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评价多赛道,跑出高教新气象:上海高校分类管理评价三年显成效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陈之腾

时间:2021-05-12 13:07:55

评价改革,是一件难事,更是一件大事。指挥棒挥好了,整体发展的步伐就会快起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如此。2010年,“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这个考量很现实——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当下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作为全国教改的排头兵,上海先行先试,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在探索出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6部门于2018年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校分类管理评价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对高校分类管理评价进行了系统设计,特别是对分类评价结果的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年,分类评价的结果成为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遴选的主要依据。

上海高校由“一列纵队”变成“四列纵队”,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推动高校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上找准定位、砥砺发展,在各自赛道上跑出了新气象。

精准聚焦办学定位

分类评价,让高校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制订学校“十四五”规划时,上海海事大学校内就“如何把学校办出更高水平”有过热议。一种声音是继续坚持特色发展,进一步做强优势领域。另一种声音是办综合型大学,走全面发展的路线。校长陆靖拍板时是这么说的:“我们学校在上海高校分类管理中的定位就是应用研究型大学,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5年上海健康医学院刚刚由3所专科院校合并成立,不少人担心:上海已经有多所知名医学院校,这所新学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此时恰逢上海启动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学校明确了“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此迈上了发展快车道,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形成互补。

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上海市将高校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

作为应用研究型高校,上海海事大学评价论文时更关注研究成果能否支撑实际应用。“我们老师要研究一种算法,这种算法能够切实提高航运领域集装箱的装卸堆放效率。这种能够支撑应用的基础研究,就是我们学校鼓励的方向。”陆靖举例说。分类管理以后,学校从自身办学定位和优势领域出发,将研究重点更多放在解决航运物流里的关键问题、高效能的成果转化上,实现有特色的高水平发展。

根据“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的操作原则,上海全部62所普通高校的分类已经全部完成,其中包括13所学术研究型高校,10所应用研究型高校,17所应用技术型高校,22所应用技能型高校。“上海的高校分类管理评价工作分为三个体系,分别是分类体系、指标体系和操作体系。评价最难的是指标体系研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平辉介绍,在设计指标时遵循了如下原则:共性和个性的融合、中国特色与国际水平的统一、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的衔接、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结合、稳定与调整的辩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破除“唯文凭”现象,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体系不将教师学历作为指标;关于论文评价,采取的是分类的原则,不再对学生发论文、教师发论文总量进行考察,不再将论文作为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型高校的重要观测点,不再将以论文为主要依据的大学排行和高被引学者作为观测点,仅在研究型高校保留师均论文数指标等等。

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如果说高校分类评价,“分类”能帮助学校定位自己的办学方向,那么“评价”就是助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在《分类评价指标》的引导下,不少学校都加强了数据管理,建立了与分类评价相适应的自我评价体系。此外,围绕规划管理水平、校企合作等工作的考察,多所高校完善并实施了相关制度。

“各高校以分类评价体系为引领,坚持科学定位与转型发展相结合,坚持外部评价目标与内部目标制订相融合,将分类管理评价外向驱动转向以目标管理为引擎的内生驱动,主动修订校内绩效考核指标,发挥评价指标监测、带动功能,并以此建立健全高校自我评价体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介绍,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引下,学校师资队伍新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

根据《分类评价指标》中“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情况”“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等指标内涵要求,上应大加大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对有优良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实施政策倾斜,从科技型领军企业引进多名“双师型”教师。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培养,实施教师发展六大新工程,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产学研践习活动。

“我们围绕《分类评价指标》中关于高校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通过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提升协同育人的质量水平。”柯勤飞告诉记者,根据《分类评价指标》中“产学研合作情况”等指标内涵要求,上应大构建适应校情的产学研合作制度,相继出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产学研联合工作站管理办法》等多项产学研相关文件,从制度上鼓励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活动。近年来,学校产学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横向科研经费占比超过60%。通过产学研合作搭建基地平台,提供企业实践机会。教师根据专业、课程、产学研合作以及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高水平科技奖项合作申请等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学校深挖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共同研发核心技术并推进产业化,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提供上应大方案。学校与上海各区,以及浙江、江苏等省的30多个城市密切合作,建立多个产学研工作站或者技术转移中心。如与上海市徐汇区合作,共同打造“中欧知识产权学院”,与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联合建立“东方美谷研究院”;与上海科学院合作建立“上海高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与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联合建立“金华花卉苗木产业研究院”等;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获批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记者了解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一直表现良好。

作为13所“学术研究型”高校之一,同济大学按照上海市分类评价有关要求,逐一对照分类评价中各类指标的内涵与价值导向要求进行落实,并与学校的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以创新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表示,学校在分类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长聘制”改革,不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与优秀团队,建设了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层次结构优化、人员规模合理、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一流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在专任教师中的占比从8%提升到14.5%。

常年保持在“应用技能型”高校第一梯队的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同样在内部治理方面彰显办学定位特色,并以分类评价助力“夯基础、补短板、强队伍、扬特色、促发展”。

“上海实施高校分类评价,从一年试运行到两年正式实施,指标体系不断优化,评价方式不断改进,对我校形成了良性和积极的评价导向。学校准确把握了分类评价的精髓是引导学校明确办学定位,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提到,学校还注重把上海分类评价要求与“国家职教 20条”、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和《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重要改革发展文件相对照,与标杆院校关键指标相对接,放眼全国职业教育大局,放大分类评价对学校办学的导向作用。

他介绍,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逐步完善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此外,学校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办学主线,积极开拓与掌握了行业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巩固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把校企合作内容逐步拓展到联合制订专业标准和人培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和世赛集训基地、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和科技研发、共同培训师资等,从而打造了校企合作升级版。目前已经与腾讯、东湖、广联达等多家企业共建了人工智能、酒店管理和数字建筑等领域的产业学院。

新起跑线上再出发

从“一列纵队”到“四列纵队”,上海各高校找准了属于自己的那根起跑线。在分类评价引领下,上海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内涵发展得到提升,为办学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发展动力更加充足,近三年来在各个领域百花齐放,卓有成效。

“学术研究型”高校方面,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学术前沿领域的地位依然牢固。同济大学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列全国第8位,获国家科技奖励27 项,在工程防灾减灾、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深海研究、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应用研究型”高校通过坚持特色在各自优势领域更上一层楼。上海海事大学聚焦航运、物流、海洋等主要领域,近年来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在Scopus排名中,港航物流学科领域连续保持全球第一。同时,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增“供应链管理”“人工智能”等专业,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育人质量不断提高。

“应用技术型”高校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加大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力度,努力助力破解行业技术难题。2020年5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肖作兵教授领衔的团队以《香气协同效应与释放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首创实现了我国长效缓释香精产品的工业化,还突破了欧美等国的技术封锁,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消费品行业,增强了我国传统轻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悉,从2018~2020年,项目在企业应用中新增产值39.3亿元、新增利润3.3亿元、新增税收6.7亿元,实现了我国传统轻工食品行业产品升级换代。这与上应大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办学定位密不可分。

“应用技能型”高校聚焦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近3年分别是98.4%,98.8%,98.6%),签约率一直保持高位(近3年分别是88.5%,92.5%,94%),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在世界500 强和全国500强企业就业比例今年达到9.2%。尤其2020年,面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条件,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基本持平,签约率比去年不降反升。上海健康医学院在短短5年,就拥有16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其中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填补了上海市空白。

“整体上看,近三年的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上海高校的整体发展现状。从综合评价看,传统强校综合实力依然强大,在各自类型中处于前列。从增值评价看,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发展劲头很足,发展成效明显。从效益评价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公安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院等特色学校优势凸显。”平辉评价说,高校分类评价仅仅开展了三年,对于学校改革发展的促进成效,需要再拉长时间去观察。就目前来说,有些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他表示,“十三五”时期,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已初步构建完成。“十四五”期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坚持“破唯”“增维”,强化特色评价,增强与教育部学科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等其他评价体系的衔接。进一步拓展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探索拓展应用于招生计划、人事编制、部分重大专项投入等领域,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整改跟踪,深化问责机制,切实增强评价的权威性。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