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平衡木、攀岩墙等微更新得到有效使用,成周边居民优选去处
孩子放学去哪?小区“阳光运动场”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戚颖璞

时间:2022-01-05 09:44:14

2016年,上海开始探索“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微更新试点,越来越多家门口的“边角料”空间陆续释放出来,变成全新的游憩空间。5年过去了,城市微更新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不过,新空间能否获得市民青睐,得到“有效使用”,成为一个新课题。
  博三小区是上海浦东的一个老旧小区。结合“美丽家园”建设,人们把小区一处户外空地进行改造,去年12月下旬刚开放就迅速“引爆”周边。每天放学,孩子们轮番跑来锻炼。即使白天气温只有个位数,场地上依然笑声不断。
  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新奇特的设备,只是多了常见的平衡木、攀爬网和肋木架。“爆点”是什么?
  亟须植入专业功能
  一些微更新空间的使用效率不高,往往和供需不匹配有关,植入功能的专业度也不高。博三小区曾经也面临同样的痛点:小区里的成年人健身器材使用率不高,儿童使用又存在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社区微更新通常围绕中老年人的需求,缺乏面向儿童青少年的户外活动空间方案。
  在资源紧张的城市中心,适配体育空间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共性问题。在上海体育学院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中,学校环境获评84.6分,家庭环境获评74.7分,社区环境43.3分。可以看到,在少儿的校外运动环境营造中,社区环境的支持作用不足。
  博三小区的“阳光运动场”成为一个试点。“针对不同的人群,空间和功能设计也有区别。比如,在体育公共空间里,运动和休憩设施的比例怎么搭配,人的行为动线怎么匹配,这些都有讲究。”项目设计团队负责人、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戴焱淼表示。为了把孩子吸引到运动场,场地采用专门选择的配色,并考虑颜色在不同季节里给人的不同反应,选用了低饱和色度。
说到小区健身器材,首先蹦进脑海的就是漫步机、双杠、肩关节康复器“老三样”,博三小区的“阳光运动场”却不同。项目团队把受众扩容,向下延伸覆盖到3岁至12岁的少儿群体,并针对他们的特点,引进平衡木、攀岩墙、秋千、肋木架、视力表、坐位体前屈等设备。
  结合青少年体测项目,学生还可以根据地面不同的图案设计进行折返跑、立定跳远、十字象限跳。“阳光运动场”还附带微信小程序,学生可以在线进行体质能力测评、用户行为分析,并生成运动报告。“孩子刚刚参加了折返跑,我用小程序测算的时间是20秒18,根据后台分析是85分,成绩属于良好,让我大致了解了孩子的体能水平,后续再优化。”一位小区居民说。
  定制儿童多功能体育空间
  一经推出,社区运动场就受到居民欢迎。白天,这里是学龄前儿童的“游乐园”,傍晚,这里是小学生的“校外操场”。今年5月,嘉定新城菊园新区也引入第一个上体团队设计的社区运动口袋公园,将近1000平方米的户外空地改造成少儿体育公共空间,成为周边居民的优选去处,大大增强了街区活力。
  在戴焱淼看来,这在意料之中:“因为它恰好满足了周边社区以往被忽略的锻炼需求。结合微更新挖潜存量空间,为青少儿‘量身定制’家门口的数字化、开放式、多功能体育空间,这在上海市区不多见,希望能成为一个好的开端。”
  试点并不是一帆风顺,落地过程中也遭遇过波折。对社区居民而言,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起初,不少人对于要不要引入这一项目持观望态度。为了打消居民的疑虑,设计团队在地面材质上引入了工艺复杂的双层防护地坪,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舒适度。此外,居委会还组织居民、周边学校体育老师、孩子们和设计团队共同选择新设施,以达到既安全又实用的效果。
  在沪东新村街道的支持下,博三小区、博一小区结合社区微更新陆续建成“阳光运动场”,这是首批落地的小区式社区运动场。“街道将与高校、企业、社区居民一起,继续探索阳光运动场‘建得好、用得好’的新经验。”沪东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一季度,试点还将在浦东、虹口等多地铺开,未来进一步复制推广。“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参与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将其打造成为‘15分钟生活圈’的街区活力新节点、周边全龄人群的户外活动新单元,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暖心创建新样本。”戴焱淼说。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