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校园看“双减” | 崇明:“乡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彰显特色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2-01-06 15:18:20

15:00-17:00,传统十二时辰中的申时,也是申城中小学最热闹的时刻。

“申时”,不仅是课后服务的重要时段,更是学生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快乐时光。

让我们走进16个区的“申时校园”,通过一个个鲜活故事和一幕幕生动场景,去感受“双减”带来的新气象。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高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崇明各中小学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孩子们浸润在浓郁的乡土文化之中,引导孩子走进乡土文化,培育乡土情怀。在崇明的“申时校园”,琵琶悠扬、灶花多彩、扁担戏活灵活现,处处是浓郁的乡音乡情。

雅韵育少年 民乐创品牌

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2008年6月,瀛洲古调派琵琶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崇明区竞存小学在打造民乐特色的同时,积极发挥非遗传习基地的文化传承作用,成立了校级“瀛洲古调派琵琶”、二胡、笛子、古筝等社团。

图片

下午3:45,学校的特色课程教室里传来阵阵乐声。琵琶、笛子、古筝、二胡……孩子们在这里弹琴、吹笛、抚筝,既能放松身心、切磋技艺,又能陶冶情操。

图片

一位弹琵琶的女生有感而发:“以前放学回家后,独自练习弹琵琶感到很枯燥无味,现在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跟同学们在一起,感觉有趣很多,还有老师可以现场指导,手势错了、音调错了,都可以得到及时纠正,这样的课后服务我们都非常喜欢。”

传家乡文化 增责任使命

崇明区汲浜小学特聘崇明扁担戏第三代传人朱雪山老师来校带徒传艺。在每周五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里,朱老师对学生们进行“ 扁担戏”的专项辅导,通过讲授崇明扁担戏的历史、与其他木偶的异同,传授表演手法和各种演出的技巧,让学生们感受崇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增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片

“我们会先跟着音乐学习手势与步伐,然后再上到担子上去敲锣。”五年级的徐诗语和施周奕这样说到,“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几个人合作表演一台节目的,有人负责玩偶的表演,有人负责敲锣,有人负责台词。练习久了,一个人就可以进行一场完整的表演。”

图片

传灶花风韵 润质朴童心

在崇明,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看灶花,到向化”。崇明灶花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毗邻灶文化博物馆的上海市崇明区向化小学,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建了“崇明灶文化”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开展了画灶花、土布贴画等一系列学生实践活动。

图片

向化小学校长倪静说:“在课后服务时间里,针对灶文化课程非常感兴趣的孩子,学校会通过参加社团这样的平台,让学生的才能得到更进一步提升与展示。”

图片

近年来,崇明区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从少到多,从点到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小传承人”现身崇明“申时校园”,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素材由相关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