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里和院士教授做“同事”,杨浦高中生的科创火花被这样点燃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洁芸 宫卿

时间:2021-05-27 10:25:39

  孩子们手里捧着“毕业证书”,放在包里怕折了,拿在手里又怕被雨淋着。5月的上海,是哪所学校提前发了毕业证?原来孩子们手里拿着的,是刚刚从带教老师手里接过的“双进入”探究经历证书。

  近日,杨浦区优秀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课题探究活动(“双进入”探究活动)举行,祝贺上一届的46名学员顺利毕业,迎接新一届的48名学员开启新的学习之路。

  来自17个高校探究基地的带教导师为第十届共46名学员颁发了证书。“我知道自己大学要读什么专业了!”“我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了!”“我之后还会继续研究探索相关问题!”……相比于台下的48名新学员,“毕业生们”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

  打破学段壁垒,创建开放课堂

  走近院士、走进高校开展科创活动——这样珍贵的学习体验,杨浦青少年“触手可得”。2011年起,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组织开展了杨浦区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开展科研探究活动,让杨浦区的高中学生有机会走进高校,跟着院士们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研探究的全过程。

  十年前,杨浦少科站的老师们意识到:“我们的孩子需要更自由开放的课堂来和高校里的教育模式接轨。”

  助教团队代表、原杨浦区少科站站长胡建民说:“高中和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高中是学习知识,大学是学习如何学习,更注重系统性。”这正是“双进入”致力于要实现的“三打破”的其中之一——打破高校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壁垒。很多孩子在参加过“双进入”之后,由衷地感慨道:“原来大学中的学习环境是自由且自律的。我们需要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发现问题,通过带教老师的点拨后,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就读于上海海洋大学电气专业的王屹林同学,曾是第六届“双进入”庄松林院士团队的成员。在加入该团队之前,王屹林一直以为自己将来会学习计算机专业。但在通过第一次选拔后,回家的公交车上,王屹林想到了自己想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能不能研究一个防止孩子被锁在车里的小仪器呢?”自此,王屹林开启了学习电子专业的大门。

  项目初始阶段,王屹林是电子方向的小白,但是老师并没有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而是给他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料让他自己学习研究,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我没有想到我真的成功了!”王屹林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旧激动,“我也没想到我会喜欢电子超过计算机,并就此改变了自己的高考目标。”

  像王屹林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他们在“双进入”中窥见了大学的学习模式,摸索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本次“双进入”十周年庆,桥梁工程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元培和红外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也现身现场,走进学员中,关心学员科创探究成长之路,深情寄语,鼓舞同学们继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多学科融合,探索社会问题

  “双进入”作为上海市科技创新教育的优质品牌活动,充分运用杨浦高校聚集的优质资源,立足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壁垒,打破常规评价规则,不再唯结果论。“看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孩子认真参与每个环节,享受过程中的成长。”杨浦区少科站站长孙青介绍道。

  “双进入”在这十年里,不断成长完善。从最早只有自然科学到现在囊括了社会科学、环境工程等一系列专业;导师带教模式也从一对一变为多对多,几位老师带好几个学生。孙青说:“现在很多孩子关注的问题是多学科融合的,需要多个老师提供不同的帮助。”同时,关注不同话题的孩子也能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得新的想法和思路,挑战多学科多专业多思路综合。

  据悉,经过预报名、学校推荐、通识培训、“双向面谈”、试带教“双向选择”等层层环节,本次共有48名学员被18个基地录取。研究项目包括“智能控制毛巾烘干机”、“识别并帮助调解家庭争吵的程序”等改善生活中的小设计,“中国结桥梁设计探索”这类工程项目的学习,“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一线抗疫医务工作者心理影响的研究”等社会性话题研究。

  未来的一年里,他们将在带教导师的指导下,“双进入”项目助教的协助下进入开题报告环节,向导师们汇报课题设想及研究计划。与导师携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双进入”探究活动举办十年来,无数学子通过这个平台提前走进高校,跟随科学家搞科研,提升了科学素养,锻造了科学精神,该活动已成为杨浦特有的科创生态标记,也是“十四五”期间“院士薪火”系列活动的有效载体。“十年积淀再出发,我们将在三突破、四双中走好未来十年的路。”孙青说道,“在更多机遇,更大舞台,更美未来中,继续担当培育创新后备人才的先行者,为下一个十年尽情绽放。”

图片来源:杨浦区少科站供图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