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校 | “普通小学”不普通,统整使课程更适合每一个孩子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袁曼舒

时间:2021-05-27 13:36:45

  天文望远镜有哪些功能?

  如何组装和使用天文望远镜?

  星星是如何运行的?

  怎样进行星空观测记录?

  如何设计一份《天文望远镜科普小手册》?

  能否尝试设计建模中国天眼FAST?

  ……

  在嘉定区普通小学,有一支跨学科研究团队名叫“爱上博物馆”,有一门跨学科项目课程叫做“捕捉星星的‘巨眼’”。

  在这门课上,孩子们将在数学、自然、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音乐、信息科技等学科老师的引导下,化身“追星族”,探索以上问题的答案。

普通小学学生展示天文望远镜的使用

  近十年来,普通小学聚焦减负增效,致力于基于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统整研究的课题实践。

  5月25日,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和嘉定区教育局联合主办,嘉定区教育学院、嘉定区普通小学承办的“微创新:统整使课程更适合每一个孩子——小学教育科研巡回鉴新活动(嘉定专场)”中,普通小学校长张甦介绍了学校这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普通小学校长张甦作报告

  关注成长,穿越百年的课程探索

  美育课上,与大师沈逸千先生布置画展;

  自然课上,师生一起剖制标本;

  生物地理课上,亲自观测气象;

  连看守校门的老大爷,也会带着孩子们给大铁门吱吱作响的链芯加油……

  不少普通小学的老校友在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一桩桩充满成就感的事。

  张甦介绍,作为一所历史老校,普通小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倡导智育、体育、美育与科技的“四育平均进”方针,开设国语、算术、英语、工艺等13门课程,成立了足球队、棒球队、英语社、戏剧社等,以培养“可工可商”的人才。

  可以说,当时普小的教育,就已有了“给学生平等的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促进其个性发展”的课程意图。

  时间的脚步来到2012年。当时,碎片化与大杂烩式的学校课程普遍存在:重复、低效的课程教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不配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引发了学校的思考。

  2012年7月,学校主动承担了区级重点招标课题《基于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统整研究》,开始了为期十多年的课程统整研究,开启了以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发展为内核的课程变革之路,让课程更适合每一个孩子,并开发符合儿童情趣、促进儿童生长、丰富学校内涵的学校课程——“FUN”课程。

  “FUN”课程以Free(自由)、Unique(唯一)、Natural(自然)三个关键词为核心,体现“自然生长,自由飞翔,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快乐课程理念。

  学校将课程设置为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及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同时提出课程统整的行动路径:

  1. 注重倾向书本知识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学科内统整优化。

  2. 尝试倾向实践活动的音乐、体育、美术、自然、劳技等学科的“主题性”统整。

  3. 开展校本课程、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等的“三位一体”统整,以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体现“展示即评价”的课程评价理念。

  张甦表示,学校认为课程统整不是对国家课程的完全颠覆或推倒重来,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微调整”与“微创生”,由此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解决方案。

  盘活教材,关注学科内统整

  “语文教研组在进行学科内课程统整的过程中,打破了以课为单位的教学传统,实施单元整体设计,勾连单元间的知识点。比如在执教《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我在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想象盘古的神奇的过程中,就勾连了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普通小学语文教师顾秋阳介绍。

  张甦介绍,在学科内统整方面,普通小学在原有学科“单元教学目标”统整的基础上,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着手,围绕学情对教材作纵向梳理,并借鉴其他版本教材之优势,统整确立“单元主题课程”。

  如语文学科,打破了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传统,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形成基于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的单元主题课程,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围绕主题进行教学。

  又如英语学科,致力于单元整体设计及单课有效实施,关注教材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英语语用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校英语教师张佳雯举例,她在单元“In the sky”中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现有的语言基础和已经具备的自然背景知识,秉持着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教学理念,创设了“跟随Luna去露营”的教学语境:学生和老师共同观察美妙的天空,发现天空的迷人之美,真实而富有童趣的语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情进行学科内统整,为教学文本的创编和教学语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依据,更好地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跨入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教材为依托,用活教材,有效统整,构建更有活力的课堂。

  主题驱动,着力学科间统整

  学校小许同学的家长这样感慨:

  “学校课程丰富了孩子的成长经历,比如在以春分为主题的语文节活动中,语文、美术、绘画和自然老师引导孩子通过诵读、绘画、吟唱和观察的方式感受春的气息。我女儿也是孔庙义务讲解队的一员,这也是学校道法学科和少先队课程共同创设的实践小岗位。”

  张甦介绍,学校探索相关学科打通与重组的行动方案,既保持各学科原有知识结构序列,又围绕主题进行相关单元的梳理整合,创生出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主题课程,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

  探索由一个教师承担的双学科“1+1”组合式统整,以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样本,采用“三步法”,统整两大学科的相关主题,形成跨学科主题课程,编制“活页讲义”。

  第二阶段

  尝试多学科、多教师、多课堂围绕同一主题的聚焦式统整。如,围绕“春天”的主题,开展美术与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等学科间统整,寻找相交叉的学科知识点,通过美术学科“画春”、语文学科“写春”、音乐学科“咏春”、品德与社会学科“惜春”,开展聚焦式统整。

  如今在第三阶段,学校更关注探讨以“主题课程”为任务驱动的多学科聚焦、进驻型、深度融合式的项目化统整。

  “浩瀚宇宙,充满未知的神秘,吸引人类不断探索。面对满天繁星,拥有怎样神奇的本领,才能成为捕捉星星的‘巨眼’,看清来自宇宙深处的奥秘?怎样让更多的小伙伴了解它?”

  普小的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捕捉星星的‘巨眼’”跨学科项目课程,参与天文望远镜成像性能实验验证,尝试科普手册编写,了解中国天文学家事迹,学习用3D one 软件进行建模……孩子们不仅运用到多学科知识技能,还提升了思想情感。

  活动中,学生向来宾展示自己DIY的望远镜

活动中,学生们向来宾展示“巨眼”模型

  学校注重学科之间、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广泛联系,不仅促进了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更让课程贴近每一个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与学习空间。

  融合生活,探索校园主题节展示课

  五年级的施同学是学校趣味数学节的“粉丝”:

  “我们的趣味数学节活动可有趣了,我分享过数学故事,与伙伴们PK过算24点和转魔方的技能,还结识了一群拼七巧板的高手。特别是在三年级时,我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估测了物体的重量,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我喜欢我们的数学节活动。”

  张甦介绍,学校将课程统整融合校园生活,确立了六大校园主题节,每个主题节以一个学科或一类课程为主体,围绕主题统整其他学科课程,将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快乐活动日、校园体育活动等作一体化、持久性、更具组织性的统整。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的内容,也是由学生与老师共同发起的,如游戏、活动、竞赛、参观、研学等,使得课内经验和课外实践相融合,校内外场馆资源有机渗透,以达到教育知性与德性的统一。

  据介绍,学校还围绕普通小学“一公里”教育资源圈,将嘉定的人文历史资源、环境资源、生活资源、教学空间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充分融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支持学校课程统整研究的优质资源库,随时为孩子们的学习体验提供支持。

  核心素养:课程统整的逻辑起点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专家杨四耕在点评中肯定了学校扎实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在课程统整微创新中,普通小学的做法体现出三大取向:育人取向 、价值取向、创造取向。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专家杨四耕作点评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评价学校从“微”处见大,普通中不普通,国家倡导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研究,普通小学走在前列,起到引领作用,学校课程统整代表了目前课改研究的方向。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作点评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讲话指出,课程统整的逻辑起点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普通小学的课题研究将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聚焦做中学,持续地开展优化和改进,在和学生的交互中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不断地迭代升级,实现跨界融合与创新,持续地培育更优质的成果,最终让学校整体的课程实施能够更好地促进素养的落地、学习的发生以及关照到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发表讲话

  他还强调,实践永远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特性。学校要带领教师团队开展自主研究,生发出本土化的中国教育实践的成果。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