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学校要解锁什么新技能?6位校长敲黑板,为上海教育发展“十四五”划重点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时间:2021-08-30 09:53:07

未来5年,教育将如何改变?上海市政府日前正式印发《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

对此,沪上6位校长“敲黑板”,为这份“十四五”规划划重点,解读学生和学校各自需要解锁什么新技能?

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前不久,上海市委第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全力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表示,上海坚持把实施面向人人的普及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核心目标,要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齐、开足、上好”美术、音乐、艺术课等必修课,在此基础上确保每位中小学生至少拥有1项艺术爱好、掌握1项艺术技能。培育学生“感受、发现城市之美,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就是践行“人人参与软实力建设”“人人都是软实力”的最好行动。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上海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上海要把体育真正融入教育,使高质量的体育成为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支撑。这方面,上海应该比全国走得更前面,国家提出推动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至少1项运动技能,上海提出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同样,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不能泛化,要把劳动教育做实、做到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形成各学段依次递进、贯通一致的劳动教育制度,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坚持日常生活自理,定期社会实践,完成一定劳动任务。上海早已在开展一项工作,就是梳理和统计能为学生提供多少社会实践岗位,这其中就是将劳动纳入教育过程中。

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提出,每十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数达960人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增量招生名额将向前沿科学领域、新兴交叉学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行业产业相关学科专业等倾斜。正在建设的闵行北校区以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重点布局一批产教融合的创新学院和重大前沿交叉创新平台,为新兴产业行业培养高水平人才。

“十四五”期间,上海交大将持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拔尖、强基计划以及特区学院、试点班等特色培养与平台培养互补相长,打造多元化的成才路径。比如新成立的上海交大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将对接能源行业需求,创新性地探索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能源行业未来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深化产学结合,形成规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

“国家队”“地方队”创一流

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的要求,上海市基于分类管理策略,至今已构建形成包含“国家队”和“地方队”在内的全市“双一流”高校建设布局,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类型中争创一流。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表示,上海正在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例如,上海理工大学组建医工交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跨学科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其中对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医工交叉创新,汇集校、企、医、监、研多方资源,以医护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启动仅一年就累计开展由医生和教授共同攻关的项目200余项,目前已有10项经专家论证已具备产业化价值,其中有4项已注册公司。同时,学校与医学院、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459名,医工复合型人才进入医疗相关企业,填补了企业需求的巨大缺口。

“十四五”期间,大学科技园要强化科技资源承载、创新要素策源的核心功能,如进一步发挥高校知识溢出和辐射效应,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联动融合,以科技园为中心,构建起具有鲜明的大学学科特色的“环大学”产业集群。

综合性大学办一流医学院

“十四五”规划提出“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的要求,强化教育培养高端人才和促进人力资源储备功能,强化教育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表示,“十四五”期间,复旦大学将按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专注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复旦以一流的医学研究和转化支撑一流的医疗服务,“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贯彻“三方共建托管”的要求,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办一流医学院的新路,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聚焦重大疾病临床诊治预防、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国民健康促进的重大需求,建立并完善跨学科大团队联合攻关机制,努力攻克一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学问题,在脑科学、精准医学研究、重大疾病防治、传染病预测预警、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重大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以一流的研究成果和转化应用提升医疗服务能级,有效捍卫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国之重器开辟“无人区”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上海高校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应该如何再上一个台阶、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题。

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透露,今年6月,由上海科技大学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制和建设的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实验装置研制成功并取得首批实验数据,成为国际上仅有的两个已实现“水窗”波段相干衍射成像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一。上科大牵头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也正在全力建设中。这些国之重器将为我国科学家率先在科学“无人区”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和技术基础,将成为上海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能够牵头和引领重要科学突破的“独门武器”。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国家转化医学(上海)设施已建成。同济大学承担的海底观测网也在建设中。随着这一批大科学设施的建成,上海地区高校将更加凸显科教融合优势,更有底气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

打造“国际科技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全方位协同从民生交通领域起步发力,成效显著。

印杰与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王绛研究认为,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三省一市的高校科技资源也是国内创新浓度最高的存在,且在自然科学的主要核心领域上形成了全方位的领先态势: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数学国内前十高校中长三角占其三(复旦大学、中科大、上海交大),物理学占其四(中科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电力学占其三(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占其三(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科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占其四(中科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占其六(中科大、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均占其四(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科大、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的前四位和第九则均为长三角高校(上海交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中科大)。

在这样的优势基础上,长三角高校应主动联合和作为,在长三角协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国际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符合不同学科领域特色的、开放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氛围,助力形成“国际科技城市群”。

教育国际合作有不同形式

当前,全球疫情还尚未得到控制,新一波疫情在一些国家又卷土重来;国际经济贸易摩擦乃至政治外交的冲突,影响到正常的人文交流;民粹主义正在不少国家抬头。大家自然很担心,教育国际合作是否会受影响?教育对外开放还要不要坚持?应该说,在世界的大变局下,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更加显现了。

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名誉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俞立中表示,“十四五”规划提出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是上海教育国际合作在新时代下的更高要求,包含了各方面任务:通过校际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多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国际教育组织,加强已经落地的专业性教育国际组织建设,提升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引进一流教育资源,推动走出去办学,服务建设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

教育国际合作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合作办学、合作项目、师生交流、共享课程、借鉴教材、学分互认、学习各国语言、开展科研合作等等,可以是多边合作,也可以是双边合作。在当今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支撑和帮助教育国际合作的实施。然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教育国际合作应该更关注青年学子的人文交往,相互理解和尊重,求同存异,这是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