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创新评价方式!上海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实训基地这样做……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1-05-30 14:44:35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落到教师的层面,新时代下的思政课具体应该如何开展?

近日,由徐汇区教育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秦红领衔的第三期上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实训基地,联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际,开展了以终为始、教学评一致性的创新实践研究。

image.png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

如何备出高标准高质量的思政课?做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在上海小学举行的上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第三期总结现场会上记者了解到,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正从起始年级推行,这为思政课教学的变革带来了契机。在此背景下,基地的导师和学员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实践。

活动现场,上海小学施敏老师和一(8)班同学们带来了“学党史、跟党走——我们都是少先队员”;延安实验初级中学孙树寅老师和徐教院附中八(7)班同学们带来了“学党史、跟党走——中国少年的责任担当”。这两节现场教学就是基地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设计的缩影。

image.png

作为基地第三期学员之一,上海实验学校的徐婉迪教师也在现场分享了她的备课“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要学会什么?(WHAT)从结果着手,思考课程中的哪些内容是最值得也最需要学生理解的。基于此,教师在课前需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站在单元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随后由整体到局部,聚焦教学目标。

第二步:学习的起点在哪里?(WHERE)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必须基于学情,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掌握学习起点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学生怎样到达目的地?(HOW)教师要为学生搭设走向结果的阶梯,因此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善用真实情景的设计、时政热点的讨论、故事案例的启发、课外实践的研究等学生喜爱的方式。

据介绍,在这样的“三步法”教学思维的驱动下,基地与协同中心的成员合力编撰了《道德与法治一课一教》,作为教学的辅导读本,创造性地运用思维导向,将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提炼为一个基本问题,再把基本问题细分成若干小问题,分配在单元中各课的教学中予以解决,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集中教学主题,凸显教学重点,增加思维含量。

创新评价方式,把课上得“更活更实”

另据了解,创新评价机制,也是第三期基地建设的重点任务所在。基地中的学员之一、格致初级中学庄颖教师介绍,在这三年中,基地全体小伙伴以评价课题为驱动,重点研究两个方面:课堂学习评价和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在课堂学习评价上,试着构建基于表现性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即先确定所期望的结果(目标),再确定该结果的适当证据(评价),最后安排教学活动。

具体如何构建,该教师也分享了一个案例:在设计九年级《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时,首先确定所期望的结果(目标)是了解国家发展有利的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并在这过程中提升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激发爱国热情;确立表现性评价任务是学生综合运用对国内外机遇与挑战的认识、理解与全面分析,并基于此作出某个重要的决定或判断。最后确定两个关键学习活动:“退守或进攻”和“审时度势 分析利弊”,并分别链接到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以终为始,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在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上,探索基于单元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反馈。鼓励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景中知行合一,培育素养。通过设计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核心素养培育评价反馈表,实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自我,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在《一课一教》中得到了体现:基地对应基本问题提出评价要求,根据学生差异制定了三级水平的评价指标,并对终极评价试题进行改革,多用情境题、案例分析题来代替机械的识记题,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做到真懂、真会、真信。

值得一提的是,《<道德与法治>一课一教——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三年级、八年级)也在现场正式发布。该系列教师教学用书的发布,将助力思政课堂教学多创设情境,多用案例教学,把课上得更活更实。

发挥辐射引领,坚守思政教师的使命担当

上海怎样成为全国思政教育的牌头兵?新时代的思政教师怎样体现教育的责任担当?据了解,三年来,基地4位学员开展了“生命的韧性”“网上交友新时空”的同课异构,12位学员执教了教学研讨课,举办了三场全市教学展示活动,展现了基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创新经验与风貌风采。除此之外,作为上海教师,基地教师更是承担了将经验向外省市辐射的责任。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的张红学员,也在现场为观众分享了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基地和上海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携手发展。南洋初级中学是上海市首批强校工程实验校,借助基地的各项资源,他们的老师和基地成员一起研讨、学习,在实践研究、专业理论素养和学科课题研究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有老师被评为2020—2022学年徐汇区教育系统中青年骨干;还有老师荣获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法治教育优秀教案征集活动荣获初中组三等奖、2020年上海市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展示活动优秀奖等荣誉。

第二个故事是基地和全国师生云端共教研、成长的故事。2020年1月9日,中央电教馆名师教研共同体秦红名师团队远程培训正式启动。通过全景教研平台,基地向甘肃、新疆、云南、西藏、内蒙古、安徽等省区同步直播教学示范课并开展线上互动,共计开展了12次异步教研,12次同步教研,10次在线教学示范,形成全国性的名师共同体。

另一方面,作为“思政”教师,将德育的种子播撒到社会,更是基地教师肩上不可磨灭的社会责任。2020年初新冠病毒来袭,特殊时期如何关爱居家学习的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的独特优势来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疫情?这些,都成为了上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实训基地肩上的重任。

为此,基地导师与学员主动担当责任,先后与上海市学科德育协同研究中心组织录制了"生命、责任、家国”“国家安全教育”等一批高质量的主题思政微课;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打造了“爱国、诚信、法治、生命”的系列精品微课,助力“抗疫中的中国力量”的时政宣传;与上海商学院合作制作了“四史教育”思政系列微课等。其中,35节微课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向全国推介,对全国各学段的思政教育形成共振。

据悉,本次活动现场,“秦红名师坊”也正式启动。秦老师表示,期待未来有更多思政教师躬身入局,深耕课堂,创新实践,坚守思政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不辍前行。

image.png

记者 刘时玉


责任编辑:刘时玉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