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舟别动队”里的特别感动!安徽援沪医疗队携手上海高校同心“战疫”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2-04-20 22:10:40

“疫情不退,我们不回!”“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迎难而上!”在上海疫情防控的攻坚战中,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有一支特别的“绿舟别动队”,他们是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人员。据了解,受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医科大学委托,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挑选13人组建医疗队驰援上海。他们身披白色“战袍”,携手上海高校师生,奋战在抗疫一线,展现着医者的担当和沪皖两地一家亲的战疫决心。

穿梭于上海高校中,“别动队”紧张却温暖着

“4月8日下班时间接到任务,4月9日一早我们就从合肥出发,乘坐的大巴直驱上海,到达上海东方绿舟。”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颀说。

作为这支援沪医疗队的领队,刘颀此行还带领了10名专业护士和2名感染科专家驰援上海。这支13人的特殊医疗队主要任务是负责东方绿舟隔离点的人员采样,以及上海高校的应急核酸检测采样。他们,被上海高校的师生们亲切地称之为“绿舟别动队”。

“别动队”入沪以来便与时间赛跑,了解核酸码的使用流程、采样过程、高校现场的实际状况等,及时与上海方面进行检测物品交接工作,保证信息流程无误。队员们兵分几路,穿梭于东方绿舟和上海各大高校之间,常常一开箱采样就是到半夜凌晨。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医务人员必须迎难而上!”医疗队员何晓丽是位拥有丰富抗疫经验的护理专家,曾在2020年支援武汉方舱医院,此次接到援沪命令,她毫不犹豫地再次请缨。紧张的部署后,她马上适应了“别动队”的工作节奏。

image.png

安徽援沪医疗队起早贪黑忙碌开展工作

有一次,她与另一名队员曹燕进入高校密接学生隔离点,进行高风险人员核酸采集。护目镜下的雾气、面屏上的水汽让她们的视线开始模糊,密闭的防护服与勒紧的口罩也让人喘不过气。开箱、扫码、核对、采集、消杀、封箱、送检……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她和曹燕在隔离点空荡的走廊上一间间敲门采集,上下跑了三层。整整忙碌六小时。脱下防护服时,已经口干舌燥,鼻梁剧痛。

随着工作的熟悉和深入,何晓丽也渐感暖心:“上海高校的学生非常懂礼貌,他们会抓紧时间配合我们工作。每次开门、关门的时候,他们都会说声‘辛苦了’‘谢谢你’。”

“我现在跟他们像朋友一样,都能叫出学生的名字来了,虽然我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心里面却暖洋洋的。”何晓丽说。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一位张同学感言,十分感谢安徽援沪医疗队进入校园给我们进行核酸检测,“‘大白’们可敬可爱,还会苦口婆心提醒我们多穿衣服,让我们这些隔离的同学多了一份安心和定心。”


沪皖同心抗疫,“疫情不退,我们不回”

image.png

安徽援沪医疗队风雨无阻开展工作

据统计,安徽援沪医疗队至今已经累计完成各类核酸采样2000余份。保障这支队伍安全、出色完成大量采样任务,跟队里的感染控制专家张亚飞的随行指导密不可分。每次执行任务前,他总会仔细检查大家防护服、护目镜和手套是否穿戴好,并反复叮嘱队员做好自身防护、注意正确的采样方法。“在密接隔离点做核酸采样的时候,有一定风险性。我们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接受采样的上海师生负责。”

此外,张亚飞还不断跟进医疗队员的采样工作,研究病毒传播特点,并与东方绿舟方面保持沟通,积极优化核酸采样流程,减少感染风险。“作为感染科医生,时刻保持清醒冷静,时刻整装待命,是我们的天职。”

他说,自己曾经在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修一年,对这座城市、对这里的“战友”有着独特的感情。相信在不久时间内,上海一定能够取得抗疫胜利,“到时我会再回到这里,跟上海的医生们喝喝小酒,叙叙旧事。”

image.png

安徽援沪医疗队积极援助高校的应急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保健站的医生护士们看来,来自安徽的医务人员动作规范、专业能力强。除了完成检测任务,他们还通过微信等渠道认真解答学校校医在防疫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热情友好的帮助令师生们非常感动。

事实上,作为安徽省支援上海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工作的主要医疗力量,安医大二附院医疗队一直心系抗疫工作,时刻准备着投入前线“战疫”。该院党委副书记刘颀说:“行前一晚,我们的团队便紧急准备83箱满满的物资,我们想以最充足的准备,给予上海最有力的支持。”

刘颀也感言道,到达上海以后,驻地东方绿舟也竭尽全力保障他们的起居,甚至拿出舍不得吃的水果给医疗队的“大白”们。刘颀说:“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领导对我们医疗队十分重视,专程来看望慰问我们。上海高校师生也全力配合我们的核酸检测工作,让我们这支‘别动队’也特别感动!沪皖一心,疫情不退,我们不回!”

记者 刘时玉

责任编辑:刘时玉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