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人踏上“新”农路!这个高校团队扎根郊区3年,攻克陆地养虾技术难关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蔡霞

时间:2022-07-13 15:39:11

连日来,尽管上海持续高温,但在崇明岛上盒马的一座养虾基地内,一尾尾南美白对虾仍在室内养殖池里惬意游动。和传统虾塘不同,这些位于工厂内部的养殖池,池底带有加热设备,水温全年控制在28℃-30℃之间。

3db973953fac30a184ab2a267d56bcdd.jpg

这个7月,经过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团队的辛勤耕耘,第一批南美白对虾顺利上市。这种对虾虾壳更薄,出肉率高,肉质更鲜甜,而且整个养殖过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耗水量仅为传统养殖1/10。10人左右组成的养虾团队默默扎根在上海郊区,走出了一条节能减排的新路子,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养殖解决方案。

硕士团队攻克陆地养虾技术难关

陈伟是这个养虾基地上养虾团队的一名成员。4年前,他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3年前来到了崇明岛养虾基地,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农践行者。““我本身是从农村出来的,也想着要回到农村、做点实事。既然是学养殖专业的,希望自己扎根大地,把专业发扬光大。”

据介绍,传统虾塘多为露天设置,在乡间泥地上挖坑填水,养的也多是草虾和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把虾苗丢进去以后,养殖户往往都不会再进行管理。如果对产量有要求,就会再喂点饵料,补点水,有条件的会增加一些增氧设备。传统虾塘靠天吃饭,受环境影响大,因此,土塘养殖的产量并不高。

c4cac7cfc6424768e226f0b4df2806f5.jpg

陈伟所在的基地属于淡水区域。他们采用的养殖用水为一定比例的淡水和盐卤调配而成的“半咸水”,或通过海水配方调配的人工海水,人工创造了养殖基本条件。三年来,团队不断努力,坚持以“强排污、轻絮团、少换水、低能耗、高效益、绿色环保”19个字为核心,研发了一系列装备和养殖生产工艺,同时采用了“生物水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相结合的养殖技术路线,养殖用水实现车间内部循环使用,部分排放的养殖尾水经过“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后进行尾水回用,耗水量是传统的“流水养殖模式”的1/10。

“社会需要这种大学生精神,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能造福百姓的技术。”不少人这样评价。

b8451d405fd0b31add6fb706ceaa335f.jpg

“新”农人的养虾奋斗史

除陈伟以外,团队另2名核心成员孙习武、庄保陆也是“老”农人。孙习武2010年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目前是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庄保陆则于2008年毕业于水产与生命学院,负责该项目的装备研发和工艺设计及优化,他们对水产养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项目建立初期,孙习武带领团队对目前国内主流的对虾养殖模式、技术和养殖团队进行了深度的考察和评估,最终确定了以“强排污、轻絮团、少换水、低能耗、高效益、绿色环保”19个字为核心的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装备和养殖生产工艺。

19个字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比如,为实现强排污,庄保陆深耕生产一线,不断试错,车间高温潮湿的生产环境和蚊虫叮咬后的痛痒难耐丝毫不影响这位“新”农人的决心。通过无数个日夜的摸索,最终研发了以气提推流装置与中央集排污装置为核心的养殖池系统,可以及时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粪便、残饵等颗粒物,同时水体中的生物絮团浓度能够维持在仅够去除氨氮等对虾排泄污染物的水平,低浓度的生物絮团也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增氧所需的能耗,提高系统的生物承载能力。

“如何才能育好苗,养好虾,换位思考很重要”,陈伟一直坚持这一养殖理念。南美白对虾一般在150-180天可达到育种阶段,为了充分认识和了解对虾的生长,陈伟从种虾养殖繁育、幼体育苗、小苗标粗、青年虾管理和大虾养殖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性实践和摸索。不管是哪一个生长阶段,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给每个阶段的对虾创造最优的生长环境。每一个日常操作,每一个数据波动,最终都会反馈到每一个对虾的生长状态上。团队还建立了日常生产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平台强大的数据积累能力和可视化分析能力最终会给到最优的养殖解决方案和标准流程。这对于规模化生产,不断迭代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e6766ce09661a6a4fb1482e7297245d3_.jpg

老“农”人踏上“新”农路

“我们一定要追求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化养殖。”陈伟一直忘不了他的导师——上海海洋大学谭洪新教授告诫他的这句话。

对虾作为活物,它的养殖生产过程难以像工业产品那样做到严格的项目管理。而大虾养殖环节是整个产业的最下游,承担了来自于水、种、饵及市场等诸多风险。就拿种苗来说,就是颇为头疼的事情。对虾是较为低等的生物,其自身免疫系统并不强大,抗病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感染病毒、致病菌或寄生虫将导致大面积损耗,几乎无法采取治疗等补救措施,给养殖户带来惨重损失。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稳定的健康种苗是一切生产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有苗种携带病毒进入了养殖系统,导致好几个批次养殖失败,生产系统重启。”陈伟说道。为了解决苗种病害问题,陈伟所在的团队强化了源头管控。和苗种大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做好苗种筛选工作,同时外购虾苗在进场前需经过苗场检测和自检,初步确认没有自带致病因子。团队还研发并自建隔离检疫系统和自建病害检测实验室,外购虾苗进场后在隔离检疫系统留观5-7天,期间经过两次检测分析,再次确认无病害后进入苗种标粗养殖系统。在苗种标粗养殖阶段,再进行一次检测,确认无病害后进入商品虾养殖阶段,这样的系统工艺模式对产业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现在的工业化养虾属于设施农业范畴,是典型的‘新农业’。”未来,他希望能够继续提升工艺水平,把虾的养殖做到稳产、高产。“我想把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广到活虾供应稀缺的内陆、北方地区,尤其是我的家乡贵州。”

“把学术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成为碗里的饭、池里的虾,是新农人的浪漫。我们需要愿意回归一线的年轻人,也正因为这些学有所成、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中国农业必将迸发出勃勃生机!”有媒体人这样评价道。

61014d64551e4ee57cbecf747bce6851_.jpg

记者 刘时玉 通讯员 蔡霞

责任编辑:刘时玉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