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居民不放心,后来把自家鲜花都拿出来了……行走的课程这样参与社区治理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时间:2022-03-02 13:22:02

“这种花好养活吗?”“这花需要多久浇一次水?”“这种花能过冬嘛?”……最近,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凌兆四村的居民们正忙着为他们的社区花园——蜂巢花园在布置,他们时不时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专门开辟的志愿者群中咨询养花、育花的各种知识。

原来,过年前,上应大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走出校园,把“园林工程”课堂延伸到社区,分别前往奉贤区海湾镇海尚墅林苑与浦东新区东明街道营建社区花园。蜂巢花园、星火、栖云间、珊瑚BAY贝……一个个美丽的社区花园,在同学们和居民们的合作中诞生。同学们建造的花园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并将其永久保留。

“园林工程”这一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与社区、乡村等校外基地资源共享,开展“课程+社区营建”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学走进社区,服务居民的过程中,学生也收获不小。

居民全程参与

美化社区,可能很多人觉得是居委会或物业挑选一个地方,请人过来设计、装扮一下。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个现象:设计方并不清楚社区居民有什么样的具体需求,结果造出来的公共设施常常使用率不高。

在浦东东明街道凌兆四村小区,改造地原来是一块停放电瓶车的区域,场地区域内有一棵大树,因为是废弃场地,长满了杂草,看上去糟乱无章。

上应大风景园林专业的同学们一改以往的方式,把社区里的爷爷奶奶,甚至小朋友都请来,先听听他们的想法,再设计方案。“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公园太远,希望一出家门就有一块休闲之地。”居民代表傅阿姨说。“改造地的选址就在我们家楼下,最好走出家门就有小花园,让孩子们可以就近玩耍。”居民代表马阿姨,有个小孙子,她时常为带他出去玩儿犯愁……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坐在一起讨论着,同学们则在一旁耐心地将各种想法一一记录下来。

通过意见交流会、走访调研与问卷分析等方式,同学们了解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回到学校根据需求设计方案。“虽然只有30多平方米,但是我们尽可能地满足居民需求,通过‘蜂巢’似的景观构筑物,设计了休息空间、儿童攀爬玩耍的空间,还方便居民改造成下棋或晾衣架。”改造小组组长陆亦炜同学介绍说。

方案做好后,又做了两次居民意见调查表,填写需求、反馈。方案改进后,同学们便前往建材市场挑选材料,为了减少噪音扬尘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同学们特意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加工组装,再前往龙大市场购买符合应季植物。

“其实,一开始,居民们不太放心他们,觉得他们还是学生,担心缺乏经验。”上应大生态工程与技术学院吴威老师说,但后来,当居民全程参与,看到同学们一遍遍修改方案,自己动手建造,有的居民甚至把家里的花都搬出来了,一起帮着建设自己的社区花园。整个过程,让社区居民们全程参与,设计、建设、运维,共建共享,邻里关系也一下近了不少。“很多社区的事情,原来总觉得是物业、居委会的事,现在自己参与了,感觉是自己家的事,主人翁的感觉更强。”马阿姨说。

前前后后,大约一周的时间,同学们每天都到凌兆四村“报到”。最后,当“蜂巢花园”正式揭开面纱时,看着自己搭建的社区花园,居民们乐了,同学们也笑了。

让象牙塔里的知识服务社会

建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克服困难后,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凌兆四村的改造经费并不多,同学们主动去找了企业赞助,解了燃眉之急。“我们选用的植物大多是常绿植物,宿根类花卉,又叫多年生花卉。也就是春天、秋天都开花的,冬天会枯萎,但到春秋天会重新长出来。”改造组成员黄星宇同学说,这些植物不仅成本价不高,打理起来也不费力,还可循环利用,帮社区节省了一笔开销。

东明路街道凌兆十村的“栖云间”改造项目,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土地板结严重,我们前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清理场地。”组长徐雁南同学说,有一位康叔叔送了我们好多石板、树皮和植物用来营建。“能够把课程的东西去真正帮助居民,很有成就感。通过这一过程,了解了专业对社会的价值。”吴威老师认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设计、采购、建造、管理全过程工程服务的综合能力,参与社区改造项目能让同学们学习园林工程的各个环节,提升了专业能力。

对于这一点,参与海尚墅林苑的“星火”项目的善同学也深有体会。布置花园时,同学们与居民互动,在居民参与下处理移栽花材,摆放灯具装置,并绘制井盖。“以前很多课程都在校园里,偏理论,现在通过一个项目把知识要点、能力培养很好地体现出来。”善同学说,“关键也不枯燥,有趣味性,能主动去学。”海棠社区的“珊瑚BAY贝”项目,建造花园那一周正值下雨,天气特别冷,同学们穿着雨衣、打着雨伞,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居民和老师们看了都很感动。

上应大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员贺坤说,这种形式改变传统的“走马观花”或“纸上谈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各方需求和场地中的各类复杂问题,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课程作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将行业最新案例、前沿技术等引入教学过程,开展课程的理论创新。学生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思考、解决现实环境提升中的各类复杂问题,达到了人才培养实战赋能、课程育人的理想效果。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