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奖获得者,教了17年本科生基础课,还主编了《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白羽

时间:2021-11-04 09:10:27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此次,2020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出了两个,其中一个颁给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凭借《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这一重磅成果,赵东元摘获一等奖,这是上海科学家时隔18年后再次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复旦大学也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史性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自2000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多次空缺,至2019年只颁出过13项。

这位获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手教学科普,一手科研攻关,教了17年本科生基础课,还主编了《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

图片

  造孔之人,看到什么都想打孔

“我就是一个造孔之人。”说起自己的研究,赵东元特别投入,“无论看到什么物体,我都会考虑如何在其上打孔,制备另一种新型介孔材料。”

当然,赵东元创造的“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他领衔完成的项目“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创制了全新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解决了微孔传质限制和大孔活性位点少的难题,实现了高比容量、高功率和长循环稳定性电化学储能器件,为独特的新一代药物合成催化剂、仿生离子通道、柔性微流控器件等的构筑奠定了基础。

图片

在研究方面,赵东元还制霸了一个“世界第一”:介孔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及引用率世界第一位。他带领的项目集中于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8篇代表性研究论文共被引用3825次,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首次”发现、介孔材料领域“里程碑式”和“先驱”的进展。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中国公民。由于该奖项的评选严格性,在历史上多次空缺。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21年中仅评出14项,其中牵头高校仅有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5所。

  十七年不辍,为大一新生上基础课

“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门物质科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和外在变化条件的科学。”

每周二下午的专业基础课《普通化学》的教室里,总是会坐满学生。这门大一新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上,面容宽厚、和蔼可亲的赵东元缓缓走上讲台。深入浅出的讲解、妙趣横生的例证、激动处情不自禁的手势……学生们无不屏气凝神,唯恐错过一句话。

图片

课堂上,这位院士老师将普通化学和现代化学研究前沿相结合,带领着学生走进化学研究的殿堂;一下课,赵东元还常被同学们团团围住,面对大一新生们或许有些稚嫩的“奇思妙想”,他仔细聆听、耐心解答。

这位谦逊温和、在新生们眼中“萌萌哒”的院士老师,十七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赵东元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将普通化学与现代化学研究前沿联系起来,吸引一个个好苗子由此走进化学天地。一周两次课,他几乎从未缺席,即使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也一定连夜飞回来。

  投身科普,主编《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

工作再忙,赵东元也没有放下科普。从为中学生开讲座到录制网课,他还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化学分册,认真编写内容,花费不少心血。

“我自己是读《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出版社找到我,我就答应了。这套书的魅力并不在于图片,而在于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小读者的好奇心。仅在问题设置方面,我们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问题答完后,首先拿给小朋友看,有的编写者还给自己家的孩子看。”赵东元表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动员了国内最优秀的科学家参与编写,每篇文章都经过精心撰写和编辑,并用最通俗、最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是这套书的最大特点,这都是网络所无法做到的。”

图片

“科研就是讲究创新,要有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路线、新的理论。因此,不管是基础科研还是科技应用,只要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深耕,早晚可以看到成绩的。”赵东元说,但科学家也一定得后继有人,科学事业才能不断发展,而宣扬科学是科学家的职责。“真正的纯科学就是刨根问底,还谈不上应用。比如研究 1+1=2 有什么用?没用。但它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有了这种思维,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摄影:成钊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