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意外又不那么意外 上海中学生赢得ISEF“大满贯” 奥秘何在?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亚宁

时间:2022-05-23 13:26:35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金晏冰 

“真的很意外!”在美国刚刚结束的7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闭幕式上,当主持人公布环境工程学科一等奖念出“Jinyanbing”之时,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金晏冰兴奋地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疫情而不能到大洋彼岸现场参赛的她,甚至想钻进屏幕再问一下主持人,这是真的吗?

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金晏冰和其他几位上海参赛学生一道,克服重重困难和压力完成一系列申报、备赛任务,远程参加了本届赛事的线上答辩。最终,我国大陆地区今年唯一的一等奖,自2000年参赛以来首次摘得等级奖大满贯的“双喜临门”,均花落上海学生团队。这份“意外之喜”之外,正是上海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土壤“十年磨一剑”的默默坚守与不懈厚植。

创新并不高大上

国际级别的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是有多高大上?然而,金晏冰瞄准的科学问题“很中学生”,“我就是想找到一种酶,更为方便地降解各种塑料制品,减轻一些塑料污染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在日常读书中,她经常会碰到一个全球性的环境话题:世界范围内的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塑料的生物降解既环保,无害降解产物又可以被再利用, “可已有的塑料降解酶普遍降解效率低,开发具有更高效率的新型塑料降解酶很有必要。”正是这种有点异想天开的“学生气”,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江在去年的“英才计划”选拔中,记住了这位思路清晰,有着一股子朴素创新劲头的高中生。

“寻找效率更高的降解酶,需要完成一系列工作量巨大的实验,去年整个暑假,我几乎就是泡在实验室里的。”无论多么努力,金晏冰还是走了弯路,原先设定的实验结果一直做出不来。在指导老师钟江的帮助下,她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法,改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法,即通过观察酶降解塑料后对其颜色的消解,来判定降解效率。“虽然实验和一开始设想的不一样, 但一次次意外,让我领略了科学路上真正的风景和价值。”

其实,创新并不实时发生,坚持和耐心本身,就是科学的魅力。8年级就已经确认爱上科学的金晏冰,向往着科学改变世界,但并不了解科研到底是什么。直到高一,她申请加入了上海市青少年“英才计划”,在导师一次次的启迪下,开启了科学之门。   

合力打造“科协-中学-高校”新机制

加入“英才计划”后,金晏冰拥有了一张复旦校园卡,和复旦学子一样,可以自由出入大学校园、食堂、图书馆,甚至导师实验室。“挤时间做实验,利用学习之余的一切时间,与导师沟通实验思路和方法,成为我最大的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从每一个失败数据中,仔细寻找可能蕴藏的创新元素,真是乐趣无穷啊!”

“英才计划”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牵头组织的一项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地区由市科协、市教委等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共同开展,建立了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2013年以来累计培养了9批次711名学员,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开展科学探究项目。

钟江教授每年都要与“英才计划”的一两名学生对接,他明显感受到孩子们对科研创新的了解越来越清晰,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在高中时代就能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中,可以更早地发现个人兴趣,“无论是擅长或者不擅长科学研究,都可以早一些看清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每年,复旦大学通过“英才计划”等项目,向那些对科学有兴趣的孩子敞开校园、实验室和图书馆,以及尖端的科研团队,旨在激发他们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帮助孩子们把握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进而发现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

多年来,上海市科协还积极探索新时代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新途径、新举措,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研究和科研实践平台,搭建了“科协-中学-高校”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华师大二附中,联手市科协,对接各高校的一套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根深叶茂。“学校每个学生都拥有至少一个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华师大二附中延续了20多年的传统。”华师大二附中校长李志聪告诉记者,在ISEF获得一二等奖的中学生都有资格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迄今为止,华师大二附中已有四位拥有小行星的学生。科研项目制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促进学生观察生活、主动学习、与人合作。

高中学习生活再紧张繁忙,也要给科学创新留出时间,给个人兴趣开辟空间,已经成为华二学子、家长和老师的共识。“学校有专门的博士生团队指导学生做课题,而包括英才计划在内的一系列青少年科学能力培养项目,打通了学校、科研机构的资源,科学教育之路成为每位华二学子的成长之路。”在7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获奖名单上,来自华二的两位高中生姬聿佳和张馨宁分别获得了微生物学科的二等奖和环境工程学科的三等奖。

与此同时,上海科学教育中心、上海青少年科学社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等社会化专业人才队伍,也积极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蓬勃开展。每年,上海市科协都会组织学生参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国际学术活动,与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国际学术专家互动交流,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一粒粒“科学种子”。据统计,自2000至2022年,上海青少年在ISEF大奖赛上共有67个项目获奖,有24位学生得以命名小行星。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