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中学何以诞生三位复旦校长?格致中学校长与院士校友共解育人密码

来源:《上海教育》杂志2022年第3期

时间:2022-02-28 10:13:05

2021年11月8日,中科院院士金力履新复旦大学校长,由此在复旦大学的近五任校长中,出现了杨福家、杨玉良、金力3位格致中学校友,堪称佳话。

格致中学是中国近代最早中西合办、最先传授自然科学新知、培养民族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在“格物致知,求实求是”办学理念下,从1874年到2021年,从上海市中心到奉贤新城,格致中学为国家所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走出校园,在各行各业展示着格致育人的成果。

什么是这所百年名校的学习型校园文化传承?格致中学的育人密码是什么?

在本文中,格致中学校长吴照为我们解读了格致校友“连中三元”背后的校园文化基因。

此外,五位毕业于格致中学的院士:陈联寿、汪品先、杨福家、李家春、金力还将与我们分享他们与格致的珍贵记忆。

图片


校长说

文/格致中学校长吴照

2021年11月,格致1981届校友金力院士履新复旦大学校长,成为继1954届校友杨福家院士、1968届校友杨玉良院士之后,又一位担任复旦大学正职校长的上海市格致中学校友(另有格致中学1960届校友孙莱祥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在复旦大学近五任校长中,格致中学校友“连中三元”一时成为佳话。尽管这更像是一种极小概率事件,但亦能从中寻觅学校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把教育事业比作树木,那么小学可看作树根,大学如同树冠,中学就是树干,不仅承上启下,而且挺立于大地之上,撑起了一片教育之林。尤其是这片学林中的老树,不但参天蔽日,盘根错节,而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格致就是这样一棵老树。近一个半世纪以前,正是徐寿、华蘅芳等格致先贤将近代科学引入中国,创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创办了传播自然科学新知、培养民族科技人才的格致书院,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个半世纪以来,不论时代更替、风云变幻,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爱国科学,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深深地浸润在格致校园的土壤之中,注入了一代又一代格致人的文化血脉之中。

图片

杨福家院士曾说“进入格致中学学习是人生第一次重大机遇,在这里收获了两件最宝贵的财富:一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成为了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二是点燃了知识的火种,培养了学习和后来做学问的兴趣”。这股无形的力量,正是学习型学校文化,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学习型学校文化还体现在教师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杨玉良院士清晰记得,自己在格致求学期间,教师每天给他们一群数学爱好者布置额外的数学题,但不对学生是否完成作要求。一些数学爱好者坚持挑战自我,磨炼意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奠定了扎实的学习基础,传承了格致理科见长的发展特色。

学习型学校文化还能驱动学生团结友爱,全面发展。金力院士是恢复考试招生入学后第一批考入格致的学生,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品学兼优,获评上海市“三好学生”。金力院士曾说“踏入格致校园时,格致正处于‘十年风雨’后的恢复期。虽然中学统编教材那时还没有编全,但老师们凭借着深厚的功底,哺育着考入格致的新人”。

金力在格致求学期间,接触到了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对进化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喜爱,也源自格致中学延绵不绝的数学和理工科传统。金力院士曾说:“能够有幸在科研的世界中有所作为,归功于母校精心培养下建立起来的对科学的兴趣和理性的思维。”

在格致校友中,1953届校友、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全国道德楷模汪品先院士亦是“爱国,科学”的杰出代表。年过耄耋的汪院士如今依然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近年来,他奔赴南海参加科考,9天内3次下潜至1400米深的海底开展科学研究、捐赠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等事迹引起社会的广泛赞誉,为青年一代格致学子树立了榜样。以“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盛晓涵同学为代表的新一代格致人也正在前辈的引领下、在格致文化的孕育中茁壮成长。

2014年起,格致中学率先试点区域教育集团化办学,辐射格致中学百年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文化传统,引领集团成员校共同探索紧密型教育集团建设,为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勇探新路。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习型学校文化已渗透到集团每一所成员学校,引领着集团师生明确自身的价值使命与理想追求,在学习中树立远大目标,在学习中找准兴趣方向,在学习中收获专业成长,在学习中学会与人为善,在学习中学会虚心和敬畏,在学习中领悟文明与智慧,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影响他人、帮助他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格致人的力量和智慧。

我想,这就是格致校友“连中三元”背后的校园文化基因。

图片


院士忆格致

陈联寿:格致名师的点拨让我的学习与人生得益匪浅

图片

陈联寿,1951届格致中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1980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

我出身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在浙江一个小镇初中毕业后,我来到了上海父母身边升高中。我读的是春季班,家里说,上海的招生已过,上海的私立中学学费很贵,读不起。市立中学学费虽便宜,但竞争很激烈。一个乡下念初中的孩子未必能考上上海的市立高中。家里的意思是找一个熟人开的工厂去做学徒工算了。

一天,我在一边理发一边看报,无意中看到“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春季班招生启事”。我记得当时春季班补招学生的学校还有市立育才中学等。我控制不住激动难平的心情,拿起这张报纸,跳下理发椅就跑。

我从第一弄的“龙记”理发店跑到第三弄家中。母亲在楼下厨房,看到我身上围着理发白布,满头肥皂泡沫,十分惊讶地问我:“你做啥要这样,出什么事了?”我上气不接下气地把报纸指给她看,告诉她市立中学春季班补招生的事,并说我要去报名。

晚上,我没有睡着,听到母亲和父亲商量此事,大意是:孩子既然想读书就让他考考看吧!不考他不死心。他们同意我去报名了!我心中憧憬着继续读书的明天,模模糊糊地睡着了。从此以后,我经常做着背起书包到格致中学上学的美梦。

当时离考试的时间只有不到十天,第二天开始我再也不到弄堂里玩了。从早到晚一个人躲在晒台上读书做题,坐在一个小椅子上用一个方凳做桌子,只能放一本书和半张纸。我坐在小椅子上读英文和语文,在半张纸上做几何、代数,思考物理中的难题。

晒台上环境虽不好,时有邻居上来晒太阳,但在“七十二家房客”的环境中,这就算是一块净土了。冬天上海给人以“阴瑟瑟”的感觉,但一想到那张招生启事,心中就充满了希望和阳光。每天天黑了,收摊下楼总感到心中很充实。

十天过得就像一眨眼,很快就考试了。我虽年幼,但心中还是能掂得出这次考试的分量。它也许就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分水岭,决定我是继续读书还是去做学徒。

考完回到家里,母亲问我:题目难吗?你做得出吗?我说最后一道几何题做出来了,代数也考得好,其他很难说,因为校方说有上千人报名考试,但只录取30名,所以我只能听天由命了。母亲说,小小年纪不要那么灰心,会有希望的。过了20天左右就要发榜了。

这20天很难熬,我吃不香,睡不好。这样,到了张榜那天早晨,我早早就起床了,还把妹妹拉起来,叫她和我一道去看榜。当年格致中学的小校门在广西路上,门是两扇黑色栅栏铁门。

对着铁门便是教学楼,中间的空地很小。南面是草场,背面是围墙。那张写着30个录取名单的榜就贴在这堵围墙上。我们站在广西路的铁门外,看到那围墙前熙熙攘攘地站满了人,人声嘈杂,我心中油然产生一丝紧张。我对妹妹说:“你去帮我看吧,我在门外等你。”

我妹妹就独自从门房口的小门进去了。我看她从人堆里挤了进去,却又很快挤了出来,跑到铁门栅栏处大声说:“你自己进来看吧,我已经看到了。”我急不可耐地说:“真的吗?现在你可别开玩笑啊!去看仔细了再说。”妹妹说:“你不信拉倒,我一抬头就看到了你的名字,排在第三个。”

听到这话我异常惊喜,就跨进了校门,随着妹妹挤进人群去看个明白。我被格致录取了,我的梦想竟成了现实!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幕人生情景却深留脑际,永远不会忘怀!

我在格致读书两年半就考大学了(春季班提前半年高考)。这两年我在格致中学受到了严格的教育。

写到这里,一张张老师的脸庞就浮现在眼前,上几何课的周宗镐老师培养了我们严格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教代数的乔华庭老师培养了我们从复杂事物中得出简明图案的演绎归纳能力,教化学的张泽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如此奇妙的物质世界。

如今回忆往事,庆幸我们的少年时代受到格致名师点拨,打好了基础,使我们在大学的学习中和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得益匪浅。


汪品先:60年前的老校长就是建设祖国宏伟事业的化身

图片

汪品先,1953届格致中学校友,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49年上海解放时,我正在格致中学上初中二年级,陈尔寿先生前来接管学校担任校长,聘来了一批造诣很深的地理学家担任地理教学,比如后来的安徽师范大学教师卢村未、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今普。

中学地理课对我们影响至深,有些话我至今犹在耳边,比如卢先生拉着长调讲:“地球是圆的,地球是转的,地球是歪的,一歪就歪出毛病来了。”于是就引出了一年四季形成的原因。精彩的课堂氛围燃起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影响着学生终身的专业走向。

从1949到1953年,陈校长主持工作的短短几年里,格致中学有众多的毕业生报考地质专业,成为我国地球科学的骨干人才,其中比我们高一届(1952届)的张宏仁,后来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席、原地矿部副部长。

在我们1953年毕业的同学中学地质的更多,好多位成了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的教授,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廿多年前朱夏院士(1920~1990)在同济大学兼职任教,记得有一次他和我谈到陈校长。他认为在上海成功培养地质人才的先后有两位:一位是丁文江,于1911年从美国格拉斯哥大学回国获前清“格致科进士”后,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另一位就是格致中学的陈尔寿校长。

陈校长对我国地理教育事业始终怀着深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他认为对地理教育是否给予应有的重视,是牵涉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根本问题。1993年由于高考科目中取消地理,中学教育中忽视地理的现象加剧,陈校长焦急万分,通过各种渠道向上反映,呼吁更正,其中也包括找自己的学生——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我。

1994年1月20日,陈校长给我来信,寄来了呼吁书;3月12日,我据此写就“制止中学地理教学的滑坡现象”政协提案正式上交;6月6日国家教委以“教办[1994]257号文件”复函,承认存在的问题,表示有采取措施的必要。

我不了解后来中学地理教育处境改善的情况,但是陈校长那种无私无畏,对自己事业和信念的执着精神,为我们这些作为学生的后辈树立了榜样。

现在,我自己是一名有半个多世纪教龄的老教师,但是回忆起六十年前格致中学的老师来,至今心潮起伏,师恩难忘。1953年前的中国,正是从战争转向建设,也是青年人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期。在参干南下、抗美援朝的巨浪里,年轻人把进课堂学习和上前线参军,同样看成是投身宏伟事业的实际行动。

作为老师的陈校长,在我们这些十几岁的中学生眼里就是这番事业的化身。在这种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极其值得在今天的学校里弘扬。我至今记得当时和同学们到陈校长家里做客时候的兴奋,更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北京,陈校长和我们50年代格致同学聚会叙谈的情景。这里面充满着一种战友的情结,不似师生、胜似师生。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我从60年前的老师陈校长身上,看到了这种神圣;当我又从自己学生的身上看到进步、看到成绩的时候,更是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神圣。直到现在,每当我站到讲台上的时候,隐隐中总会感到这种神圣——圣火传递者的神圣。


杨福家:母校点燃我心中求知的火种

图片

杨福家,1954届格致中学校友,著名的核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0年起出任两届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首位出任英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中国人

2001年,我担任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第一位华裔校长。有一天,一位在当地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华侨协会会长对我说,过去,因为清政府腐败,英国人就叫我们“清人”,但是没有想到,现在这所有名的大学里面唯一的一顶金边帽,戴在了真正的华人头上。他流着泪对我说这番话,我听了非常感动,确确实实我们中国是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从1951年到1954年,我就读于上海市格致中学。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由清朝李鸿章发起创办,并亲自题写校匾,再由中国近代著名化学家徐寿先生、数学家华蘅芳、英国人傅兰雅等中外绅商学士共同创建于1874年。

格致的先驱取《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格致”二字为书院命名,建立了我国近代最早系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所以,“格致书院”的创办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理想,也是“科学救国”“科学兴国”思想的伟大实践。

经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会对格致中学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我总觉得其主要原因就是母校指导我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6年前,当自己刚进格致时,从没考虑过这些问题,心里糊里糊涂的。当时班主任项秀荣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逐渐领悟到:人生是很短暂的,应当在短暂的人生中,对社会有所贡献。

正是格致的教育氛围,让我逐步懂得了人活着是要有理想的;有了理想才会有长足的进步。还让我懂得,单有理想还不够,还要艰苦奋斗,还要有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

我感谢格致的第二个原因是,母校的老师使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的有无,好奇心的有无,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我清晰地记得,数学教师常会在课上留出20分钟让大家动脑筋做习题,他则来回巡视检查、答疑或启发问题的思路,重点检查和辅导后进的学生。有时,还会穿插一些趣味题以提高同学们的兴趣。

即使到高三总复习,每周发约200道习题,也只规定同学们仔细阅读,对熟悉已掌握的题型一览而过,对不太熟练的题型详细复习归纳总结,并选几题演算到正确无误,对陌生的题型要仔细研究分析,实在“无门”时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答疑。这种“题海战役”,绝不是死做、死记、耗时、费力的笨办法,而是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清晰地记得格致老师常说,“红木的料不能当柴烧”。不管原来基础怎样的学生,课堂提问答对了,他们都喜形于色,念念道:“好的呀!聪明的呀!”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牢记亲身感受的这些循循善诱的话语,而被老师不知不觉地引进了学习的圣殿。

当时学校演出过一场很轰动的朗诵剧《卓雅》,是由同学们自己根据《卓雅和舒拉的故事》改编的朗诵词;根据发型的需要,选了一位同学扮演卓雅造型,由普通话好的同学来朗诵;还凭学校介绍信,到远在郊外的上海戏剧学院免费观摩垫高鼻子的化妆技术,外语老师则将自己的俄式小红花布拉吉借给学生……

还记得学校当时采用“荣誉考试”,老师来教室发完考卷就离场,不设监考,整个考场自始至终都非常安静。同学们由此而树立了自尊、自爱、自强的进取精神,终身受益。

我衷心希望母校的老师,点燃同学们心中求知的火种,使他们能在非常生动、活泼的环境下学习、生活,使每个人都具有过硬的本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对当代青年学生提三点建议:首先要在生活和学术上求真求实;其次是努力做到基础厚、能力强、身心健、有特长;再次要时刻牢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光荣的中国人。


李家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让我们健康成长

图片

李家春,1957届格致中学校友,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我还是个小学生。1951年,我有幸考取名牌学校格致中学,并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终生难忘的中学时代。

迄今,那些资深教师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老校长陈尔寿,教导主任翁史,数学老师周宗镐、黄松年、刘永贞、周文川,化学老师吴家齐,物理老师朱章,语文老师许志行、王荣芬,英语老师吴淑娴,体育老师竺林,音乐老师庄枫,等等。

格致中学原本是英租界工部局所属学校,曾用英语教课,所以,我们在初中就受到了很好的英语训练。尽管初学时有不少困难,但所付出的努力确实为日后的外语学习打下基础,感觉值得。

1956年,格致中学在全市数学竞赛中名列前茅,从而激发了许多同学钻研数学的兴趣。在这一学习氛围中,我们知道华罗庚、苏步青的名字,自己找《从杨辉三角谈起》《数学归纳法》《范氏大代数》等参考书来阅读,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之美、数学之用,受益匪浅。

我记得,当年母校还是全市中学篮球队的佼佼者,曾与南洋模范中学等强队比赛,荣获了全市中学篮球赛的亚军。我们还曾与徐寅生所在的大光中学比赛过乒乓球,现在想来,虽败犹荣。

当时,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都活跃在篮球场上、乒乓桌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我们也曾去市郊农村劳动,体验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所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对同学们的健康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7年,我考取了复旦大学数学系。不久,由于国家“两弹一星”事业的需要,钱学森先生提倡全国各高等院校都来办力学班,校、系一号召,年轻的同学们感到可以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增砖添瓦,踊跃报名,我被选进力学班学习,懂得了如何用力学理论来解决诸如:结构振动机翼绕流、薄板变形等实际问题。

1962年大学毕业,适逢全国第一次统一招收研究生,我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决心攻读高速空气动力学,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是年秋前往北京报到。国庆以后,同导师郭永怀先生见的第一面,他就给我安排了系统的基础课学习,对数学、统计物理、流体力学和语言的要求都很高。在4年中,郭先生对学生如何做研究课题给予悉心指导,为我的研究生涯奠定了基础。

1968年,郭先生不幸在西部核试验后回京途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他不仅曾以跨声速流理论和PLK方法的成果驰名世界,还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0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尤其是他热爱祖国、求真务实的高尚品德,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

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以为要做好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比如说,在研究流体力学时,必须要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这就一定离不开数学。是母校格致的老师们把我领进了数学大门,使我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较为顺利。所以,今天的成绩首先要归功于母校老师们的辛勤培养。

现在,我还在从事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我的切身体会是:必须坚持素质教育,加强基础训练,只有有了宽广、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自由翱翔。我也愿以周培源先生的教导——“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与母校的同学们共勉。我深信,格致年青一代的学生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金力:在母校的培养下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和理性的思维

图片

金力,1981届格致中学校友,进化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格致中学,我接触到了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对进化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对数学的厚爱,也源自格致中学延绵不绝的数学和理工科传统。因此,进化遗传学便成为我此后数十年持之以恒的研究方向。

我能够有幸在科研的世界中有所作为,归功于母校精心培养下建立起来的对科学的兴趣和理性的思维。正是付恒奎老师的力荐,我才报考了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进入了我国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先生所造就的学术殿堂。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

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加强创新型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为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发挥关键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型人才是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作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要把基础理论的教学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为一体,把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好奇心是做好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能够持之以恒做好基础研究的动力源。

拥有好奇心,才能让对世界的自由探索变为自觉行为,进而取得原创性突破。古往今来,好奇心驱动着基础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首先要呵护好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尤其是对青年研究者的“大胆假设”要给予包容,让他们从科学研究中收获乐趣,更好推开科研之门。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六个方面: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科研工作者不仅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立潮头、锐意进取;还要做好“传帮带”工作,通过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增强创新主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不仅要教育学生遵循学术规范、坚持学术道德底线,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标世界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对准社会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敢为天下先。

此外,还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加大对基础前沿教学研究活动的支持,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提供空间。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