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丨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给高三毕业生的三个嘱咐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李德元

时间:2021-06-28 13:08:45

又是一年的毕业季,高三学子走出高考考场,即将奔赴新的征程。

在上海市延安中学的2021届高三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德元给高三毕业生带来三个嘱咐——勇于自我革新发展学习力、耐住寂寞争做大学问、去伪存真培养洞察力,并祝福毕业生发展好、成长好。

以下为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讲话原文,“第一教育”经授权发布

首先祝贺同学们完成了成人礼,也祝贺你们修业期满,顺利毕业。

三年来,学校和老师对你们讲了许多道理,也提出了许多要求,你们都做得很好。今天你们已经是成人,马上要离开学校了,我就不再絮叨过去的话,我想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对你们嘱咐几句:

第一个嘱咐:勇于自我革新 发展学习力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词境喻人生,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原词“蓦然回首”),那人正(原词“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第一境是“立”,就是立志找目标;第二境是“守”,就是守志化行动;第三境是“得”,就是得志出成就。这段话说的是学问大家,但我觉得用在同学们身上亦无不可。

你们现阶段虽然做的是“小学问”,但你们也是日日不休息,周末忙学习,起五更爬半夜,一学就是12年。特别是高中这三年,应该算是一个立志、守志与得志的过程,经过这场历练,你们已经有了做大学问的基础之一,就是惜时与吃苦。

升入大学之后,应该开始做“大学问”了,问题是你们能否坚持惜时吃苦又能自我革新呢?这是我最担心的。

中学不同于大学,习题不同于问题,“小学问”不同于“大学问”。习题关注知识的正确性,答案的标准性和评价的分数化。问题则不然,问题关注思考的逻辑性和批判性,答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评价的参与性和合作性。所以你们要从习惯做题转变到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进行自我革新。

一个人读书上学,一定是会有文化知识积累的,但是有了文化不等于就有了才华,有了才华也不等于就有了智慧。知识、才华和智慧是做“大学问”的三个重要基础。我期望你们走出延安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能够继续砥砺前行,行稳致远,延续延安人的三境界:学以做人,能安身立命;学以求思,能安贫乐道;学以做事,能安邦定国,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所以,我把“自我革新以发展学习力”作为第一个嘱咐送给你们。

第二个嘱咐:耐住寂寞 争做大学问

个人发展要兼顾国家需求,无论个人发展还是满足国家需要,都要从做学问开始,一辈子做学问。

做学问不易,做大学问更要有独上高楼的勇气,耐得住时间的寂寞。事物的价值呈现出来,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事物”,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大类;其价值呈现有即时性、延迟性,也有始终不能呈现的。

物质形态中人的具体行为和物的使用价值,因为相对简单,其价值往往体现为即时性;而意识的东西则更加复杂,需要检验、修正和再实践,其价值呈现往往具有延迟性,国家制度政策和个人理论成果都是如此。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出现了“姓社”还是“姓资”意识形态的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家用了四十余年的改革实践才证明了改革开放的价值,它使中国强起来,富起来,这是决策意识带来的物质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重大问题开始出现,即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的意识形态之争,也带来了价值危机。

新冠疫情的出现,给了两种制度最好的检验,人们终于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上达成共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价值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人们也终于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中也有社会主义的成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资本主义的成分。只是,资本主义是一个“资本-人民-资本”的循环过程,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资本的最大化,以个人主义为最大体现;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资本-人民”的循环过程,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全体人民的利益,以集体主义为最大追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懂得中国共产党人顶着国际压力、耐住寂寞走自己路的行动基础,等待社会主义价值呈现的意志决心。

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在享受国家进步红利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为她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才智。奉献才智的基础是要有才智,才智靠什么?靠做学问。一个人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更要坐住板凳,忍受寂寞。今天国家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有一代代众多的科学家通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寂寞与努力才做到的!做学问是艰苦的,有时候你的研究价值即时呈现了,有时候你的研究价值许久才得到呈现,还有的研究价值可能无法呈现。要做好思想准备,从国家发展需要上汲取持久的动力。所以,我把“个人发展兼顾国家需要”作为第二个嘱咐送给你们。

第三个嘱咐:去伪存真 培养洞察力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做学问必须有很强的洞察力。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是人通过表面现象精确判断出背后本质的能力,体现为人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辨别力。

过去人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认识比过去深刻了,认为眼见也未必是实。一是因为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因此思考的结论不同,会“横看成岭侧成峰”;二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群间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所产生的诉求也不同,会“把主观认识当成事实判断”;三是因为国家间价值观不同,霸权方会“故意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等等。

做学问不能止于学问本身,要阅读和研究一些哲学的书,哲学是研究真理的学问,哲学素养高,逻辑分析能力会提高,使人看问题入木三分,不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要走出学问象牙塔,调查研究,增强见识,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真伪的能力;要有好奇心,才会有洞察的动力。

互联网上有大量关于中国和世界各方面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有真有伪,希望同学们不要一听就信,人云亦云,要运用大脑去判断和思考。今年的中考作文是“比看上去更有意思”,说明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要重视学生洞察力的培养了,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我也把“做一个有洞察力的人”作为第三个嘱咐送给你们。

三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你们的综合素养,希望你们记住今天的三个嘱咐,同时坚持已有的八个素质:自信心、热情、创造精神、学习欲望、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对失败的态度和活力,预祝你们都发展好,成长好。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