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这群学校不挑生源、不抢排名,如何成长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谢然

时间:2021-06-25 13:18:37

在上海,有这样一群学校,他们未被挂牌、没有特殊资源扶持,但坚持有教无类、回归本原。他们从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却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在探索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道路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被称为“新优质学校”。

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如何才能成长为一所新优质学校?未来新优质学校又将走向哪里?6月23日,“新优质学校课程与教学及其支持系统”推广展示会在上海举行。

为什么要推广新优质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作视频致辞

在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看来,新优质学校通过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闵辉致辞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闵辉表示,与传统学校相比,新优质学校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个性化学习需求更充分满足,在这一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新优质学校不聚集资源不挑选生源不追求排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把聚焦育人、惠及全体、系统回应,涵育素养作为课程建设目标。

把立足差异、激活主体、真实学习、多元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特征,坚持回归教育育人本原,真正把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每一所学校关注的起点和重点,真正关注和浸润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激活了一大批普通公办学校的办学热情和潜能,托高了上海教育的基准性。

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

上海市教科院院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桑标主持成果推广与深化报告

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的矛盾。优质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直接体现,扩大优质学校就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抓手,也是破解教育“内卷”,缓解社会教育焦虑的有效对策。

但究竟如何定义“优质学校”?2011年,这个问题重新走入上海基础教育人的视野。

当时,上海基础教育基本处于“优质均衡”水平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上海在65个参与的国家和地区里,阅读、数学、科学和解决问题等分项成绩及总成绩都名列前茅,且高分段比较多,低分段比较少。PISA成绩证明了上海基础教育“托底”工作做得好,有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好学校。

虽然上海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教育功利主义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了提高排名,不惜争抢生源;为了提高排名,不惜增加课业负担;为了提高排名,不惜集中优势资源等现象依然存在。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发言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介绍,新优质学校的探索源于上海对学校内涵发展的追求,通过对一批不挑生源、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的新优质学校的经验推广,树立价值标杆,试图为学校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作主旨报告

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介绍,2011年,“新优质学校课程与教学及其支持系统”项目从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好学校里筛选出43所,进行项目研究。

新优质学校的内涵特征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提出“三不”:不挑选生源、不聚集资源、不争抢排名。我们把它作为推荐新优质学校的条件,但这只是回答了“不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当时建设优质学校的弊病。

第二个阶段提出“三不三靠”: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负担、靠科学。这既回答了“不是什么”的问题,又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提供了操作抓手。

第三个阶段提出新优质学校的四大特征:有教无类、回归本原、积极探索、百姓满意。这种提法试图从入口、过程和结果几个方面来描绘“新优质学校的样态”,已经比较全面。

新优质学校究竟“新”在哪里呢?

首先新在理念与内涵,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从办学条件来看,新优质学校不挑选生源、不超常规聚集资源,这就与在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要集中优势资源办少数优质学校不同,而是解决常态条件下学校如何走向优质的问题,面向每一所学校。

从育人过程来看,育人为本、科学探索,这就与功利主义教育和应试教育划清了界线,新优质学校不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率和成绩排名,不以增加学生过重负担、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而是回归育人本原,真正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追求,以学生的精神品格成长为重点,通过主动探索,按知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体现学校的办学品质。

从教育结果来看,持续进步、百姓满意,这就与以往分层发展不同,以往优质学校属于顶层学校,只为少数人服务,而新优质学校是跟自己比每天有进步的学校,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学校,是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2015年, “新优质学校课程与教学及其支持系统”被评为上海市社会创新项目三十强。2018年,该项目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的一等奖。

上海打造新优质学校的密码是什么?

近年来,上海市历次全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监测中,新优质市级项目学校在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品德和社会化行为、学习动力、对学校认同度、学业负担与压力等十大指标上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在83%以上。

在新优质学校中产生了祝郁、张小娟、何哲慧、丁利民、朱乃楣等16位特级校长,王雅琴、刘玉华、张豪、王卫明、顾慧英等7位特级教师,严玮懿、吴庆琳、沈珺、赵希凤、朱燕青等12位正高级教师。

这些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是如何走向新优质的呢?

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介绍了三条基本路径和四大关键领域,揭开上海新优质学校建设的密码。

三条基本路径:

一是智慧传递。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经验,再将经验回馈到办学实践中去,并向其他同类学校辐射,解决自身及同类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学校不断发展与提升。

二是设计驱动。从新优质学校的理念、内涵与特征出发,自觉设计学校的发展路径,使学校逐步符合新优质学校的办学追求,从而走向新优质。

三是学校改进。基于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寻找最近发展区,提出改进对策,设计实施项目,通过解决问题使学校不断发展。

四大关键领域:

一是打造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丰富的、切实的学习经历为其积极适应社会、获得幸福人生奠基是学校课程变革的价值原点。其主要特点是:聚焦育人、惠及全体、系统回应、涵育素养。

二是打造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丰富内心。其特点是立足差异、激活主体、真实学习、多元发展。

三是打造有信念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不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专业精神与信念。其主要特征是爱生敬业、专业精进、阳光活力、合作共进。

四是打造育人为本的管理。管理的本质是服务人,管理的重点是激励人,管理的目的是发展人。其主要特点是聚焦学习、激发活力、积极务实、循证改进。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副所长冯明主持新优质学校发展论坛

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介绍,学校在2011年被遴选为首批上海市市级新优质项目学校。洵阳路小学围绕每个孩子的需求,从主题课程、广域课程到模块课程,形成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促进教师健康发展的“洵美课程”,成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的前行者。

有一个很有趣的数据,在历次绿色指标测试中,洵阳路小学的孩子在家庭背景上完全低于区平均水平,但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方面都非常好,真正实现了让这些普通社区的孩子更自信、更阳光、更智慧。

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 朱乃楣

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校长 陶化初

静安区实验中学校长 李广金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夏雪梅作点评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校长 何哲慧

嘉定区迎园中学校长 张莉琴

长宁区绿苑小学校长 周鹤珍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庆芳作点评

事实上,新优质学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一直在路上。那他们又是如何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并保持持续发展状态的呢?

首先,坚守新优质学校的信念。新优质学校不命名、不挂牌、不给政策倾斜、不给额外资源,完全出于自觉自愿,凭的是对回归教育本原的信念,对国家、民族未来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次,形成理念转化机制。新优质学校项目组形成了校际之间、学校与专业机构、行政机构、媒体结伴而行的推进机制。新优质学校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兄弟学校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三,采用行动研究范式。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研究,新优质学校项目研究旨在解决实践问题,依靠学校实践推动应用性研究,其推进路线是: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经验,再将经验回馈到办学实践中去,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学校不断发展与提升。既有利于弥合理论与实践间的隔阂,也能够使学校明确发展方向,找到发展抓手,建立持续发展机制。

第四,开展新优质学校认证。新优质学校认证是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组正在做的一项重点工作,是认证学校或认证人员搜集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证据,分析其与新优质学校理念、内涵特征符合程度的过程。其目的不在于给学校一个证书或一个等级,而是通过认证分析学校办学与新优质学校理念与特征相吻合的程度,关键是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寻找最近发展区,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使学校形成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在汤林春看来,新优质学校是新时代对优质学校的新解释,是发展优质学校的新路径,核心是回归育人本原。他表示,期望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同新优质学校的理念,更多的人一起来创生更多的新优质学校,让老百姓从新优质学校建设中获得更多的福祉,为办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期的新优质学校,该何去何从?

今年是新优质学校项目实践的第十年,新优质学校是否还有其必要性?又该如何深化发展?

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看来,在新时期面对新挑战,新优质学校的发展也有其必要性:第一,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促进教育价值取向从高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发展的价值,让孩子更有获得感;第二,让家门口的学校优质,是最接近学校价值的回归;第三,让每一所家门口学校都优质,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要求。

尹后庆会长指出,在新时期从内涵发展的角度深化新优质学校项目,要做到三个坚持、三个方向。第一,坚持在最常见的学校解决最常见的问题。第二,坚持在动态发展中发现新优质学校的价值。第三,坚持重视学校发展内驱力的生成与持久。

学校是教育改革的策源地,是教育的实践场,教育理念再多,最终落实是在学校。因此,新优质项目学校乃至所有的中小学要共同思考和研究新时代学校的使命和任务,始终要关注三个方向。第一,要坚守教育本原,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要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要有未来视野,针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配置和微观领域的学校改革,让学校的变革真正发生,推动学校的生命成长。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主持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指出,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丰富,使一个生命体不断走向丰富。教育就是一群人影响另外一群人,通过堆砌资源、堆砌硬件都无法造就教育的力量。教育人要回归本原、寻求价值突破,使教育真正成为助力孩子成长的力量。

杨振峰表示,希望上海新优质项目校要敢担责任,打造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新标杆,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学校要善于发专业的声音,告诉社会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打造完整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新优质学校要关注当下教育难题,形成系统的新经验。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要关注互动协同,包括师生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老师与老师互动、管理者与群众互动等。其次,要读懂学生,基于学生的起点,把学生当作灵动的个体来教育。第三,聚焦重点,破解当下教育的难题,使研究成果真正成为助力教育百花齐放的新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市级项目校最初是43所,后来增加到94所,各区区级项目校289所,两者相加约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5%。

在上海之外,合肥、无锡、福建南安、贵州云岩、重庆江津等地的学校也加入进来,进一步以实践检验丰富和新优质学校理念。

合肥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王勇

无锡市教科院教师校长培训部主任 吕日红

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黄卿龙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与福建南安市、重庆市江津区、贵阳云岩区教育局成果推广签约仪式

全国推广展示会当天,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与福建南安、重庆江津、贵阳云岩等地区签订了成果推广合作协议。

据悉,此次推广展示会在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下,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承办。

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等相关领导和专家,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市级项目校校长、各区新优质学校建设推进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工作的项目领衔人,及安徽合肥、江苏无锡、福建南安、重庆江津、贵阳云岩等推广区的领导、专家和校长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了现场活动。全国多地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参会。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