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闵行区的园校这样做……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曹轶姗

时间:2021-11-02 15:20:00

去年9月,当时在闵行区莘庄幼儿园工作的张静老师接手了新入园的托班宝宝。虽然已经有了10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但第一次带托班的她还是有点忐忑。

做问卷调查、进行结果分析、为宝宝建立群体信息库……“结合前期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我觉得自己对这些宝宝的状况应该是了如指掌。”开学前,张静信心满满,她能准确叫出每个宝宝的名字,对每个小宝宝的性格进行了解后,也对他们有了小期待。

然而,小朋友入园之后,他们的表现跟张静的想象并不一样。

会自己吃饭、如厕,看过不少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在妈妈的引导下希望能成为班级里的小老师……张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宝宝,“我也希望他能在入园后成为我的小助手。但没想到他一入园就开始哭闹,‘我想奶奶了,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还有一个宝宝,妈妈说他脾气不好,对自己的玩具非常有占有欲,他来园之后大哭要找爸爸,但就在我准备好迎接他的情绪时,他看到图书角里的书就安静了下来,我帮他读了绘本《我爸爸》,他听后笑起来的样子,真的是能融进你内心的深处。”

一系列的“跟预想不一样”,让张静开始思考,是被家长在问卷上填写的答案误导了吗,还是工作经验有问题呢?

已经调入闵行区教育学院做学前教育教研员的张静,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汇总成《儿童的世界 我的视界》的报告,与大家分享。

日前,第四届闵行区教育学术节教育技术专场“数据赋能智慧育人”主题论坛在线上举行,除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作《智慧教育引领未来学校创变》主题报告外,还有多位老师分享经验,进一步提升闵行区教师数据素养,推进“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项目深入实施,促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

图片


除了平面数据和经验判断,

新信息技术能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

  这些“跟预想不一样”的发生,让张静开始了新的尝试,“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我们不能仅凭一些平面的数据,也不能凭老师的想象去了解他们,除了教师全日观察,如果借助一些信息技术,是不是可以更加立体、客观地发现情况呢?”

多年前,闵行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开始探索,借助多年的数字化、信息化知识积累以及学校配备的硬件设施,张静开始尝试在班级构建幼儿数字画像。

智能抓拍相机的定点观察 了解区域活动中宝宝跟材料互动情况

家园互动APP 对孩子每天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在班级圈中去抓取家长所提供的幼儿发展信息

NVivo12(数据分析软件) 把文字、照片、视频导入,进行归类和关系的分析

图片

根据幼儿园适应情况的相关研究,确立基本的数据结构;根据班级幼儿特点,优化数据结构;根据数据特征,构建数字画像。最终,一张班级幼儿的群组画像构建出来了。

图片

组群画像显示,班级幼儿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仪式型:跟爸爸妈妈分离的时候哭得撕心裂肺,但爸爸妈妈离开后马上能开心地去玩;情境型:可能会在某一个情境下出现情绪,比如不能自己吃饭的小朋友,在吃饭的时候就会哭;持续型:拒绝参加课程活动的,甚至伴有自言自语。

图片

通过这样的分析,张静与班级其他老师一起开发差异化入园适应课程,如面向全体幼儿的“我是笑脸宝宝”活动、面向仪式型幼儿的“情绪小游戏”、面向情境型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活动”等。课程实施后,宝宝们完成了入园适应,平稳过渡。

  在虚拟生长箱中观察种子发芽的全过程,

新信息技术带来沉浸式课程体验

  在虚拟生长箱中,随时能观察一粒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在物联网百草园里种植;微型博物馆中的小照片3D影像清晰可见,每个展品的标签都可以变得立体,以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普及珍贵中药材知识……

这种沉浸式的课程体验,发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学习空间与AR增强现实技术的结合以及丰富的互动性,为学校的学习空间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

蔷薇小学是一所信息化特色学校,校长陈晓苗在分享《基于AR交互式学习系统的传统文化启蒙课程》时说,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学校的优势,依托信息技术,在创新中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综合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领学生亲近并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传承文化。而纸质读本与AR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

学校成立开发小组,2019年自主完成了全国首套AR科普读本《微微本草》的开发,并获得了第12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项目创新项目等荣誉。今年9月,《微微本草(二期)》出版。

图片

学校还开发综合活动与AR相结合的探索课程自主学习新模式,整个校园都是孩子们课堂,孩子们拿着平板电脑在校园中搜寻并拍摄自己的植物朋友,有形色软件对校园的植物进行识别,并自主完成植物调查报告。学校也邀请专业老师为学生和家长做专题的报告,帮助孩子鉴别植物。孩子们一起努力,将学校的一花一草填上了有自己名字的名牌。

  虚拟走班、智慧选课,

新信息技术让“双减”落到实处

  在中学,新的信息技术也给课堂带来了变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物理教师、博士王琴交流了《从智能编程到物理实验的尝试》,为学生种下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将智能编程、创客与中学物理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图片

在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依托信息化技术,学校搭建了教与学的全数据支撑系统,包括一个平台、两个助手、5类客户端、8大场景,匹配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未来教室以及教师行为采集,全程自动课堂教学、录播、系统等。

图片

华理科高教导副主任、智慧教育项目主管殷国平老师呈现了学校《基于数据的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研究,学校针对高中学段特点及学生学情,基于数据因材施教,探索数据支持的精准教学。

通过这个全数据系统,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开通个人空间,并实现了一人一空间、一生一课表,平台登录访问师生活跃度达92%以上,做到人人用、天天用。

数据空间平台还实现了教学过程数据的采集,对学生学习结果数据的获取,平台可以进行动态分析,生成系统报表,教师可以清晰的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实现针对化、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与指导,从而实现数据汇集无痕化、数据分析自动化、数据应用智能化、促进反馈智慧化的效果。

在落实双减过程中,借助数字化工具,学校实现虚拟走班、智慧选课,即便同一个教室中的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都是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直播课。

几位老师的交流也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的肯定,他说,闵行教育具有信息化发展的先进性、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性、引领学生实践的可操作性,四个演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学校项目研究多年的积累,智慧教育项目也给了学校和教师更多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