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育人初心,勇攀科技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引发上海高校热烈反响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1-06-02 13:44:59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上海高校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次“总动员”。作为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要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

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在迈向世界一流前列的新征程上,复旦大学要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重点抓好国家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大力推进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切实解决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要着力构筑“高精尖缺”人才供给高地,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表示,在新发展阶段,高校不仅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负有人才培育的重要使命。最近,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上海交大成为首批12所高校之一,旨在面向人类未来能源、健康等领域的挑战,培养交叉创新型人才。同时,上海交大还成立了教育学院,为未来基础教育培养一流的师资及研究者、管理者,输送最优秀的人才,从人生起步之初就开始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的科学“进军号”和“动员令”,给高校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同济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围绕“三新一高”优化学科布局,促进交叉融合,不断改善学科生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提高“0”到“1”的原始创新,不断加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需求、重大建设的能力,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大学就应该面向人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学术、新科技、新人才的策源地。华东师范大学坚持“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强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和养成,重点实施卓越育人、卓越学术、国家战略对接三大工程,做好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力支撑,立足交叉前沿科技领域,体现担当和示范。

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让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倍感振奋。他表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科技工作者,自己的信心更强了、动力更足了。在钱锋看来,创新大业是复兴伟业的关键,科技工作者有“责”,教育工作者有“任”,应“责”无旁贷,当“任”不让,更要立足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一线,乘势而上、勇攀高峰,率先示范、甘为人梯,努力交出满意的答卷,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周邦新对此深感鼓舞。他表示,作为一名老同志,他希望更多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以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为重,将个人的职业追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许多先进的技术问题都与材料密切相关。他希望更多中青年人能重视实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扛起未来材料领域发展的重任,坚定在材料领域走下去的决心。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表示,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感到光荣与振奋,也感到使命在肩。她说,高校不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中找到结合点、切入点和发力点,在前沿和关键技术攻关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樊春海的研究工作是基于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为解决大数据存储瓶颈和发展未来医疗技术助力。他表示,面对新发展阶段的迫切需求,将提前谋划,运用前瞻性思维,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催化剂”。将坚持与国家需求同向同行,“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加聚焦前瞻性基础研究、加快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亲切话语,让很多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倍感暖心和贴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研处处长徐海萍教授表示,要积极推动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优化制度体系,精简管理流程,做好服务细节,使科研人员能够把精力投入到创新研究中,从而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断产出原创性和代表性科研成果。

坚持“四个面向”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作为参会代表之一,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曾惠丹教授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坚持“四个面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新任务。“在教书育人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把专业知识教育和爱党爱国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进入国家需要的领域成长成才,把个人利益融入促进祖国发展之中;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摒弃拈轻怕重、短平快产出的思想,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参与到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材料研发中去,积极和企业及应用端交流,做国家需要的科研。”

同济大学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雷表示,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发展创新绿色低碳环保科技,力争成为本领域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东华大学教授、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孙以泽表示,当前正值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突破我国高端纺织、产业用纺织领域中一批原创性技术、“卡脖子”技术、补短板技术,满足国家对深海、深空、尖端国防、生物医用等特种纺织的战略刚需,抢占深海、深空的科技制高点,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大伟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博弈、国内发展的急迫所需,对于上理工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需求,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发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借助医工交叉、光学工程等特色方向,贡献更多高校智慧,而且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冲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基地建设,力争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员。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产业发展处处长汪志锋教授表示,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工作对企业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据悉,该校实行“能者上”的“赛马”机制,精选优秀科技人才,主动“揭榜攻关”,涌现出一批科技攻关团队,赋能企业转型发展,助力长三角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企业节约成本千万元。今后学校将继续围绕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瞄准企业技术难题,攻克产业关键技术,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校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这让不少教师倍感责任重大,要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陈恕行表示,复旦大学是肩负有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双重任务的研究型大学,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更加重视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勇于探索,努力做到有重要科学发现,得到高质量的科技研究创新成果;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具有胸怀祖国、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年轻一代,建立源源不断的宏大的科研后备军。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信息系副教授朱燕飞表示,为加快培养面向产业需求、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就要摒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要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知、分析、综合与理解的能力,结合创新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思政,强化时代责任、厚植“铭记责任、竭诚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家国情怀立志科技报国、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作为一所师范类高校的教师,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讲师朱贇表示:“我们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老师们,要围绕学院‘人工智能+’发展特色,大力培养学生的教学情怀和科学素养。更加注重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比如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先进的教学方法、思政内容,对接社会需求,让学生带着科普课程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走进西部,在不断的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青年学子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

要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无数高校学子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生张立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在张立看来,国产大飞机C919,正是贯彻这一科技创新理念的产物。“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曾说过,商飞在设计C919的时候,不单单把大飞机看作是商飞自己的任务。他深知,只有集全国航空航天院校的智慧,才能真正造出让世界震撼的大飞机。一代又一代复旦航空航天系师生将科研的方向,确定为服务国家航空航天战略。作为航空航天系的博士研究生,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创新技能,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产学研转化,是我努力的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张晋硕是丁文江院士团队的一名博士生,也是轻合金博士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参与过科研重大项目。他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迈向伟大复兴,实现全面脱贫,与我们党重视科技强国密切相关。“我有幸在一位院士的团队中学习与科研,深切体会到科研的不易,也体会到沉甸甸的使命。每一个科研突破的背后,可能是几百名科研人历经千万次失败、无数次挑灯奋战的结果。相信未来无论有多少困难在,在各领域领军的院士与科研者的奋斗下,终会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博士生郝若辰,曾参与过大城市地面公交精准服务与高效管控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攻关。他表示,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博士生,我有幸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社会责任。在未来,我们要以交通强国为目标,以祖国实际建设需要为导向,以解决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为使命,持续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光学专业的博士生孙烽豪曾参与量子调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表示,这段参与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我国科技实力在国际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也让他体会到科教兴国的极端重要性。孙烽豪感言:“作为当代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进取,在科技前沿创建中国的新阵地,真正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施晨宇是田禾院士团队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进行超分子化学及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她表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作为站在国家科技创新最前沿的研究者,要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东华大学材料学专业的杨利军是中科院院士朱美芳的带教博士,参与过市科委重大项目。他表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是全体中国人民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纤维材料学领域努力拼搏,用更大的成绩回报党和国家、贡献社会。

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生翁磊,在校期间从事多个水面无人艇型号研制任务,深度参与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与现场调试。他感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自己指明了奋斗方向。“从我自身的专业来看,我国的机器人及无人系统领域还面临着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作为学校无人艇科研团队的成员,我们未来要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争成为无人艇及集群控制研究领域进步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