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馆日,一起“云赏”高校博物馆珍品,探寻藏品背后的故事!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2-05-18 17:30:00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殿堂”

文物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

和小育一起探寻

沪上高校博物馆展品背后蕴藏的故事

↓↓↓

复旦大学

图片

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三楼,我们可以看到一份珍贵的遗嘱。

陈望道同志于1976年6月,以“大病后留言”方式留给家属一封遗嘱。在这封最后的家书中,陈望道专门嘱托儿子、儿媳要“努力改造思想,刻苦攻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识别能力”,体现了这位传播马克思主义先驱一生的理想信念。在这方面,陈望道身体力行,作出了示范:他花了平时五倍的功夫翻译了首个中文全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复旦大学厚植了庚续百年的红色基因,更是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的“真理的味道”故事;在担任《新青年》执行主编期间,他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办刊方向;他掩护地下党员,保护革命力量,使得复旦大学成为南方局的一个据点,其居所“潜庐”院中的其他房屋,也成为地下党的活动场所和进步刊物《中国学生导报》的办公室。陈望道这封珍贵的遗嘱勉励着数以万计的参访者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上海交通大学

图片

钱学森就读交大期间的水力学试卷(1934年)

上海交通大学收藏的这份试卷,考生就是钱学森。它的历史是这样的:出题及阅卷老师金悫在阅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题一气呵成,6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是最后一题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4分,得96分。这份漏掉下标“s”的96分试卷也就成为老交大优良教学传统中“要求严”的典型反映。

同济大学

图片

走进同济大学博物馆三楼,一大批精致的建筑模型映入眼帘,在中国建筑与建筑文化展示厅里,可以看到从汉代到清代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古代著名建筑模型。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应县木塔模型,此模型比例为1:20。应县木塔全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境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齐名,世人称为“世界三大齐塔”。塔外观五层六檐,各层间设有暗层,实为9层。全塔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国内罕见。

华东师范大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鸟类、昆虫类、哺乳类等动物标本,种子、蕨类、苔藓、藻类等植物标本以及数十种“模式标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科研网络。其中有一具“镇馆之宝”——产自澳大利亚的鸭嘴兽标本。

鸭嘴兽被称为“活化石”,早在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是最古老而又原始的哺乳类动物,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从标本上,我们清晰观察到,鸭嘴兽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脑颅较小,大脑呈半球状,光滑无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鸭足。它通身长满柔软的皮毛,像一层上好的防水衣,嘴巴极宽扁,像面具一样装在脑袋上,形似鸭嘴,质地柔软,似皮革一般。鸭嘴兽标本弥足珍贵,在全国也仅有三件。它身体的每一个细节,都为研究者了解鸭嘴兽,乃至推动动物学学科发展带来了重要价值。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诗经》(德语译本)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305首,奠定中国文学的诗歌传统。《诗经》最具影响力的德语全译本,由十九世纪德国汉学家维克多·冯·施特劳斯(Victor von Strauß)直接根据中文原文翻译,书名译为“Schi-king: Das Kanonische Liederbuch der Chinesen”。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收藏有该译本1880年德国海德堡首版,与《诗经》的清代刻本一同展出,彰显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东华大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三楼近代馆,陈列着194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服饰珍品,宽大的男女袍服、修身的民国旗袍中的各种小点缀亦是博物馆的珍宝。

清代流行佩饰,形状多样,材质丰富,且色彩斑澜。各式各样的刺绣小品新颖别致,备受青睐,晚清此风尤盛。扇袋作为佩饰的一种,既可保护折扇又具有观赏性,且方便携带。

明清时期,江浙川蜀一带盛产折扇,扇袋也随之流行。扇袋整体呈倒梯形扁筒状,上部较宽,下部略窄,底部为椭圆形平底,主体由两片织物两面缝合,配以椭圆形底面缝制而成,织物上绣以各种装饰纹样。

有的顶端设有翻盖,有的套口配以系绳,以彩色丝绦作为挂绳,丝绦上面多串有碧玺、珠料、绦结等饰品,制作材料多以丝绸为主,多为两面有刺绣图案。与荷包、香囊、表套、火镰套等并列悬挂于腰间,是明清时期男子身上重要的服装配饰。

扇袋的刺绣装饰主题有人物、植物、动物、建筑、文字等。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的展出中就有文字装饰的扇袋,文字主题增添了扇袋的文化分量,同时也是对“书画诗词”艺术的弘扬。

上海财经大学

图片

图片

咸丰元宝宝泉局镇库大钱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所藏咸丰元宝宝泉局镇库大钱,其大小、重量远超一般常见镇库钱,为目前海内外所仅见孤品,传世珍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我国钱币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这枚镇库大钱铸于清文宗奕詝咸丰年间(1851—1861),直径118毫米、厚12.5毫米,重903克。铜质优良,平坦地章,穿廓干净。面文“咸丰元宝”,楷书,对读;背文穿上下楷书“镇库”,穿左右满文“宝泉”。其汉字书写方正圆矩,深竣挺拔,笔划有力,起收有顿,转折见锋,字形大小适中,布局协调。

专家认为,镇库大钱是铸钱机构为祈求吉祥而铸造的非流通货币,其用途为镇灾驱邪、祈求吉祥富贵。镇库钱因其用意庄重,铸量甚微,由工匠们精心铸造,因而铸工考究、工艺精美,堪称当时先进铸币工艺的代表作。

上海海事大学

图片

1953年发行的伍分纸币

图片

“海辽”轮上升起五星红旗

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收藏了一张伍分纸币,纸币背面所印的“海辽”轮图案,与上海海事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

1949年9月19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海辽”轮船长、上海海事大学校友方枕流率领全体船员起义,冲破国民党的海上封锁,历经8天9夜,从香港辗转开回大连港。“海辽”轮是起义的第一艘海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艘挂起五星红旗的海轮。毛泽东主席向“海辽”轮致电表示祝贺。为纪念“海辽”轮的起义壮举,1953年发行的伍分纸币上印制了“海辽”轮。

上海音乐学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甘美兰

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内,一套“甘美兰”乐器十分醒目。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是一个独特的以击奏乐器为主体的乐器组合。“甘美”(gamels)在印尼语解作敲击,而字尾"兰"(-an)用来标示名词,合起来即敲击乐的意思。

甘美兰中所使用的乐器种类较多,主要包含旋律乐器(如:Saron、Gambang、Bonang等)、节奏乐器(如Ageng、Wayangan等)和节奏乐器(如:Gongs、Kenong等)三种。演奏时使用大小不同类型的槌、棒等工具敲击发声。

与中国古代礼乐的教化作用相似,演奏甘美兰对每一位演奏者来说,是一种约束自己的方式。甘美兰音乐是一种集体的行为,是一种分工协作的艺术,它要求个人具备一种默契的、相互配合的能力。

本着高校博物馆为教学服务的第一要旨,上海音乐学院自2016年至今持续开设了多个与之相关实践课程、工作坊等,还外出交流,在国际学术活动中进行展示,在日常社会开放及互动中享有盛誉。

上海体育学院

图片

图片

学校绿瓦大楼原始建筑图纸

绿瓦大楼原始建筑图纸为上海体育学院校史馆馆藏珍品。绿瓦大楼位于学校杨浦校区,于1933年建成,是上海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图纸由16张A0手绘图纸建筑设计蓝图组成,图纸图案精美,施工数据详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楼内纪念石碑后被发现。2021年9月,该建筑图纸被列为“第三批上海档案文献遗产”。

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等学校之一,原名“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学校更名“上海体育学院”并迁址江湾。从那时起,绿瓦大楼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大楼,由于办学需要还曾兼作图书馆、体操房、教室、食堂等使用,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期间,绿瓦大楼见证了学校的初创、发展到不断繁荣,见证了上体人的初心与使命、光荣与梦想,成为了上体人的精神家园。

华东政法大学

图片

第一枚古奥运钱币(中),以及第一枚现代奥运会钱币(左上)

图片

中国人带回来的第一枚奥运会官方参与者纪念章

图片

学校教师值裁2004年雅典奥运会垒球比赛的裁判制服(左一)

图片

圣约翰大学校友使用过的网球拍、棒球手套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26、27号楼为中国奥委会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原址。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依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华东政法大学建设了体育文化博物馆,通过雕塑、铭牌、图文等方式,将校园打造成具有浓厚体育文化意蕴之地。

体育文化博物馆从2014年初开始筹建,一期工程于2016年6月完成。一期工程主要围绕“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历史沿革”“圣约翰大学体育文化”“奥运史话”三个主题,充分展示了奥运历史文脉和学校体育文化内涵。

博物馆陈列了130余件珍贵藏品,既有第一枚古奥运钱币、第一枚现代奥运会钱币、中国人带回来的第一枚奥运会官方参与者纪念章、学校教师值裁2004年雅典奥运会垒球比赛的裁判制服,也有圣约翰大学时期校友使用过的网球拍、垒球棒、棒球手套以及运动队队员合影等等。

上海海洋大学

图片

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镇馆之宝抹香鲸及骨骼标本

在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18号、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鲸馆大厅里,游弋着两具巨大的抹香鲸标本:外形标本和骨骼标本。

2001年5月14日早晨,一头雄性抹香鲸尸体在琼州海峡海区被发现,经上海海洋大学专家们会同有关人员就地解剖、药物处理和浸泡后,重达五吨的骨骼及鲸皮,被运往上海海洋大学位于浦东新区的滨海实习基地制成标本。历时一年多,于2002年,最终还原成两个完整的标本:一副从吻端至尾叉总长约18.4米的抹香鲸鲸皮标本和一副抹香鲸骨架,供科研教学之用。

抹香鲸是鲸类中的潜水冠军,它总能到达其他鲸类所无法抵达的海洋深处,不畏艰险,求深求精。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传递着海洋深处的奥秘,激发着青少年探索海洋的热情与梦想,讲述着“至深至精,探索不止”的科研精神。

上海大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灰色印花绣珠旗袍搭米黄珠绣马甲套装

本套旗袍为上海大学博物馆藏的一级藏品,其主人是华若云女士(1913-1982),荣氏家族荣德生第三子荣一心的夫人。华若云的父华艺三是无锡著名实业家、画家,母李佩黻为“锡绣”艺术创始人。受父母影响,其本人亦擅长国画。

旗袍为前后分片剪裁,侧缝和胸部收省,呈现较为合身的廓形。所用面料为灰色印花绡,带有低调灰色光泽的地上印有花束图案,模仿绘画效果。依印花钉绣精美亮珠和亮片,将西式珠片刺绣与带有写意风格的印花进行结合。

刺绣的细节尤其精致,花束的茎叶和花朵都选用不同颜色的亮片或圆珠进行装饰。体型较大的花朵是装饰的重点,依花朵颜色不同用深浅不一的多色亮片搭配钉缝,形成立体花瓣的层次表现。

随旗袍一起捐赠的是华若云女式用于搭配的珠绣马甲,马甲边缘与内部呈现不同的几何纹样。与旗袍不同,这件搭配马甲为巴黎制作的成衣,应是华若云女士自己依据旗袍风格进行的时尚搭配。

上海中医药大学

图片

御制针灸铜人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是清乾隆(1744年)御制的针灸铜人。铜人表面铸有经络和腧穴,但未铸经穴名称。据锦盒文字和文献记载,它是乾隆帝为褒奖编纂《医宗金鉴》有功之臣,于乾隆九年御制的针灸铜人。

铜人为老妇形象,体态丰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动,表面共有580个穴位,用锦盒包装并附注。锦盒上文字记载了铜人铸制的经过,并印有乾隆皇帝的御玺。该具铜人是誊录官福海收领的御赐品,在其家族中传到第九代孙振声手中时,家境没落,流落到古董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前身)创始人、首任馆长、著名医史学家王吉民在北京古玩店发现了这件铜人,但是无力购买。后求助于当时上海的名中医丁济民,丁济民是民国江南医界宗师丁甘仁之孙,丁济民听闻此事,当即表示愿出资购买并捐赠。铜人的收藏是由王吉民提议,丁济民出资,李友松在北京某古董铺购买,并在兵荒马乱的抗战时期,花了几乎与铜人同等的价钱运到上海,收藏入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该铜人为女性形象,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特别是作为奖品颁发给有功之臣,仅此一例,弥足珍贵,值得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图片图片

景德镇窑粉彩九龙纹瓷碗

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一件景德镇窑粉彩九龙纹瓷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碗内口绘粉彩花卉纹,颜色艳丽,娇艳欲滴。内底绘矾红彩立龙捧珠纹,间以粉彩祥云纹,气势凌人,跃然眼前。外壁近口沿处以粉彩饰如意纹,外壁绘八条腾空跃飞的火云龙,间以祥云纹,海水纹,形态威武,近底处饰绿底回形纹。

该器胎质坚质白皙,釉色莹润鲜艳,装饰纹样繁而不乱,层次清晰,整器恢弘大气,工艺极其精湛,代表清代制瓷工艺的极高水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图片

图片

汪尧田教授与周汉民教授合著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论》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这一历史事件里,包含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汪尧田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付出的大量心血。被尊称为“中国复关入世第一学人”的汪尧田教授,是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所长,他作为中国最早研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学者,以其超凡的勇气、超前的判断和超人的执着,倾尽毕生之力为中国复关入世奔走呼号、鸣锣开道。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世界关贸总协定”的席位,汪尧田创办关税贸易总协定研究中心;1992年,他与周汉民合著出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论》,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读物,被誉为在中国普及GATT/WTO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奠基之作,也成为国人了解关贸总协定的重要窗口,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国“复关”“入世”的进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图片

图片

坐落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正厅的岫岩彩玉高约3米,重达9.9吨,其正面因玉包岩形的独特构造生成了绚丽的色彩,背面则以晶莹剔透的青玉为主。此玉原产地是辽宁鞍山,经过车运、海运辗转运至学校,是目前国内高校最大的一块岫玉,也是一块璞玉。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中国自古以君子比玉,“玉不琢,不成器”,与笔墨书香相伴的岫岩彩玉勉励着上应学子在知识的海洋里磨砺己身、见贤思齐、孜孜以求、志存高远。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陈列着全国劳动模范、发明家包起帆发明的单索木材抓斗、生铁抓斗、废钢抓斗、散料抓斗等系列抓斗模型。包起帆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77级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学生,“包起帆抓斗”不仅是包起帆创新之路的重要发明成果之一,更是包起帆立足岗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展示馆的门外,一座由上海起帆科技有限公司捐赠的单索木材抓斗赫然醒目,该抓斗由包起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明。在港口装卸完全依赖人力的上世纪80年代,包起帆率先设计了可变夹抱面积的抓斗齿形曲线,发明了在任意作业面上都能自动启闭的单索木材抓斗,用抓斗取代人力作业。木材抓斗的发明不仅为当时的码头货物搬运工作带来了便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员伤亡,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

此后,包起帆又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新型液压抓斗”等等。这些抓斗在不同行业领域得到推广运用,他也凭借此项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巴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会金奖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奖项,并被誉为“抓斗大王”。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罐藏宋代钱币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中国会计博物馆馆收藏了一套陶罐装宋代铜藏品,总高50CM左右,整体重量80-90斤,罐内装满宋代铜钱,钱币上满布蓝绿色锈迹,全部钱币结成罐形。其外部为灰陶罐,罐体半残、钱币裸露。罐口断裂另置,内有钱币留下的自然印迹。

本件文物为我国古代民众财富观念和财富储存方式的典型物证。宋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此件藏品可作为重要见证。钱币问题在会计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意义,宋代开始发行纸币(交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极为重大的事情,也是会计史上的重要事件。本件藏品表明在宋代金属货币依然是通常商品交换和财富储藏的重要手段,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该藏品因年代久远,铜币已锈蚀溶为一体,造型色彩皆具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极具特色的钱币类文物,稀有性强、鉴赏价值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图片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史馆馆藏实物——胡廷黻日记、诗集、明信片,入选上海市第三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些实物档案形成于1917年至1924年间。主题内容为胡在震旦大学求学和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涉及教育、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20世纪初上海有关大学的历史,以及法式医学教育教学理念等,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图片

颜福庆老校长捐献的早夭双胞胎孙女标本

图片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一角

位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人体标本陈列室,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馆内陈列着1000多件珍贵馆藏,都代表了生命最无私的馈赠。有师生们亲自制作的血管灌注标本、1951年手工制作的一套独一无二的人体胚胎蜡像、1913年取材于印度人的皮肤组织切片、距今500余年的明代古尸、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手术导航系统……在这里,医学标本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着医学和生命的温度。

一进人体科学馆,由颜福庆老校长捐献的早夭的双胞胎孙女标本处于第一展区最显眼位置,体现了老校长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和奉献。创办上海医学院后,颜福庆非常重视解剖。据颜福庆的长孙颜志渊回忆:“20世纪60年代,祖父经常带我到学校里来。有一次带我参观放置标本的解剖教研室,他指着一个大瓶子里的两个双胞胎婴孩标本说,这是你的两个姐姐……”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前辈压抑自己的丧亲之痛,无私将亲人的遗体捐赠医学。从心系百姓疾苦到牵挂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纵使跨越时间和空间,这位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之父”的老人也依旧值得被人们铭记。

上海政法学院

图片

图片

李庸夫塑像

上海政法学院“庸夫楼”前厅,一座首任院长李庸夫的塑像庄严慈祥。他曾任上海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兼局长,晚年兴办教育,创办了上海政法学院的前身——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和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并担任首任院长,为国家法治建设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

李庸夫铸铜胸像高0.8米,底座高1.3米,于2006年由著名雕塑家吴慧明先生精心创作落成。作为校史的一部分,塑像承载着记忆与情怀,薪火相传、初心不改,激励着一代代师生勇担时代使命,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健康医学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海健康医学院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收藏有一本《外科实用解剖学》,该书封面居中题名为《外科实用解剖学》,右侧标注“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借印”,左侧仅能看到“张查理”。经查阅张查理所著《外科实用解剖学》是抗战时期一本较为流行的医学图书。而延安时期的中国医科大学在党领导下的医学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这本专业图书,对于党领导下的红色医学教育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图片

图片

上海印刷博物馆所藏《五经算术》一书,为清朝《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印刷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刷工程,同时又将活字、雕版、套印等多种印刷方式结合在一起,对中国印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藏品《五经算术》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清朝时期就已拥有工艺成熟,技艺精湛的印刷术,并且在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颁布印刷格式标准,对统一版式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普及的一个标志。

上海杉达学院

图片

图片

上海杉达学院校史展览馆内陈列着一块木制老校牌,它是杉达校史馆的“镇馆之宝”。走进校史馆第一个展厅“抚今追昔”,刻着“杉达大学”四个大字的老校牌便出现在眼前。1992年,一批致力于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老教授们发起创办全日制民办大学,当年8月,经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批准筹办,校名为“杉达大学”,老校牌悬挂在最早的办学点门口(长寿路625号)。这块朴素、斑驳、沧桑的老校牌,伴随着杉达走过了近30个年头,见证了杉达人的教育理想、价值追求和耕耘足迹。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图片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馆,有一个特殊的摇铃,在柔和的灯光中,它浑身散发出古铜色的光芒,它就是东海学院创办与发展的见证者——学校初创期上课所用的铜铃。轻轻地拿起并摇动时,它声音清脆而响亮,金色的铜铃见证着东海办学的光辉岁月,见证着东海学院的发展历程,鼓舞着东海学院师生传承东海精神,携手共同谱写高职教育事业新篇章!

素材由相关高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