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新观察③|在线教学成效几何,学生、家长怎么看?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颜惠芳

时间:2022-05-17 10:10:34

从3月12日至今,上海中小学生居家在线学习已有两个多月。孩子们学得怎么样?无疑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近期,上海市教委举行多场调研座谈会,与部分校长、教师和家长、学生“云端”面对面,倾听心声。记者发现,与2020年相比,学生们的数字素养不断提升,全员在线、互动在线、监管在线、育人在线,让“空中课堂”更有温度,让更多学生收获成长。

居家学习丰富,收获充实

“第一次在线学习能不能适应,会不会损伤视力?”起初,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二(8)班高诗涵的妈妈有些焦虑。但通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学习,她逐渐放宽了心。

两个多月来,孩子的线上学习井然有序。除了学科学习,学校还开设了心理课、艺术欣赏课等。“每天早上,学校都有在线升旗仪式,同学们非常专注投入;每次课间,老师们都会建议同学们打开窗户、眺望远方,或者闭目养神、放松眼睛;孩子们每天还会录制居家运动小视频,争当健身小达人……”让高诗涵妈妈欣喜的是,孩子每天早早穿戴整齐,端坐在屏幕前,上网课的仪式感特别强。

为消除家长使用屏幕的顾虑,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专门编写“使用指南”,在线学习井然有序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丰富活动,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家长学校、诗歌朗诵、美术比赛、口罩设计等活动成果,会不定期地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让每位家长和孩子都能看到。 “孩子每天都会准时休息,和线下学习时的作息保持一致。疫情期间,孩子的学习没有拉下,生活也很充实。”高诗涵的妈妈语带欣慰。

打开摄像头,在课堂上多交流、多互动,在课间有丰富的趣味活动,这是沪上师生“云端相见”的日常。沪上学校持续优化完善在线教学体系、丰富学习资源。小学注重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运动晨会、答题小擂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课间故事会,民办上海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课前小提琴表演等;中学更注重课堂交流互动,如蒙山中学组织学生开展答题找茬活动,上海交大附中附属嘉定德富中学鼓励学生利用家中身边的器材录制一些实验视频等。种种努力,既让家长、学生们安心居家,又让疫情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亲子互动增多,收获亲近

与2020年疫情不同的是,今年疫情,家长与孩子同时封控在家。居家时间长了,如何避免“相看两相厌”,是个难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家长加强亲子互动,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孩子们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责任感和自理能力不断增强。

杨浦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云端大合唱,让大家感受到了在线教学的“温度”

随着青浦区社会面清零,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的高二(4)班徐亦乐每天吃完晚饭,都会和父母到小区里逛逛。以前在学校上学,没有太多时间与父母交流,现在疫情居家,散步成了一家人敞开心扉的最佳时机,聊聊所见所闻、谈谈天马行空,徐亦乐深刻感受到了这种交流、分享的快乐,“一家人更亲近了”。

此外,他开始学着帮家里做点事情。4月,他就曾和爸爸一起合作,帮妈妈换了个车胎。在做事的过程中,爸爸会把他当成朋友,和他聊一些生活经验,包括该不该囤菜、怎么跟着小区团菜、怎么洗盘子、怎么拖地等等。于他而言,居家学习不仅让他和父母走得更近,也让他从父母身上学到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自我认知变强,收获成长

调研座谈会的反馈显示:上海中小学生普遍能够灵活运用基础性技术工具与学习平台开展在线学习,低龄段学生能够在家长协助下完成,绝大多数教师能够通过至少一个平台独立开展在线教学工作。学生们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对线上教学的自我认知变得更强了。

上海交大附中附属嘉定德富中学的初三学生高雯即将迎来中考。相比2020年,她的在线学习更熟练、更从容了。“这次的线上学习,作业的形式更加新颖,课堂资源也更加丰富,我的收获很大。”英语老师会截取“空中课堂”的视频,复习整个初中的词法、句法;语文老师会在个别化辅导中播放初中14本名著知识点梳理的精美视频;每周学校都会播放各科“名师课堂”;每周都会举行线上家长交流会,及时回应上课状态、疏导心理情绪……每位老师都在全力以赴,让她的备考更安心了。

在上海市蒙山中学初二(10)班姚想看来,在线课堂最不同的“体验”,就是挖掘出一些平时比较内向同学的“潜力”。一些平时在学校课堂上很少举手的同学,到了线上,往往更能自如地发表见解。“仔细听他们录的解题视频,就会发现,他们的思路是非常好的。”

线上学习“双满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高一(10)班沈靓颖已经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变得越来越冷静平和。老师们努力地让线上教学质量“不打折”,她也渐渐把握了学习节奏,并学会了做好时间规划。

“在课程表下方,我会列出今天的‘to do list’。每完成一项,就在这一项前面打勾。”她的时间规划表也注重劳逸结合,比如每天进行锻炼、中午收听学校的心灵氧吧、晚上十点前熄灯休息等。“每天清晨起床,每节课后逐渐完成这样一张规划表的填写,会让一天的学习目标变得明晰起来。”

宝山区庙行实验的学生说,老师对《惠崇春江晚景》的讲解,听起来有点“馋”

最近,宝山区实验小学的张伶俐老师带领宝山和嘉定两区三校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云踏青”,用手中的笔“写菜”。原来,这堂课源自小学语文读写微课程“笔尖上的美味”。疫情之下,张老师紧扣大家急需的蔬菜,带来了打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资源的“智慧同侪课堂”。学生们感言:“在‘思想乒乓球’的游戏讨论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了。”

居家上网课,省去了路上交通时间,对于一些自律性好的同学,可以有更多富余时间自主学习。而对于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更需要线上学习资源的优质供给,课程内容的有趣生动,技术手段的在线监督,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关心,家长的积极配合。比如,抵制“机不离手”的诱惑力,帮助建立个人自律;比如,对于课上没有完全听懂的,可以通过重播“空中课堂”或“视频回放”二次巩固;比如,无论学学习或生活问题,可以随时网上提问,不用排队等待……在线教学,正日益显现其独特的优势,将学生们有效凝聚在课堂。

情感全程在线,收获温暖

线上教学第一天,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班主任施佳乐运用钉钉平台,以“欢乐彩云间”为主题开展班会,给予孩子们宅家学习的指导和建议。结合“一封爱的信件”,她在“云端”架起心灵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到彼此间的关爱,在特殊时期每一个人都要团结在一起。

从线下到线上,从陌生到熟悉,从紧张到放松,在这堂特别的“云班会”课上,老师的言行感染,引导着孩子们打开心扉,孩子们也在这情感空间里获得新的体验。

这样的教师不胜枚举。他们不仅坚守在“云端”,全天候守护着学生们,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书育人的内涵。


闵行区实验小学滕心老师运用多种电子设备助力教学,敬业守护“云”课堂

陈怡是松江区实验小学的五年级数学教师,常年带毕业班,她的颈椎、腰椎严重老化,需要定期理疗和服药。再过两个月,她就要退休了。然而,转为在线教学后,每天早上,大家依然能看到仪表端正、一头秀发盘得纹丝不乱的陈老师。她说,让学生们看到一个“不走样”的陈老师,既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对教育的敬畏。

上海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认为,从“文化形成”层面来看,数字化学习的新型文化认知在上海师生意识中已逐渐形成,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个性化日益凸显。

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作业,上海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从为学生提供完全由教师支持的学习路径,向由教师与技术共同支持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转变。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上海教师通过巧用各种“组合工具套装”、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摸索出一系列有特色的教学思路,为疫情之后的教学摸索提供了良好的储备经验。其中涌现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实践案例,不仅是优秀的教学成果,也为推动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 颜惠芳 编辑 陆芸

责任编辑:颜惠芳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