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街区长啥样?漫步赤峰路,同济外籍教授在上海尝试“微更新”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时间:2021-12-03 09:26:06

赤峰路,这条上海东北角的小马路,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走在赤峰路上,时不时会被左右两侧五颜六色的涂鸦所吸引:快递小哥、练武术的小女孩、小卖部的营业员……这些生活在你身边的人物出其不意地“跃然”墙上,宛如播放连载漫画,忽远忽近,似曾相识。

这便是“赤峰路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老旧破落;如今被粉刷一新,变成了“城市涂鸦墙”。而上面的作品,则是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外籍教授苏雅默(Jarmo Suominen)和市民的合作。

来自芬兰的苏雅默教授是2020年上海市白玉兰奖获得者。正是在这条街上,苏雅默教授在城市“微更新”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捕捉身边一切看似平淡的事物

初见苏雅默教授,1米9的高个子,眼神像猎鹰一般随时捕捉身边一切看似平淡的事物。

他从怀里掏出记录本,一本宽6厘米、长10厘米、厚1厘米左右的红色小本子,将身边看到的场景、发生的故事,随手画在这本小本子上。“像这样的本子,家里有20多本。”苏雅默教授说,这些都是他平时搜集的素材。

苏雅默随身带着的小本子

研究成果曾获多项国际大奖的苏雅默教授,任职同济大学以前,就积极推动同济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合作。在他的推动下,同济大学中芬中心、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先后成立。任职同济大学后,他以四平社区为对象,深入开展“学校作为服务平台”(School as a service)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逐步应用于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社区环境与能级。

“中国不仅在制造东西,而且在创造东西,这些能给我更多的创作灵感。”在上海居住已有6年之久的苏雅默教授,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感情。“上海是一座古老与现代融合的城市,晾衣架、石库门、老弄堂……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而摩天大楼、玻璃幕墙、自动售货机……则展示着未来。”苏雅默教授说,“我来上海不仅是为了教书,在和学生、老师们的互动中,我收获不少。”

9年前,苏雅默教授带着20名来自波士顿麻省理工大学的学生和来自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学生参加了同济学生的共同研讨会

从日本仙台到同济大学中芬中心,从美国波士顿NGIN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四楼,从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到上海1933老场坊,从芬兰阿尔托大学Dipoli大楼到上海石库门……苏雅默教授已经在11处地方进行了不同的创作。不同的地点与不同的围观人群,永远为他的创作注入新的想法。“绘画的成果不仅在于绘画本身的内容。”苏雅默教授认为,而更在于用画作记录生命的瞬间。

赤峰路“微更新”:科技感和烟火气并存

赤峰路是同济大学旁的一条小马路,从四平路到密云路一段,一面是校园围墙,一面是社区,两边都有些商铺,自发形成,品质参差。苏雅默教授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师生们用他们“NICE2035”式的思考方式,将城市“微更新”搬到了赤峰路上。

改造前,赤峰路上的景象

“NICE2035”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起的一个社会创新项目。意为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NICE更意味着“美好生活”。最初,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师生们用生活+艺术+科技的思路,改造了四平路1028弄这条隐藏在鞍山新村里的老旧弄堂,全新的样貌使之迅速成为网红。

改造后的景象

如今的赤峰路,在原先经常被投诉的脏乱地段,墙面被粉刷一新。一幅巨大的“涂鸦墙”上,一条巨龙腾空而起,东方明珠在不远处,近处则是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那些曾经光顾过的“黑暗料理”摊贩、拉着板车清理马路的志愿者,都在苏雅默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展现。“龙,象征着中国;东方明珠,象征着上海;人和景,则是你我身边的故事。”苏雅默教授说。漫步在这样一条充满未来感的小马路上,科技感和烟火气毫不违和地并存着。

约300平方米独立的电线杆和电箱也成为“涂鸦”的空间。“京剧脸谱的灵感来源于身后的餐厅,恐龙是一个小朋友画的……”苏雅默教授告诉记者,这些涂鸦是和社区居民共同创作出来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不希望人们只是在欣赏图画,而是希望他们有一种‘归属感’。”苏雅默教授说,看到似曾相识的身边人、身边景,一种“我属于这里”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这里,大学与社区、师生与居民、时间与空间……发生着各种各样共创、共生、共融、共享的“化学反应”。“城市微更新,不仅仅是翻新,更专注于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感。”苏雅默教授说,其实上海有很多社区适合“微更新”,特别是一些“现代与古老”多样性共存的老社区,不仅是外观上的更新,更是功能上的创新,目前上海已有20多个小型社区尝试了类似微更新。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