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示范园园长齐聚徐汇区的这所幼儿园,探讨同一件事情……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程琳

时间:2021-05-31 16:25:21

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应该如何落地? 

5月28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和教师——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园长沙龙研讨活动在上海市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拉开帷幕。

从“小生活环节“的研究,到“大生活观”的生活教育,从“看见教师”到“看见孩子”、“看见课程”……聚焦高质量的幼儿园发展,五所示范园的知名园长,与全市所有示范园园长一起,分享与交流多年的实践故事与经验。

大生活观

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园长 卫晓萍:

幼儿园,应该要真正变成孩子们的生活乐园。

“对3-6岁的幼儿来说,“基本生活习惯的养成”“多样生活经验的积累”“良好学习品质的启蒙”是最为重要的。洗手、穿衣、吃饭、喝水,这些再小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不是小事。”——卫晓萍

宛南实验幼儿园是徐汇区的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之一。多年来,幼儿园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以及“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纲要原则,构建了“生活教育”课程,进行园本实践的转化。

沙龙现场,园长卫晓萍用“保中育生活”和“教中蕴品质”这两个关键词讲述了幼儿园的实践。

以“喝水”这一生活小事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为例。

宛南实验幼儿园向孩子们提出了“喝水十问”。

孩子今天喝水了吗?

幼儿每天应该要喝多少水?

课程中如何调整,加强饮水习惯的培养?

如何开展饮水习惯培养的家园共育?等等。

问题既指向孩子,也指向教师,还指向家长,指向幼儿园。

从这件生活小事出发,幼儿园引导孩子开展“聚焦经验”的自我体验与评价:让孩子们做监管主体,用“饮水日记”来记录自己一天的喝水量,学会关注自我体验和自我管理;

教师还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设计了小中大班螺旋上升的课程和活动。小班有《我爱喝水》、中班有《你会饮水吗?》、大班有《生活中的水》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从生活自理、生活习惯、生活探索等多个维度,让孩子们拿到思考、探索的“主动权”。

孩子在家里多久喝一次水?为了搞清楚幼儿居家期间的习性,幼儿园又邀请家长填写“经验小调查”问卷,走进幼儿园和别的家长一起分享经验,让家长也参与进来。

看似一件小事,被宛南实验幼儿园放大成一种让孩子自主成长的培养方式、一系列赋予意义诠释的课程、一种把握关键教育要素的家校联动纽带……

以点到面——园长卫晓萍介绍,高质量课程应该遵循同样的逻辑。

要关注与孩子生活相关的每一个小细节,注重当下和未来生活的需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饮食与自我管理、探索自然与保护环境、纯正品德与文明行为、学会生活与尊重生命等等;

要关注幼儿园过程性评价的质量。针对幼儿的发展,协同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构建聚焦经验、协同助评、循环改进、动态监控的评价模式。

高质量课程应该如何打造?宛南实验幼儿园从“生活教育”出发打造了一个范本。“‘生活教育’来自于儿童的生活,而生活处处可以‘小题大做’,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要善于利用生活,基于儿童的发展,让‘大生活观’赋能孩子的成长体验。”

育“师”

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 吴闻蕾:

育人之前,先“育师”

“未来教师应具备不断提升自己处理、重组、生成新资源、有效催生幼儿生命成长的综合能力。”——吴闻蕾

教师是整个教育链条的生命线,有高品质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幼儿园除了育人,还要“育师”。

老师要怎么“育”?思南路幼儿园吴闻蕾介绍了两个“全”。

维度上要“全”:幼儿园要帮助老师不断提升自己处理、重组、生成新资源、有效催生幼儿生命成长的综合能力,在多个维度上打造复合型的专业素养;

教龄上要“全”:幼儿园要给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量身定制”相应的培养模式。

比如2—5年的教师,正处于从新手走向成熟教师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参加“一课一练”的研修,选择“规培”部分内容进行再学习,也可以参与感兴趣的协同研究小组与成熟教师一起对话交流。

吴闻蕾介绍,“育师”不仅仅是引导,幼儿园还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

要支持教师培养“理想信念”:在不同教师专业需求的选择性研修项目之外,思南路幼儿园的老师们借助新媒体,在“总书记金句时刻”共享学习感悟,在“学四史、守初心”、“金色‘思优’梦开始的地方”坚定信念。以此拓展政治视野,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要支持教师养成“职业肌肉记忆”:孩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之后可能需要什么?要做什么?这些细节需要教师的“职业肌肉记忆”,才能及时做出合适的回应。思南路幼儿园为教师提供观察分析幼儿的支持性工具,借助信息技术,将每名幼儿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记录形成6本个性化成长档案,强化教师的“专业学习”。

要支持教师培养“我要学”的动力:当教师有了“我要学”的内驱力,幼儿园就有了专业成长的合力的契机。教师手帐、专业研究档案……从尊重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表达的差异性学习出发,思南路幼儿园用丰富的机制,正在给教师们创作一个更强大的“学习合力”。

“无为”

宝山区陈伯吹实验幼儿园园长 方红梅:

不越界的教育,在“无为”中实现“有为”。

“不越界,让教师懂得尊重;不评判,让教师教懂得放手。”——方红梅

老师应该“步步为营”“亦步亦趋”地“抓”住孩子吗?

陈伯吹实验幼儿园园长方红梅借用《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中的心得体会这样说:不越界,让教师懂得尊重;不评判,让教师教懂得放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无为”中实现“有为”,要站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试想孩子们有一次在户外活动2小时的机会,在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同时,教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首先是一名“观察者”。

要观察游戏中的问题:不同的材料、同一种材料不同的呈现,带给孩子哪些可能?材料是不变的,但是因为有了孩子这个行为主体,各种可能性才被激发出来。所以,教师需要用材料和环境唤醒孩子,让儿童与材料、环境共振、创生。

要观察孩子的需求:如果环境、材料和结构都始终如一,孩子很快就失去兴趣。但是如果在“野”“趣”的变化中,孩子就会愿意冒险、愿意投入、愿意主动学习。所以教师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有不一样的经历。

要观察孩子的兴趣:有的孩子喜欢建构类游戏,有的孩子喜欢玩沙玩水,有的孩子喜欢涂鸦材料和表演类材料。了解孩子的兴趣,也是教师应该观察的一点。

那“观察”之后呢?方红梅说,不介入不等于不支持,不评价不等于不指导。

只有先观察,才能跟进,而后才能复盘。才能从反观与归类中实现从观察“现象”到观察“经历”的转变,才能实现从凭经验分析向数据到证据分析的转变,才能实现基于儿童经历对接儿童的经验和目标、让教学活动追随孩子发展的转变。

做好记录才能反观自己,回归初心才能了解发现孩子,不越过边界而介入才能让孩子的游戏故事“活”起来。幼儿教师,要记得“站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接轨

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园长 李丹:

幼小衔接要“双向互通”

幼小衔接的关键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不同学段教师和家长观念是否正确。因此,真正的衔接是两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达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帮助家长确立幼小衔接的“平常心”。——李丹

幼儿学段的终点,是为衔接更高一级的学段做准备。那么如何打通“幼小衔接”的桥梁呢?

本溪路幼儿园的大班孩子和控江二村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一起迎来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主题是通过科学活动探索“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这一过程,大班孩子要观察蛋宝宝,猜测蛋宝宝不倒的原因,交流自己的想法。要探索蛋宝宝不倒的秘密,尝试在蛋宝宝中装入橡皮泥,观察蛋宝宝倒不倒;

而一年级的学生要在完成上述过程的基础上,还要拆解“不倒翁”学具,验证是否与自己所想一致;要交流“不倒翁”不倒可能的原因(外形特征、内部构造);要用各种材料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再做一个“不倒翁”。

简单的一次探究课,建立在幼小学校互研互访的基础上,打造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式。并推进双方教师的互通互融。

双向联动同课异构只是幼小衔接的一小部分。那么,如何才能打造更全域的幼小衔接模式呢?

本溪路幼儿园园长李丹认为,至少要包含4个角度。

幼小衔接的本质在于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连续性。因此,必须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开展幼小“双向衔接”。

幼小衔接的核心是从机构的衔接转向儿童生活经验课程的衔接。因此,两个学段都必须开展对具有内在延续性的课程和评价的探索。

幼小衔接的关键是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不同学段教师和家长观念是否正确。因此,真正的衔接是两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达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平常心”。

幼小衔接的基础是幼小衔接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因此,家校社“共建互联”可以营造良好幼小衔接生态圈,为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衔接提供环境和心理氛围。

获得

上海市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 姚健:

让每一场教研都有“获得感”

捕捉“关键问题”,寻找满足教师实际需求的“真问题”;

把握“关键节奏”,在“收放自如”中实现民主又高效的教研;

培养“关键人物”,打造一支有思想和专业引领力的教研管理团队。

                                                                             ——姚健

冰厂田幼儿园的老师曾经问园长姚健,什么样的教研才是高质量的教研?当时她这样回应,“即使你没参与到实际教研中,但当教研结束以后,每个老师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微笑,对刚刚的教研还津津乐道,那这个教研一定是一个好的教研。”

在姚健看来,“获得感”是教研成效的“指示剂”。那如何让老师们在一场教研中“获得感”飙升,首先,你得有一个“好问题”。

好问题从何而来?它必须是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涌现,但又不能过于微观而不具备“共性”。所以老师们要把问题的归类归因,加以分析,最终确立话题或是话题序列。

比如有一次,大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了一条毛毛虫,引发了他们对毛毛虫以及对蝴蝶羽化过程的探究兴趣,但是这时候,班级正在开展的主题是“我自己”,班级教师提出了一个具体问题——“这时候我该如何做出决策?”

这个问题在办公室讨论中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教研组长十分敏感地发现了这个点,结合幼儿园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实践研究的大背景,确立了“怎样处理幼儿的生成兴趣与预设主题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个教研话题。

真正开始教研的时候,还需要关注教研的“节奏感”。什么是“节奏感”?比如很多常见的研讨方式都需要“收”“放”自如,有不同的特质:

意见关键词、头脑风暴、分组讨论、自由辩论、世界咖啡……这些需要大家“放”;

而关键词分类梳理、用思维导图进行意见梳理、小组意见的海报分享、辩论意见的小结提炼、预约式的个别分享……这些需要大家“收”。

与此同时,打造一支有思想和专业引领力的教研管理团队,也将会是让每一场教研有“获得感”的“关键因素”。

当天沙龙由芷江中路幼儿园郑惠萍园长主持,在她看来,整场沙龙干货满满,五位示范园园长基于自己多年的实践,各谈所思,既有特色,又有共性,某种程度上也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上海经验。

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华师大教师黄瑾这样说: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的发展一定要从外延式的扩张转变到内涵式的发展。幼儿园管理者一定要基于儿童,从儿童立场对幼儿园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进行调整和思考,培养健康、幸福、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孩子。

上海市教委托幼工作处处长孙鸿从“高质量的发展是我们必要的价值追求”出发谈到:作为教育者,只有我们做到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欣赏每一个孩子,给每一孩子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尊重,才能有高质量的上海实践,才能书写高质量的上海学前故事与上海经验。

与此同时,上海的学前教育,如何站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培养孩子?这更是每一位上海学前教育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