等形式全方位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们则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对未掌握的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和学习,或在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式学习,实现教学分层式发展。

曹杨职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下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应对之策,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要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构建分层式教学、推动学生自主式学习,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成为面授教学的有力补充。

图片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地建设(资料照片普陀区教育局供图)

线上利用多种媒介形式丰富学习体验,线下联动企业资源,推动产教融合。2021年1月,普陀区根据市委精神印发《普陀区深化推进产教融合行动方案》,区教育局和区职教联盟率先遴选7家企业开展实践探索,扎实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曹杨职校校长殷时余介绍,职校学生在正式入职前的6个月实习阶段,是其职业生涯发展起步的“最先一公里”,学校需要和更多行业内优秀企业合作共建,让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实习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

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衔接贯通的战略性举措。下一步,普陀区将继续以建设产教融合基地为契机,主动服务普陀科技金融、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生命健康四大重点产业发展,聚焦重点区域产业和重点企业,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规划引领为基础、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和企业培育为抓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方位融合。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老幼服务双向供给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加强区域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是推动不同人群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两个重要端口。

为提升终身教育服务水平,普陀区近年来以“零距离”服务理念,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完善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片区学习点和居委学习点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丰富学习资源、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扩大社区教育服务规模,实现对在职职工、老年人、外来务工者等各类学习人群的全覆盖。区教育局积极引导本区职业院校参与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服务,提升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推进数字赋能老年教育,建设老年智慧学习场景,培育智慧学习助学团队,打造特色教育资源和服务项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智能生活。

去年,宜川社区学校获评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区社区学院、石泉社区学校2个项目获评2021年度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优秀项目。区教育局还联合街镇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建设3条人文行走主题线路和3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另一方面,针对区域托育服务供给能力,普陀区则紧跟“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要求,完善优化区托育服务体系,增加托幼一体化园所,鼓励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打造“进楼宇、进园区、进场馆、进社区、进家庭、进中心、进基地”的“七进”新模式,扩大科学育儿指导覆盖面、知晓度、感受度,把各类资源送到家长身边。

目前,区教育局与普陀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已根据幼儿成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向不同月龄、不同需求幼儿的带养人提供教育、心理、医学等多个专业维度的咨询服务:邀请专家宣讲团,将科学育儿指导送“进楼宇”;携手区内各幼儿园,依托高校优质资源,开展“进园区”亲子公益活动;结合“育儿加油站”市区共建项目,以“科学育儿大讲堂”等活动形式“进场馆”。同时,指导中心还积极推动区内84个早教指导站与对应居委会、街道镇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结对子”,构建“早教指导站—居委会/片区—家庭”的三级服务网络,方便社区内家庭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便捷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图片

打造“七进”新模式(普陀区教育局供图)

据了解,普陀区今年将继续拓宽托育服务资源,在3个街道镇开展社区托育服务“宝宝屋”建设试点;探索与中以(上海)创新园联动合作,推进普陀区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进园区”项目;研发教养医结合的家长科学育儿课程,探索“互联网+科学育儿”精准指导服务体系,将科学育儿的理念、方法等课程内容通过“普陀早教微信公众号平台”“育之有道”APP推送给家长,切实提升面向婴幼儿家庭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