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网
作者:李德元 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
时间:2021-08-16 10:16:56
从今年9月起,上海高一年级所有学科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明年6月,上海将迎来改革后的新中考。此次由国家主导的“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改革举措,包括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学方式、新评价和新高考(中考)等几个方面。
身为中学校长,确实能够感到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焦虑。这次“双新”全面实施,针对的就是“应试教育”和功利化学习等问题。当“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变成教师和学生通过情境实践和问题探究学习时,对于教育的错误认知才可能改变,关于教育的焦虑才有可能缓解。
看似基础扎实的接受式学习
聚焦的是解题而非解决问题
人人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应试”等同于“应试教育”,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应试”是教师通过有序的教学组织,使学生所习得的素养、能力在考试时能充分表现出来,只要有升学就会有“应试”。但是“应试教育”则是把“应试”作为教育的目的,它目中无人,只要为了分数,就可以超量刷题,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空间、休息时间和身心健康,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应试教育之下,学生的眼中有习题,却提不出问题;善于解题,却不会解决问题。杜威说,生活即教育,这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脱离实践综合运用的学习,带来的是视野狭窄、思维凝滞、缺乏创新能力,更不用说见多识广了。
应试教育之下的学校也问题重重,教师长于教学与示范,学生善于接受和模仿,这种“接受式学习”往往也是习题教学,这样的教学往往聚焦知识的正确性、答案的标准化,同时用分数作为唯一评价。虽然有利于扎实基础,却不利于能力发展。
更高层次的问题教学,往往更关注思维的逻辑性与批判性、答案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和评价的合作性与参与性,两相比较,哪种教育更科学显而易见。
此次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校要开展情境化教学,关注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的高考也印证了这一点,情境化试题增多,对阅读的要求增强,考查学科育人、学科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成为新亮点。
因此,“问题”是教与学真正发生的“触点”,是教与学的灵魂。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师通过任务组织、指导研究、讨论和效果评价,使学生从只为考试选拔而学习到善于学习甚至终身热爱学习,从只会被动接受知识到创新,乃至创造知识。
真正好的教育
才是选拔性教育
学校不仅是教学、考试的地方,更是使人成长的地方。教育首先是使人有人性,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未来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并有服务国家的能力,如果不改革现有的学校教育和评价体系,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教学改革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面向未来,在教学策略上需要兼顾“培育性”和“选拔性”,既要满足家长与学生的升学愿望,也要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联结“培育性”和“选拔性”的要件就是“问题”。简言之,从习题到问题,是改进人才培养缺陷的关键点。对于中学来说,应当在开发校本课程标准、开发单元任务的同时,加强问题设计的研究。
以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为例,当年初三毕业生1900余万,升入普通高中800余万。大学招生900余万,其中985高校录取人数仅占约5%。如果学校只聚焦知识学习和刷题,以升学为唯一目的,那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未来生存能力堪忧,更不用说创新拔尖人才的出现。
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差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实践经历、综合学习的机会,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长短,适性发展才会更好。
如果不从科学出发而是全民走高考的唯一一条道路,就好像大象与猴子比爬树一样。扬长避短,是今天教育尤其要关注的问题。并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刷题考上大学,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因此,追求理想的教育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考试成绩。
我常对学生说,一个人读书上学,一定是会有文化知识积累的,但是有了文化不等于就有了才华,有了才华也不等于就有了智慧。知识、才华和智慧是“做学问”的三个重要基础。希望你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够继续砥砺前行,行稳致远:学以做人,能安身立命;学以求思,能安贫乐道;学以做事,能安邦定国,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学校要设置那么多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大大小小的舞台,让他们有所成长,成就更好的自己。
真正好的教育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好的发展,有能力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而不是淘汰式教育。如今,中考和高考都引进了综合评价,把纸笔考试与综合面试结合起来,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改革举措。
挖掘各学科育人价值
全方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到2022年前,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将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
核心素养,通常理解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追求”,关键能力就是能够用知识思考、做事、创新,这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包括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价值追求就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持续做正确的事,作有益的创新。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每一个学科都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将所有学科和活动的育人价值提炼出来形成的核心素养。学校必须将每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细落实,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说到底,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力,学习力就是竞争力。
此次的新课程体系中,德育课程被纳入国家必修课程,其中还包含了综合实践课程、劳动课程;同时还有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为学生选择性学习、适性发展提供了可能;鼓励开发校本课程,建设包括学科拓展与提高、兴趣与特长发展的特色课程在内的校本课程体系;改进评价体系,建立包括毕业学分制和升学综合评价制在内的新评价体系。上述课程均纳入学分管理,毕业学分不少于144学分。
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多读课外书增加内涵,多参与社会考察扩大视野,开展一些社会服务增强公益心,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提高研究能力,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