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这门传统文化课,为什么本科生选课要秒抢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炯强

时间:2021-08-23 10:02:23

复旦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师康云 

复旦大学的一门中医课,竟成了复旦本科生“最难选课程”之一。课程名叫《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主讲人是复旦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师康云。

在康云老师的通识选修课堂上,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讲解是家常便饭。来自经济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赵同学表示,康老师总是能够吸引住学生们的目光,“我一开始以为这门课有很多的基础知识,可能会比较深奥难懂。但是上了之后发现,康老师能将中医药学的知识非常生动传神地介绍给大家,不仅在课堂把理论讲得细致形象,而且在实践方面也能得到应用。”

康云老师主讲该课程已有十年。十年来,众多学生不仅对康云老师给予广泛好评,更是积极地把课程推荐给更多同学。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之下,选课人数连年攀高,更多院系的同学们走进了《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授课课堂。而康云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也将这门课打造成了“外行友好型”课程。即使偶有涉及药理和中医理论的深奥之处,也能让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们耐下性子,沉浸其间。

康云老师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这个项目,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中医药学的兴趣,甚至“冲动”。曾经有一位非医科专业的学生参加完项目后表示要转到药学院来学习。康云在肯定之余,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帮他仔细分析了自身特点和药学院的培养实际,劝他一定深思熟虑后再做选择。“老师不仅要能把学生引入门,有时候也要帮他关上门,修一门课和学一个专业是两回事。”

在进入复旦工作之前,康云一直从事植物分类学的研究,直到入职药学院后,他才开始接触医药知识。《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开设于十四年前,开课之初,康云只是课程的助教,但他在每堂课上都认真旁听学习。在他看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医理论便无法将药物背后的原理讲明白、讲透彻。康云认为当时的自己还不能解答学生关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原理性问题,所以决定要在长期积淀之后再走上讲台。

转折发生在康云的一次生病之后。他患上了葡萄膜炎,住院治疗期间一直需要注射激素,身体受到了较大损伤,症状也反反复复。机缘巧合,康云参加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一名老中医举办的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并且将其应用到自身疾病的治疗上来,取得显著疗效。这也坚定了他在中医药领域持续耕耘的决心。

从此之后,康云仿佛被 “打通任督二脉”,踏上了一条中医知识系统化学习与讲授的道路。从专业课的教学到“打通任督二脉”,康云花了七年,这期间他不断积累中医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神奇。

“希望传统医学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让传统医学能够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康云坦言。

听闻康云老师所开课程的“高人气”,本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2020年暑假前夕,宣传部的老师找到康云,邀请他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主笔“复旦上医”微信公众号“节气文化”专栏,为大家进行时令养生健康科普。

开设这个专栏的过程并不如预期那样简单。时令养生和校园里对应的植物是一篇“节气”文章里的两大元素。有一回,康云估摸着桂花在农历八月十五就会开,于是将其作为“秋分”的节气植物写进了科普文章里,但是推送里的配图需要提前准备,迟迟不开的桂花令团队都有些担心。虽然最终校园里的桂花踩着点在农历八月十四开了,但责任感极强的康云还是心有余悸:“科普文章一定要严谨,每个文字的拿捏都要有依据。”

“节气的含义在网络上都有,但我们要讲出自己的心得。”康云很看重这一点,“因为这不仅代表我个人,也代表着复旦教师的水准。”一年来,康云带领团队以高度的责任心,将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每个节气都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复旦师生和校友。

曾经,康云觉得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很快乐。在加入药学院之后,康云觉得做老师也很快乐。但是,他的快乐并没有止步在个人层面。他说:“古代中医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物质上他们都不是特别富有的人,但是在精神层面上都很富有,能够享受治病救人的快乐。”

“现在我也觉得很快乐。”正如上医校歌中写道的:“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在康云看来,中西医的理论不尽相同,但治病救人的理想境界是相通的。

康云希望,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表达能够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们,促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实践。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