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动感七“一” • 精神 | 推动民族复兴的爱国主义精神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时间:2021-06-15 10:11:41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


爱国之心不改报国之志弥坚

风雨如晦,爱国之心不改;家国多难,报国之志弥坚。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怀着科学救国抱负的海外留学生,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怀抱。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至今鼓舞着海内外华夏儿女。

1950 年2 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归国途中在香港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他在信中以激情的语言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但是,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的行动,却受到西方国家的阻挠和刁难,最为突出的是美国政府。1951 年9 月,21 名中国留美学生乘船返国,当船抵达檀香山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强迫学理工和医学的吴铱、刘安华等9 位留学生乘小船返美,不准其回国。以后,几经波折,他们才于10 月再次离开美国,于11 月回到祖国。

秉持报国信念的钱学森亦是归心似箭。1950 年8 月,当他准备启程回国时,却突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

1955 年6 月,周恩来同志在得知钱学森急切请求中国政府帮助他回国的消息后,立刻指示在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要求美国政府取消对钱学森等归国的无理限制。在王炳南的大力推动下,8 月5 日,钱学森终于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被允许离开美国。同年10 月,钱学森回国。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 年8 月到1950 年年底,有近400 名中国留美学生、200多名中国留英学生(占留英学生总数的2/3),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到1955 年11 月,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1536 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就有1041 人。到20 世纪50 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 名。他们当中,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程开甲……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当2020 年来临之际,习近平主席深情回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热情礼赞举国上下澎湃如潮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刻揭示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爱国,不仅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彰显了他个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

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背后的境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3月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时说的。当时,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习近平主席,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时是什么心情。习近平主席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何谓“无我”?一路走来,习近平主席的一言一行都作出了生动的诠释。正因如此,这句话得以刷屏互联网、传遍海内外,感动了无数人,也震撼了无数人,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年度“金句”。

“无我”,是“无私”,是“忘我”。

夙夜在公、忘我工作是习近平主席最平常的状态,风尘仆仆、马不停蹄是他治国理政最真实的写照。

纵观2019年全年,公开报道的习近平主席重要活动超过500个,一年中周末仍有公开报道的就有近30周。除了如此频繁的会议活动,习近平主席还要审阅大量的重要文件。重大改革方案,每一稿他都要逐字逐句亲笔修改。报送给他的请示,不管多晚,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

人们还清楚记得2014 年2月,习近平主席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下,几乎不可能有自己的时间。但习近平主席总是强调,是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责任重于泰山”!他曾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自己的心情:“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无我”,是“无畏”,是“舍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习近平主席经常这样告诫人们。

当前,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领导这样一个大国,每天都

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各个领域的斗争。必须有“无我”的胆略和气魄,方能迎击风雨,一往无前。

“无我”,是“无愧”,是“真我”。

在习近平主席心中,“我将无我”就是心中装着每一个人,“不负人民”就是要造福每一个人。

当“自我”完全融入“大我”,这样无愧于人民的“我”,方是共产党人的“真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既有钢铁意志,又具侠骨柔肠,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我们永远追求的崇高境界。

选自《上海中学生报》“四史特刊”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