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体育人的教学体系,上理工竞赛班喊你“上场”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 臧莺

时间:2021-05-18 13:01:58

奥运会女足亚洲区预选赛的关键一战,26岁的女将王霜与团队在颓势之下实现逆风翻盘,中国女足成功获得东京奥运会门票。在上海理工大学,也有这样一群驰骋在绿茵场上的姑娘,她们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比赛前三名的好成绩。谁也不会想到,这支女足队在2017年成立之初仅有两位队员,连一场标准的足球练习赛都组织不起来。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2018年起学校进行的体育竞赛课程改革。

上理工女足队获得2019年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冠军

 “职业俱乐部”给体育课“加满料”

“毫不夸张地说,竞赛班的设立理顺了整个女足队的培养路径,”上理工女足队教练胡泽勇说,“女足社团的队员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难以保持训练强度,而普通体育专项课上的学生又缺少兴趣和运动基础,只能教授较为简单的内容,难以从中培养出能够上场的后备力量。”

竞赛班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关键性矛盾。学生在通过相应项目的报名或选拔后,教务处会在选课系统中为学生选中课程,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相应的必修学分或任选学分。兴趣社团中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被吸纳到竞赛班中进行统一训练并跟随专业队伍参赛。

在竞赛班学生的成绩评定上,“自我管理”一项占据了40%的份额。班级参照职业俱乐部管理模式,根据大家的特长分为运动员、裁判员、赛事管理人员(例如球队经理)等角色。“尽管我已经大三了,但还是选择了参加竞赛班课程,职业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刷新了我的大学体育课体验。”外语学院宫晓晴同学在羽毛球竞赛班担任裁判员并已获得三级羽毛球裁判员证书,竞赛班课程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给了学生们更多的选择。据统计,竞赛班目前已成功培养学生裁判110人。

相较于普通体育专项课仅针对低年级学生开放,联赛制、每周一次高强度比赛的竞赛课程设置方式,不仅吸引了从大一到大四有运动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合理自由的训练时间和空间也让专业化比赛的开展如虎添翼。上海市大学生腰旗橄榄球锦标赛四连冠、中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第一名……多项国家级、省市级比赛记录陆续被刷新。

 “融盐入汤”促进体教深度融合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体育人并非只是简单技能的学习,而是在体育教育和训练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心态、意志力、抗挫力、规划管理等素质,进而完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理工体育教学部副主任朱晓菱强调。

朱晓菱老师为软式曲棍球竞赛班学生授课

不断优化“以赛代课”“以赛促练”模式,因材施教将比赛融入到课程当中,体育教学部通过实战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对抗中增强竞争意识、在挫折中提升拼搏精神。目前竞赛班已扩展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软式曲棍球、腰旗橄榄球、健身舞蹈、空手道、长跑等10个项目,每学期参与学生多达1400余人,完成课内竞赛场次接近1000场。同时,上理工还开设了高水平队训练课、保健课、人文素养课,与竞赛课、专项课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就在今年4月份,学校所开设的减肥健身课程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报名参加。

在羽毛球竞赛班担任裁判的宫晓晴同学

上理工土方车橄榄球队比赛现场

此外,女排国家队前队长李国君来校开展“弘扬女排精神,彰显爱国情怀”讲座,国际级裁判李思敏教授分享篮球执裁要领,引入上海海港足球俱乐部资源开展“沪江杯”足球赛事……一场场校内外竞赛、一次次企业合作和名师进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实战经验分享,也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带领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合作共赢的竞技体育魅力,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所学”之上更添“所获”,既能“有所学”更知“用所学”,在学以致用中致力于服务国家、回馈社会。

排球竞赛课上进行比赛的上理学子们

 从“上场”到更大的世界

“不止是球技的提升,竞赛班开设后,女生也可以加入足球裁判课程。”9月份将在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攻读体育管理硕士学位、女足队前队员吴迪同学说。

本科就读于上理工环境与建筑学院的她选择了跨专业考研去追求自己在足球专业领域深造的梦想:“与身为运动员不同,学习如何成为足球裁判的过程带给了我强烈的规则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赛中既要完全掌握足球规则、保证公正合理,也要紧跟最新的判罚尺度,不断学习。”未来,她想要成为一名中学体育老师,并向着成为国际专业裁判的方向努力。今年,上理工女足队有3位成员成功考研“上岸”,此前,也有多名学生通过考试或保送的方式进入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华南理工等学府深造。

“竞赛班更注重将学到的技术付诸于实践,在这里学会的拼搏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共处、交往、合作。”目前从事体育相关工作的上理工光电学院毕业生阿尔法提江·阿布力米提经常会回到校园里,与竞赛班的学弟们开展新老对抗赛。体育教学部曾对于体育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和身体活动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参加竞赛课的学生不仅课程满意度普遍高于参加传统体育课的学生,同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就读于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管理学院毕业生、女足队前队长于敏涵在毕业时曾写下这样一句话:“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体育,像一颗“种子”,伴随着成长开枝散叶,成为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批批活跃在上理工体育场上的学子们,正在一步步成长为会锻炼、会欣赏、能评价的社会体育骨干,成为终身体育的受益者。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