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豫“手拉手”共上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云端课堂”开进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董盈盈 刘时玉

时间:2022-03-19 11:15:12

b7be206dba57a3a18e7189c9c875b1b.jpg

“高校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自信,要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为抓手,帮助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也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三周年之际,3月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发起的“手拉手”共上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在线举行,沪豫两地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齐聚云端,共研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策略。近5万人在线收看备课会直播。

从疫情防控到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持续善用之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持续至今的疫情防控,已经是学校思政课的鲜活素材。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如何向青少年学生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是沪豫两地此次“手拉手”云备课的主题。

”沪豫两地拥有深厚的革命历史传统、丰沛的红色育人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表示,“依托教育部社科司设立的‘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项目,有助于更大程度整合双方优势力量,倾力打造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样板’。”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原大地从来都是英雄的土地,在这里诞生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等革命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一脉同源,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鲜活教材”,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吕冰谈到,“沪豫合作、校地共建备课中心,有利于两地思政课教师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互通有无,是研究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重要方法和规律的有力举措。”

备课会上,来自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个分中心的专家代表,郑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兄弟省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代表,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专家代表,以及武警上海总队退伍大学生代表分别作主题发言,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进思政课教学举措要实、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阐释与教学运用、伟大建党精神进入基础教学思政课的教学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历史自信等问题展开交流研讨。

据悉,会上还发布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专题方案”。包括《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俞秀松继子俞敏等在内的来自高校、学会、研究机构、红色场馆等不同领域的12位主讲人,形成了12个教学专题,后续将陆续走进华东师大的思政课堂“开讲”,通过多视角、多维度地解读,帮助青年大学生跨越时空“走近”伟大建党精神。这些课程资源也将依托华东师大与河南省的校地“手拉手”备课中心平台,面向河南省内相关学校开放。

调动“两个主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举措要实,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意识、明确教学目标要求,从指导同学们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入手,再循序渐进通过多种方式深化认识理解。”党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在集体备课会上如是说。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政治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周增为也表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从6岁到18岁,有十二年的跨度,“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建立知识与学习的结构;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推进整体设计、分级实施、有效转化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提升能力,增进素养。”

05e08a176d420d78f51a4b136944c66.jpg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了三年。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新冠疫情注定是难忘的‘独家记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李志龙是这次备课会上唯一一位发言的学生代表,大学期间曾参军入伍,服役于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七支队。

“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受限于所处年代和时空的距离,对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及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理解,难免会浮在表面、停在字面”,李志龙坦言,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训练场的洗礼,特别是在为期5个月的预备特战集训队训练期间,每天5点30起床、凌晨睡觉,训练时间长达12小时,一天至少吃四顿饭来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可能不会这么刻骨铭心地认识到,纪律严明、步调统一是如此重要的制胜法宝。在他看来,把退伍回校的这批同学们调动起来,让大家联系自己在不同部队服役的亲身经历,真诚平实地讲述走进部队、走进人民子弟兵的所思所感,可以让抽象的“精神”具象和鲜活起来,拉近同学们在认知上现实存在的时空距离,增进共鸣和认同。

据悉,华东师大武装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已经支持在校退伍大学生成立社团,组建了国旗护卫队,后续还将组建宣讲队伍,让这些同学们的“身边人”“同龄人”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的“主讲人”,让校园“橄榄绿”成为日常思政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中的一抹亮色。

线上思政教学也精彩,足不出“沪”重走红军长征路

在集体备课会云端举行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正在给教育学部2021级教育学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班线上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这堂课的讲授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赵勇有意识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什么能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导入,引出“这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和引领”。

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大一年级本科生,加之受疫情影响转为线上教学,赵勇特地邀请了远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学校挂职干部李彦垒“云连线”,在位于昆明市北面的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的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

9ff0f6e1f386d6e206d798a682d4b19.jpg

虽然隔着屏幕,但随着连线那头移动的摄像镜头,看到馆内的革命历史文物,听着挂职不满两年却俨然已是“本地通”的李老师将曾经在当地发生的一个个红军长征故事娓娓道来,不少同学都说线上思政课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在李老师的讲解下,我了解到了今天我们在学校附近走过的金沙江路、大渡河路背后的红色故事,体会到了红军长征时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2021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付雨桐在听完这堂特别的“云端”思政课后说,“在疫情遭遇‘倒春寒’的当下,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大无畏的英勇斗争精神,从自身做起,合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坚定的守‘沪’人,满怀信心共待花开!”

为了上好这堂课,平时在寻甸县城办公的李彦垒专门驱车1个多小时赶往纪念馆所在的丹桂村,“通过这样连线现场教学的方式,让身在党的诞生地的‘00后’大学生们了解千里之外的寻甸柯渡,了解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故事,是很有益的尝试。”

“目前全校70多个教学班正在有序开展思政课线上教学,覆盖7000余名学生”,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介绍到,“面对疫情,老师们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力求确保思政课线上教学质量不打折扣。”据了解,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三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构建高质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发展共同体为着力点,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突破点,形成了一系列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经验举措。

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表示,下一阶段学校将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在与河南省的“手拉手”备课中逐步实现从高校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覆盖。

顾红亮表示,华东师大将以打造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旗舰版”为目标,盘活沪豫两地红色资源、撬动深度合作能级,在课程改革、教学技法创新、优质教学成果孵化、高端师资培训等关键领域,努力形成可实践、可推广的备课机制与合作“样板”经验,并持续深化与新疆师范大学等其他省份兄弟高校的合作共建,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同心圆,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更多资源供给与支撑。

通讯员 董盈盈

记者 刘时玉


责任编辑:刘时玉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