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相继公示“退学名单”引热议,大学如何既“严进”又“严出”?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徐瑞哲

时间:2021-07-13 14:29:46

连日来,同济大学分两批,相继公示了拟进行退学或者结业处理的25名研究生。他们,或是因为超最长学习年限,或是因为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 这也再次将大众关注点置于大学“出口”。

在招考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大学如何既“严进”,又“严出”?在管好本科及研究生培养“出口”的多年探索之后,又有怎样的新困惑、新思考?

对研究生阶段的“严出”,共识度更大

大学培养学生的出口,包含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两个阶段。当前,社会对前一阶段,仍有不少人停留在“进大学就进了保险箱”的认知。对后一阶段的“严出”,共识度更大。

事实上,研究生退学确实较为“常态”。每年的数字几乎都远远高于本科阶段。梳理最近几年来上海交大关于研究生退学处理的记录可知,校方曾一度集中清退研究生达180人之多,去年也有21人。关于“退学原因和事实”主要基于三大类——其一,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其二,休学期满后未复学;其三;自本学年秋季学期起未注册。

沪上一位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应当说,退学处理研究生的事务,是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依法治校、学术治学的必然举措;同时,就学生角度而言,也是因人而异、因需而变,拥有自主选择“继续或退出”的权利。

而在“论文关卡”,教育部拟抽检博士学位论文的比例,约为上一学年度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的10%。事实上,2010年起,这一抽检比例就逐年提高,至2014年已达10%左右的要求,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实施。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比例,则为上一学年全国授予硕士学位人数的5%左右。

在上海,市学位办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一方面,论文答辩前市里教育主管部门不再负责盲检;而另一方面“后置复查”,即在学位授予后则加大抽检,并加大对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等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可以说,当前根据“管、办、评”分离、“放、管、服”深化原则,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已落实到各大高校及研究生导师,对校、对人都严控研究生出口关。

末端“品控”,探索前端过程管理

专家表示,一说起“严出”,往往就跟“退学”画等号,实际上,后者更接近一种威慑般的存在。从大处着眼,高校整个本科培养机制、学生评价体系,才是控制质量的核心。培养优秀人才,才是目标所在。末端“品控”,离不开前端过程管理的探索。

“教育是培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出成果的过程,更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执教带教近40年,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何瑾馨教授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这正是何老师“先做人,后做事”的育人理念。东华大学现有博士生导师355人、硕士生导师1163人。截至今年,全校连续5年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抽检100%合格。

同样,以“学分制”的施行为例,各校各有探索。据了解,学分制是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若分不够,则不能毕业或获得学位。近年来,几乎已在国内所有高校施行。

以往,大学增加学分似乎成为“严出”的一种手段:主修专业加上辅修专业,大学4年修得满满当当。但学时数量的增加未必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少大学课程被认为“有点水”,一些大学生也是浑水摸“分”。而今,大幅减少学分日渐成为高教改革趋势。减去的往往是可有可无的“无效学分”,增加的才是含金量高的“有效学分”。在总量控制下,调整好总学分的内部结构,成为高校收紧出口的探索方向之一。

在复旦大学,有一个“一个月”要求,本科生入校一个月内,书院导师应摸清所带新生在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因为了解了学习能否适应,不用等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往往只需一个月时间,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习方法、学习节奏等方面,都会体现出来。真有困难的学生,可能在一个月就会开始悲观,甚至放弃……若不加干涉,日积月累,难以挽回。

与此同时,本科阶段的“三次警告”规定,也在不少大学实施。在学生学习若未达要求,将分阶段收到三次“学业警告”,以督促学生及时端正态度,调整学习方法。仍未达标者,才进入“退学”流程。

收紧口子之际,如何不遗漏一块璞玉

事实上,除“退学威慑”、提前介入过程管理外,在培养环节中正向激励的探索,同样在大学“严出”中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近年来,各高校全面推进“大类招生,一年后凭大一成绩、高考成绩等,双向选择细分专业”等,保持初入大学学子的紧张感,打破“保险箱”幻想。复旦大学实施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中,专设荣誉课程,以专业知识体系前沿教学和优质师资配置吸引学生挖潜深学。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何“收紧口子”的探索中,处于一线的大学教学管理者也面临着困惑。举例而言,如果一位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多次被“亮黄牌”无果后退学,是符合规定的。但从情感上而言,家长和学生本人可能难以接受。一旦因此出现意外情况,各方都难以承受这个代价。“这种压力,也成为‘严出’严格执行的障碍所在。”一位高校教育管理负责人坦言,“此题难解。”

他认为,有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可能是不适应专业学习要求及学校教学风格。就此,高校在选拔招收学生时,能否完善选拔方式,基于更科学分析调研,更加精准“互选”。同时,高教体系中能否有更加灵活的转学、分流体系,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等方式,给予不适应本校学习的学生再多一次机会,不遗漏一块璞玉。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