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家意识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交大举办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1-06-08 10:02:32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6月5日,首届“国家意识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与会专家就国家意识与外语课程思政进行对话,围绕“外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建设”“外语课程思政的学术生产”“外语课程与国家(国际)意识”“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外语课程思政与中国文化”“外语课程思政大纲设计”等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会采取“线下会议,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9万余人次观看线上直播。

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新时代外语教育要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培养扎根中华大地,具有世界眼光,融合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专业能力及话语能力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国际话语能力是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应更加重视话语能力的实践性,突破单纯的语言学科本体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和研究,外语学习要从现象层面学习进入到本质层面学习,加强国际传播和国别区域研究和实践。

四川大学石坚教授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育人育才的国民素养、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国家意识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外语教育如何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与外语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分不开,与外国语言文学作为文科有机组成部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不开。经典阅读是大学育人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成长挑战中引导学生读书,读好书,读智慧之书,润物细无声地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会议特别邀请姜锋、许钧、石坚等外语界著名专家就国家意识与外语课程思政进行交流对话。姜锋认为,在面向未来的新时期,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融合了国家认同和世界眼光。中国各方面高速发展,正在快速走进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这就意味着中国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国家意识更加体现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相互统一。外语教育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专业能力和话语能力,履行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许钧表示外语和思政是相互结合的。因为思政涉及到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的世界观问题。语言恰恰也是如此,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体现的是精神,把握民族精神,必须要从语言开始。石坚强调,中国处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国民素养的同步提升。其实语言是一个关键部分,语言是一种认知、文化和观念,即思辨的能力。在外语教育这一块,我们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形成自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有素养的国家公民,这个过程中外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关键的。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以“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开发:原则与路径”为题作发言报告,她立足于“课程思政”内涵,聚焦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开发的指导原则与具体实施,探讨外语思政教材建设如何落地。同时围绕实证研究提出思政教学效果评估、教材建设队伍培养、教师思政教学素养提升等亟待关注的实际问题,为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的相关学术研究以及实践性探索提供启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主要讨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外语课程生态重构问题,涉及三个方面:外语教学的基本要素;外语课程生态的动态发展;外语课程新生态如何构建。他从教育生态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结合当前思政育人与智慧赋能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外语课程思政新生态重新构建的实际内涵。

上海交通大学张荔教授表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重点提出了育人目标,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外语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是值得探索的。她首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对拔尖人才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模式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的问题加以阐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最后,她对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加以分析,从微观层面对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首届“国家意识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还举办了6场分组论坛。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政策,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构,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国家意志。而高校教育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重视学科发展对接国家需求与社会服务,上交外国语学院注重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外语教学实践中的思政意识,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通过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将育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任编辑:程媛媛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