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获佳绩!上海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1-12-23 09:43:29

在教育部近期公布的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上海思政课教师再获佳绩。9名老师从11万多名思政课教师中脱颖而出,其中2人获特等奖,4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同时,上海市教委荣获优秀组织奖,这也是继首届展示活动以来上海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近年来,上海高校思政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将课堂质量作为建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生命线。教育部在上海先后召开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会,以会议为推动,上海紧密围绕教学关键环节,推进“提级换代”,经过持续建设,上海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发生格局性变化,充分彰显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建机制,强化长效巩固

上海立足区域特色,经过反复调研和讨论,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20—2022年)》,这两份文件构成了上海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围绕“铸魂、强师、提质、厚基”四个方面,对上海学校思政课进行“流程再造式”的改革。对标中央文件精神,推进思政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全面提升建设质量,推出十四项实施计划将政策设计转化为推动改革的切实行动。上海承担教育部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任务,形成融合了教育部11项先行试点任务与上海思政课重点改革任务的工作方案,包括22项具体任务,协同扎实推进既聚焦教育部交给上海的试点任务集中攻关。落实思政课教师津贴,确保经费保障。加强思政课教师配备,在总体布局和统筹推动下,列出时间表,做出路线图。近四年,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每年都以100人以上的数量在增加,2021年增加162人。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发挥关键课程作用起到重要保障。充实优化课堂教学力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动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搭平台,以学促赛提质

课堂要赋能提质,达成最核心的教学目标,关键要使理想信念“入心”。上海连续多年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集体大备课、教学大比武、示范大巡讲。大备课,建立“市级备课+校际协同+学校推进”三级备课体系,依托若干所思政课建设强校和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专家,确定每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以包课包片包校等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集体备课机制,推动学校深入开展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活动,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结合专题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会暨上海学校思政教师集体备课会”“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骨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体备课”等全市集体备课活动。大比武,面向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生各门思政课必修课,2016年至今,先后举办4次市级规模教学大比武,对标对表教育部教学展示活动赛制,组织开展教研室、校、市三级教学比赛,实现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参赛全覆盖。市级层面累计表彰优秀参赛教师200余人,强化教学导向,引导思政课教师潜心从教、热心从教。示范大巡讲,对比赛中获奖教师进行跟踪培养、定向培养,举行获奖教师公开教学观摩会,形成立足课堂、钻研教改、崇尚教艺的良好氛围。依托比赛、巡讲优秀教师建设教学资源库,按照思政课程专题内容,遴选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构建思政课教学资源“中央厨房”。

出实招,服务一线教学

开展思政课教师大培训、国情大调研、资源库建设。大培训,全市设立12个市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主要培训内容,针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课程教学专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施全员轮训、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教研室主任素养提升、院长培训、专题教学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大调研,以“追随总书记的足迹”为主题,分批次组织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以及全国考察调研现场点开展大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自信,丰富教学案例,提升自身素养。上海商飞、洋山深水港等地挂牌建设一批“家门口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为师生提供社会实践资源,通过不断建设形成实践基地资源库,实现全市共建共享。

树标杆,突出引领示范

充分发挥名师、金课示范效应,让榜样“树起来”。在中央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上海2名教师代表作交流发言,鼓舞了士气,充分展现了示范引领作用。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支持金额500万元支持开展马学科发展支持计划,评选一批“终身成就奖”“突出贡献老专家”“教学名师”“中青年拔尖人才”,资助奖励教师达300余人,有效推动人才队伍的梯度培养。评选10位上海市最美思政课教师,提升优秀思政课教师社会知晓度,其中施索华、陈果老师获评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支持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面向35岁以下优秀思政课教师实施启明星计划。对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大“金课”标准,分课程序列评选一批思政金课。遴选60余个思政课战疫小课堂在易班上线,其中40个被教育部选用,成为疫情期间思政课的生动素材。

重创新,持续改革方法

旗帜鲜明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海15所高校示范马院在全国率先开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目前已实现本科高校全覆盖,深受学生好评。建设“锦绣中国”“中国智慧”“岐黄中国”等100余门中国系列课程,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学生关切,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学生们追捧的“网红课”。将“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建成区域版本,推出“中国系列浦东版”,覆盖55万师生。同时,“中国系列”课程做法还入选中组部编选的“新时代攻坚克难案例选”,成为上海思政课选修课的靓丽名片。常设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和实践教学改革试点。每年设立5个市级教学改革试点单位,聚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网络教学资源运用等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持续开展上海高校思政课超级大课堂。注重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充分发挥超级大课堂在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中的独特作用,邀请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委办局的领导讲形势与政策课,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宣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和重大政策上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结合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打造“大学书记、校长思政金课”,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超级大课堂。用活融媒体,加深课堂魅力。与新华社《半月谈》合作,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制作20期短视频,每期收看率都是10万+。推出“奋斗吧,我和我的国!”空中课堂——音频思政课系列,生动、有用、边走边听,通过电波音频展现新思想理论魅力。把课堂搬到现场、搬到“云上”,组织学生到革命遗迹、红色场馆开展沉浸式教学,在社会大课堂中上好“思政课大课”。

保联动,坚持纵向贯通

打破学段区隔,坚持分层分类,统筹思政教育目标一致和内容梯度衔接,统筹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和不同学段教学规律,把握不同学段学生心理、思想发展水平,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内容重点、实施方式、运行机制和特点规律,构建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教育系统。促进工作体系一体化,内容体系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打造若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区(教育集团)。在高校马院与区教育局结对共建的基础上,遴选若干区、若干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组成的教育集团,打造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片区”,重点在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打造“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公开观摩课品牌。“讲台上的新思想”系列教学观摩课已经成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品牌项目,例如“宪法与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和我的祖国”“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等,不同学段老师同台授课,在同一时空感受课堂阶梯的变化,也看到孩子的成长,每场主题课程的观摩师生人数均超过10万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冉、周增为担任首届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成立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推动新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促协同,厚积学科理论支撑

持续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马学科建设中始终把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注重教学支撑,加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力量,自觉地把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上来。上海投入资金建设4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3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5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智库,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上海的伟大实践经验、“四史”学习研究教育、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推出标志性的理论成果。

课堂是主阵地,教学是老师基本功,质量是思政课的生命线,三尺讲台就是打通思政课育人实效的“最后一米”,下一步,上海还将继续着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聚焦民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持续改进、加强、创新、提高。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