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课时教“9+5”?不“炒冷饭”的数学课怎么上?这个学校有本“数据魔法书”……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白羽

时间:2021-11-23 14:28:55

11月10日,《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公布。作为上海市首批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宝山区早在今年9月就“官宣”开启未来学校的建设序幕。

近日,“第一教育”走访了宝山区几所科技感满满的学校。一起来看看这些学校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今天带您走进的是: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

“9+5=?”还没等老师教,一年级的孩子就几乎已经都会算。但有三个课时安排的进位加法,老师该怎么上课?难道只能“炒冷饭”?

利用学情分析,找出孩子弱点,定位教学起点;利用行为轨迹分析,调整课堂进程,改变教学策略……

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们从“9+5”开始,用数据创新教学,三堂原本只停留在机械操作的数学课,变得生动丰满。

其实,在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每个老师都会玩“数据魔法”,课堂教学从“数据”出发,教研培训有“数据”可依,挖掘数据背后的秘密,让冰冷的数据,变得有温度,实实在在地促进课堂、作业、教研的改变,让孩子们真正受益。

图片

数据定起点,指明课堂的方向

或是背诵记忆,或是用手指比照,新课还没上,4道进位加法的口算题,90%以上的一年级小朋友就已经全部能做对。

如果教材太简单了,课堂上还需要教什么?在教授一年级数学“9+5=?”的进位加法时,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发出疑问:“学生们几乎都会做,课要怎么上?”

答案藏在数据中。课堂前,老师们对42个小朋友进行访谈:“9+3=12,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访谈结果的数据统计显示:

能清晰表达想法的孩子中:用“凑十法”的20人;思考过程是“10+3-1”的有2人;从10往后数的有4人。

未能清晰表达想法的孩子中:把12分成9和3的有4人;给3分钟独立思考还是说不出来的有12人。

而对40个孩子进行笔试:“9+5=14,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显示:能通过书面清晰表达想法的有18人,难表达的有22人。

图片

数据给课堂指明了方向。老师们梳理了《20以内数与加减法》的单元主题、分主题、核心本质以及分课时目标,关注了解决问题能力的渗透,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训练。

第一课时,先让孩子在直观情境中,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沟通算法与算理;

第二课时,再谈算理,让孩子写一写、组算式,渗透推理,理解加数与和的关系;

第三课时,最后让孩子学习加法表,从整体感知,提升应用能力,解决加法问题。

这样重新建构的三课时的进位加法课堂教学,从“炒冷饭”变得新鲜有趣、层层递进、生动丰满。

图片

“数据,成了老师的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法宝。”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谈莉莉告诉小编,从学情分析,到行为轨迹,数据留下的线索,让老师们寻找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瓶颈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定位教学起点,调整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从语数英,到音体美,学校每个老师都开始挖掘数据背后的秘密,绘制自己的数据分析图谱,在一点一滴中,用数据改变课堂,用数据改变教学。

数据会说话,挖掘背后的秘密

如果数据会说话,怎么才能听懂和挖掘出背后的秘密?

成绩数据、学情分析数据、作业数据、课堂表现数据……面对海量庞杂的数据,如何剔除其中偶然性、非常态的数据,形成科学的分析路径,进而改变课堂和课程?

以宝山区二中心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测试得分分布、语文学科水平分布、语文标准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布、语文学科班级情况等,单独语文一个学科就有大量的数据,从数据中,能看到什么?

以往,老师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平均分、正确率,老师们也会横向比较班级之间的差距。老师们同样会从这些成绩数据中发现问题。有的老师说:“这些题都是讲过的,怎么还会错!”有的老师说:“学生的能力不行,真是怎么教也教不会!”有的老师说:“我们班基础实在差,没办法。”

然而,这些真的是数据反映的问题本质吗?

拨开浮于表面的数据迷雾,隐藏在显性分析之后的是什么?数据真正的价值又在哪里?如何找到数据背后的秘密?

图片

在不断的分析、探讨、尝试后,宝山二中心的老师们绘制了一份——“数据分析流程图”,成为数据分析的“柯南”指南。

从“显性分析”,到“隐性归因”,再到“关联分析”,最后把“问题归类”。

建立五种数据关联模型,不同年级的关联、个体与群体的关联、不同数据类型的关联、不同群体的关联、不同学科的关联,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秘密。

语文教研组的“数据柯南”之旅

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细致解读绿标数据,进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联,将全校的数据与全区的数据关联,将班级的数据与年级的数据关联,发现“阅读”版块的数据没有明显优势。

为什么阅读做不好,是缺少了知识与技能,还是缺乏能力与素养,或是兴趣与习惯不足?

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关联,将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相关联,将学业成果与学习动力相关联,将量化数据与质性数据相关联。

数据,让老师们确定了语文学科改进的方向——阅读中推断能力与概括能力的培养。

和语文学科一样,在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的数学“数据柯南”、英语“数据柯南”,都通过数据确定了教学改进的“问题域”。比如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培养”;英语教学中的“语音中读音规则的运用、阅读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创新用数据,找到“教”的问题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该如何解决呢?如果学生的“学”出了问题,那么教师的“教”一定也有问题。

例如,虽然“数据柯南”初步分析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问题,但具体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原因?“数据探案”仍需要继续。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老师们深度分析体现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表现的“小思徽章”平台的数据,并发放学生问卷,进行教师访谈,开展“阅读问题案件”的追踪。

“数据柯南”锁定问题原因

1、缺乏结合教材系统建构阅读体系,忽略教材阅读版块的思维因素;

目前的教学中,对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思考,缺少系统地梳理各年段教材的阅读版块,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忽略教材语篇功能,简单地把阅读等同于词汇教学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即使有一些阅读技能的渗透,也只是零敲碎打,浅尝辄止。

2、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技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于基础认知阶段,对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的还不够;由于年龄特点,学生阅读水平差异等个体因素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急需培养。

3、教师阅读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认知,对阅读教学策略了解甚少,即使有也大多处于无意识的经验运用状态,更谈不上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阅读策略。阅读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出了问题。

图片

针对这些原因,一项项的改进措施逐步推出。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的英语老师们从阅读能力、文化意识、阅读习惯、阅读体验四个方面制订了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了各年级学生分别要达到什么程度。

同时,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预测,略读,跳读,细读,研读”这些阅读技能。接着,通过优化阅读练习设计,发展学生信息提取、策略运用,以及多元思维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们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创设语境,培养语感、增加兴趣。

图片

在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像这样用数据改变课堂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劳动课、体育课、美术课等,数字无处不在,数据无所不能。

学校还在教研中引入数据的力量,用数据研发课程群,对教师案例进行文本分析,选取其中的共性问题,组成师德素养、教学实践两大序列,录制了33节视频微课,转化为校本师训共享课程。

图片

数据,成为了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老师们的“魔法书”,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改进,成为老师们的常态行为,还形成了模板,不断复制。而以数据为基石的学校,也渐渐有了未来学校的模样。

照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