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校长:在中学里完成教学的“私人定制”,可行吗?

来源:文汇网

作者:冯志刚

时间:2021-08-23 10:07:49

大学里的混合式教学讨论由来已久,但是中学里的混合式教学却是从去年疫情期间才开始推进。虽然现在早已恢复正常教学,但是半年左右的混合式教学却给中学教学带来诸多探索和思考,甚至对中学教学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如何为学生提供满足不同志趣发展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如何甄别哪些教育内容能真正对学生有利,不会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教育者思考的空间还很大。

一种尝试

共享课程资源,让师生收益最大化

日前,上海中学将多年积累的各学科教学课程资源库向全国各地的中学开放。有不少人对此不解:老师们耗费心血、历尽艰辛积累下来的珍贵资源,就这么全部公开?作为信息化标杆校,疫情期间开展的大规模线上教学,为学校积累了诸多经验,而混合式教学带来的共享、互动、探索的无边界也带来诸多启示。

上海中学的混合式教学,通常指的是在线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录播课程,并辅以教师的在线答疑和作业批改完成学习。比如数学学科,就是由数学教研组长王永庆老师担任录制节目的“导演”,他合理分工所有的录制拍摄环节:有的教师负责寻找数学建模资料,有的负责查阅数学文化内容,有的负责设计、制作录课课件,有的负责准备课后作业、探究问题。而后,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合而为一,进行高质量的录课活动。

疫情期间,上海中学同时开设四个录播教室,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在线教育的价值被广泛认可,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基于此,学校成立了课程资源库,作为每个教研组备课、磨课的重要资料之一。

互联网精神的本质是开放和共享。开门办学,在合适时机将学校资源库向全国开放、共享资源,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校本身。在多年从教、听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教学离不开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教师授课的内容,也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而展开。从这一点上来看,光听课或看教学资料片其实很难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开放”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听课、评课、讨论的过程,让老师在某一点上受到启发和触动。

资料库的建设,对于上海中学一代代年轻教师而言,意义深远。通过这些教学资料,他们可以从走出校门后,迅速地成长起来,真正地站在上海中学的讲台上。从唐盛昌老校长开始,上海中学历来鼓励年轻教师站上高三讲台,眼下上海中学高三年级组也有不少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快速成长也倒逼着资深教师不断进步。

一份调查

让学校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和热情

一名上海中学的学生,在去年的在线教学期间独立完成了三个数学研究项目。她说,这要归功于隔离期给了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数学研究;上海中学的建模社团团长,在疫情期间和团队成员挑战了更高难度的高等数学学习;还有一名学生是“数学迷”,他成功利用在线资源自学了线性代数和微积分……

这些学生的成长和收获,源于学校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新探索。其实,早在疫情之前,学校就在国际部率先推出混合式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最适合自己,让学生学会选择。学生可以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增强自学、信息收集、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等。

疫情期间,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更是在全校推广,并成为线上授课的主要方式之一,令人欣喜的是,师生们发现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全新的面貌。

混合式学习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相结合,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相结合,表现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上海中学本部和国际部的6名学生,用科学的调研方式,研究了线上课堂数学教育的学生反馈。结果发现,在线的混合式学习非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反而加大了同学们数学学习的线上活跃度和自主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混合式学习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许多环节亟待商榷、完善。例如,在线学习时应以录播授课为主,这是因为,直播授课的方式仍存在许多弊端,例如无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之间也无法形成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此外,如何进行在线教育的评价,也是目前教育界公认的难题。

一种可能

数据“跑起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和学习,教育信息化的优势何在?对此,教育界内部也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搭建信息公共平台,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保证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而我认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指向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平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以此获得提升。换言之,教育信息化要更大程度满足学生“私人定制”的学习需求。

以上海中学国际部为例,目前国际部有100多个行政班,超过2000个教学班。教学班是行政班的20倍,这一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也是在国内中学里鲜有的。国际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学习需求,划分不同的教学类型。比如同为一个行政班的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申请大学时,是否用中文作为主要申请语言的需求也各异,导致国际部学生的教学十分复杂。

在上中国际部,一人一张课表、一人一个水平、一人一位教师以及从教师那里获得相应帮助,这是教学的常态,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而这一做法也将在条件成熟时向本部和全校推广。

目前,学校搭建的信息化平台不仅为这些学生教学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还将学生学习和实践化作数据记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平台的搭建,要科学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评价,而不能将学生推向盲目追求所有的境地。

值得思考的是,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过程中,许多资源的利用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比如,学校教学行为转化为海量的数据,这是在线教育最大、最丰富的资源。然而“没有跑起来”的数据,则成为了一种浪费。

此外,不少信息技术的应用表面看似智能、高级,但深入思考,其实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相违背。比如,也曾有公司向学校递出橄榄枝寻求合作,在教室内安装能够捕捉学生面部表情的摄像头,还有一些辅助教师批改作业的智能应用,这些都被一一婉拒。教师线下批改作业,是教师职责所在。即便没有面对面批改,也是师生之间一种交流的方式,我将其称之为“非接触式交流”。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对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然而,线上批改作业则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严重割裂了教学的环节。未来,当技术进一步发展时,我们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

(本文由记者张鹏根据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