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一等奖纷纷花落此家——这所学校缘何能在全国大赛中独占鳌头?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程琳

时间:2022-03-07 14:15:23

提到沪上知名的日语特色中学,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大名,你一定不陌生。

图片

不久前,一场由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举办的日语教师研修赛事——“第三届全国中等日语教育日语课教案大赛”结果新鲜出炉:在全国数十名教师的激烈角逐中,来自甘泉外国语中学的高怀冰、沈洋老师分别包揽唯一的特等奖以及一等奖。

这也意味着,她们将有机会再赴日本埼玉县继续代表中国参加“中国中学日语教师访日研修”,获得更加专业的日语教学研修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印证了学校“日语见长,多语发展,文化理解”办学思路的正确性。那么在国内众多开设日语教学的学校里,为何甘泉外国语中学能独占鳌头?

学好一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甘泉日语的三级跳

甘泉日语的发展史,也是其教研“内核”——日语教研组筚路蓝缕的“攻关史”。

和很多学校遇到的一样,学生学成“哑巴日语”、教师缺乏系统规范——这都是日语组遇到的最基本的难题。

要如何攻关?

甘泉日语教研组立足学校文化和国家与上海课改方向,明确日语学科建设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引入主题式教研,从以语言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语法知识教学,转向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分项技能教学,形成PLLS听说教学设计、P5RE阅读教学设计等工具。

解决了第一道难题,如何培养好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

这是教研第二道关卡。

获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后,学校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中等日语研究中心、全国中等日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并成为市级首批特色高中项目校。

日语学科指向真实交际语用功能,教研组形成了TBLT任务型教学设计、5V跨文化理解教学设计,开发了学生外语综合实践能力评价工具。甘泉的日语教研开始从原有的大群体模式转向满足个性需求的点状项目式。

学科育人背景下,如何呼应时代,让学生在文化自信中学好一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第三道教研关卡。

伴随市特色高中创建进程与“双新”推进,学校以日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学科定位、教学改革、教研模式、评价改革等关键要素,开展深度研究与进阶实践,以满足人才的个性多元需求。

开设“同传基础课程”、“外语+”跨学科实践课程等,形成4D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研制初高中一体化日语学业质量标准测评体系,教师素养结构日渐明晰。

至此,日语学科发展路径从多点共生转向协同创新,形成了全国品牌与资源高地。

樱花节、茶道课......浸润式学习更高效

在这次日语教师教研能力比赛上,全国的教师纷纷递交了各自的教案。特等奖高怀冰老师谈到了自己参赛教案设计的灵感来源,正好是甘泉学生确实会遇到的一个真实问题。

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期间,甘泉的学生要成群结队、走出校门,无形中增加了走失、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是否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制定一套合理而行之有效的出游准则?

教案的设计正基于真实的问题,对初三学生群体浸入式设计。在真实问题驱动中,将会度过至少四个阶段的学习:

● 知识奠基:一同或自主学习必要的日语词语和句型等;

● 头脑风暴:学生分为小组,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讨论方案,制定规则;

● 过程评价:小组互评,互相发现并讨论方案的不足并持续完善,最终形成较为完善、合理、考虑周密的出游准则;

● 知识迁移:利用学到的单词、语法、句子、以及搜集数据、分析内容、共同探讨的意识解决其他真实问题。比如:中日之间“吃饺子”文化有哪些异同?

高怀冰老师教案中提及的这些步骤,全程浸入于日语环境。这也正是甘泉日语教学教研工作一贯的模式:长期的“浸入式”教学。

从学校日语课程也可一窥端倪:

● 基础课程有“浸入”:甘泉在基础型课程中,融入了《日本报刊阅读》《日语绘本诵读》《高中日语美文诵读》《日本童话故事阅读》《走进日本系列》(概况、茶道、料理、经典音乐与影视)等国别文化研究课程;

● 微型课程有“浸入”:作为基础课程的补充,学校还开发了很多“微型课程”:《日本影视鉴赏》《日本旅游攻略》《日本料理品鉴》等十余门微型课程,每个课程开设四个课时,学生可以在课程超市中进行自主选择,多元“浸入”。

● 活动课程有“浸入”:在樱花节、达人秀、社团中,你会遇到在日语红白歌合战、日语短剧大赛、日语才艺大赛、日语演讲等专场比赛中涌现出的日语达人;你可以在《海外综合学习》《对外交流的价值:体验+》等选择性课程中流连忘返。

为什么甘泉能有这样浓郁的日语浸润环境?为什么甘泉能培养出优秀的日语教师?大赛一等奖获奖教师沈洋老师揭晓到:“这仍需要在专业、敬业的日语教研组身上找答案。”

甘泉是一所完中,日语教研教师囊括20余名高学历、高能力的人群。

专业成立时间悠久,教研组教师形成了“20年以上教龄教师”“10年以上教龄教师”“职初教师”等3个梯队。借助梯队,构建“教学研”一体化的教研模式,日语教研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图片

甘泉日语的C-TP-C校本教研模式

● 前期调研、精准定位

老师们在教学教研中需要什么?根据大数据排名结果,教研组会对学期教研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按需设计,精准培训;

● 全年规划、统筹兼顾

日语组全学期教研活动均纳入计划表,针对临时工作重点及时微调;

● 专家指导、专业引领

借助校外指导专家团队力量,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带教工作;

● 借助梯队、整合推进

借助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梯队,与部分教研内容整合,将团队研究过程和成果全组分享;

● 轮流主讲、全员参与

教研组注重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要求人人都是主讲人。对每个人的擅长和研究领域进行排摸,将每个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开展由外教主讲的主题沙龙,拓宽知识面,弥补中教短板;

● 形式多样、氛围开放

教研活动氛围自由开放,严谨但不严肃,专业但不专制,充分互动,互通互补。

五维能力宝典,甘泉的特色发展秘籍在这里

新的时期,增设日语课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但几乎都会遇到几个问题:课程建设不成体系怎么应对?如何打破传统,找到自我特色?如何借教研建设回应时代需求?

这些问题,甘泉已用50年的教学研经验做出回应:C-TP-C校本教研模式。即在学校“跨文化”价值引领下,学校以文化(Culture)为主线,以主题式(Theme)内容为载体,以项目化(Project)方式为手段,以提升日语教师专业素养(Competence)为目标的常态化运作模型。

于教师专业素养而言,C-TP-C校本教研模式赋予其新的结构:建构出涵盖五个维度(专业精神、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文化品格、创新能力)以及十四项指标的中学日语教师专业素养结构;

于校本教研支持系统而言,学校在C-TP-C教研框架下打造出TT中日双师融合互助、定制式工作坊研修、“日语+”课堂教学实践、跨文化交互体验四大研训平台;

在百余门校本研训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将主题式和项目化相整合的菜单式研训工具包。

图片

甘泉日语教研组部分研训课程

近年,甘泉日语C-TP-C教研模式愈发体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形成了课程内容丰富、维度多元、形式多样的研训特色体系,研发出七十余门研训课程。日语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最有力的王牌,日语组先后荣获“上海市共青团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青年文明号”“普陀区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日语组的发展还带动了学校其他多语种的发展,同时也辐射到了区域内外,促进了区域日语学科联动发展;日语组“主题式”、“系列化”、“贯通性”的特色教研活动成为区域辐射标杆,甚至在国际层面承办中日韩国际教育论坛并发言等。

从师资来看,甘泉日语教师有进入国家教育部课标修订组的资深名师,有市教委学科教研室的中心组成员,也有普陀区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还有一批高学历年轻教师。

教师们开设全国公开课、荣获全国教学类大赛最高荣誉、担任电视台日语栏目主播等,累计荣获全国级别奖项60余项,出版著书、发表论文、主持区级以上课题50余项。

回归到学生,学校连续两年蝉联世界高中生日语演讲大赛冠军,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高中生日语演讲大赛和全国高中生日语作文大赛特等奖,在全国多语种技能大赛中屡次夺冠。

在日语高考和日语能力考试N1级别中有多名学生获得满分,60余名学生获得上海市中高级口译证书。学生连续多年夺得日本留学考试文理科状元,多名学生考入东京大学等名校。

100%的学生学习两门及以上外语、参与国际交流及合作项目、参与跨文化与国际理解课程。学生能自信采访外国高官、在高校国际论坛上交流发言、接受海外官方媒体采访,用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可以看见,“道术”一体、自上而下,甘泉外国语中学的日语在“日语见长,多语发展,文化理解”的引领下,多年来拾阶而上,已成为日语教研与教学、文化理解与传承、人才孕育与输出的“领跑者”。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五十年前。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局面。甘泉率先在全国中学阶段首开日语教育,招收了初中首批日语生。

日语教育,就这样从一所地处上海普陀区工人新村的普通学校里孕育而生。

到了1980年,学校成立了日语教研小组,由两名中教和一名外教组成,日语生人数再次扩大到。1988年,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来校采访,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中国的甘泉中学是培养未来知日家的摇篮”。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