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上的特色课程什么样?园南中学分享五育融合经验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 袁曼舒

时间:2021-05-06 14:11:51

看一看:观看视频《棉花种植日记》,了解影响棉花生长的环境因素;

比一比:对比校园里的“半畦棉田”和新疆棉田成熟时的照片,思考有什么区别;

议一议:结合收集到的棉花资料,分组讨论影响“半畦棉田”品质、产量的因素;

想一想:利用所学知识,提出改善“半畦棉田”现状的具体措施……

在跨学科案例分析课《棉田里的那些事》的课堂上,园南中学九(3)班的学生们在生命科学老师与地理老师的共同引导下,以校园特色“半畦棉田”为切入点,运用生命科学与地理原理,对学校棉田出现的问题做出分析,并为学校棉田的种植与养护提出建议。

因地处上海植物园之南而得名的园南中学,校园里植被丰茂。它们不仅是校园环境的组成要素,还是学校的课程资源宝库。

学校开辟“半畦棉田”,并在这方沃土之上构建起基于“五育融合”的“满园春”课程体系。像《棉田里的那些事》这样,打破学科壁垒、联结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特色课程和活动,在园南中学还有很多。

在4月29日举行的徐汇区第三期校长高级研修班专题展示园南中学专场中,园南中学校长史晓燕作了题为《坚持五育融合 优化课程教学》的主题报告。

一颗棉籽串起多彩校园体验

园南中学“欣云”社团的棉田种植活动刚结束不久,“锦韵”棉纺社团的同学们便期待着,等到9月棉花成熟,就可以采摘棉花、拉棉线、纺织成布啦!

而后,“蓝韵坊”社团的“小工匠”们将用艾草将布染色,制成的“布衣书皮”可以给同学们用来包新书。

在那之前,同学们可以通过学校的自然笔记活动,观察和记录棉花每个时期的变化,留下自己的感悟;又或在《跟着节气去探究》课程中,观察气象与植物间的密切联系。

小小的一颗棉籽,串起了园南学子多姿多彩的学习体验……

在专题展示中,园南中学的学生代表分享了各自对校园生活的感受。七(2)班的阮晨佳同学对围绕“半畦棉田”展开的各项课程与社团活动情有独钟。

作为棉纺社团的成员,她学习了古老的手工棉纺记忆,也深入了解了黄道婆棉纺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一锭纺织到三锭纺织,阮晨佳掌握的纺织技艺难度不断升级。

“三根棉条一起纺,要保证粗细均匀,还要保证线不能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八(3)班的陆泽天同学同样提到了“坚持不懈”这一关键词。作为学校机器人社团的成员,他正和同学们一起研发乒乓球发球机。

“乒乓球是中考体育项目之一,如果发球机能够被搭建出来,就能够方便同学们的日常训练。”

听起来很酷的研发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陆泽天介绍,社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当同学们遇上困难时,老师不会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提供思路,一点一点启发同学们自己改写程序。

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坚持与创新的力量。

“传承”“沉稳”“成就感”“合作”“创新”“毅力”“职责”……学生代表们用这些关键词,总结了各自在学校课程与活动中的成长。

他们在园南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进步。学校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活动,为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基础。

半畦棉田开出课程“满园春”

校园里的种子植物共有2门7纲30目44科66属73种,被子植物门种数占比高达89.04%,包含2纲24目38科58属65种……园南学子说起校园里的植物如数家珍,或许并不稀奇。

学校设置的“植物探究”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

“跟着节气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气象、关注节气、关注环境与农事的习惯,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与科学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感;

“自然笔记”课程让学生了解与棉花有关的诗词以及植物学知识,在绘画时观察植物特点,记录棉花成长中的代表性阶段,将语文、生命科学、美术等不同学科的学习融为一体。

校长史晓燕介绍,园南中学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努力发掘学科与生活、社会的关联,逐步构建起涵盖五大领域、整合六重维度的“满园春”课程体系。

五大领域:德育涵养、智育素养、美育内涵、体育健康、劳动实践;

六重维度: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探索、逻辑与思维、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

园南中学的“体育品格塑造”校本课程由旱地冰球、棒球、篮球等多门课程组成,紧紧围绕着“学生品格塑造”这一核心,贯穿于系列课程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 

“机器人”探究课程打破年龄界限,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开设层次分明的课程,机器人搭建、编程、创意等活动,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学校还将机器人课程引入到物理实验中,突破传统物理实验教学。 

黄道婆棉纺文化的系列课程,先后打造了一期黄道婆陈列室、二期蓝韵坊、三期向日葵手作社,开发了纺车、扎染、手创等体现棉纺文化特色的一系列特色课程,融德育、智育、美育、劳动为一体,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承非遗文化。

史晓燕介绍,园南中学五育融合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创造丰富的学习场景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点,打破学科壁垒,拓展教学内容,体现三大特征:

1.整体性与开放性兼顾

2.多样性与层次性并重

3.独立性与关联性交互

阴雨天雨伞放在教室或走廊显得凌乱无序,水滴滴得到处都是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园南中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给雨伞找个家”项目化学习。学生们实地勘察、测量,确定雨伞架选址、绘制设计方案、探究排水效果、对雨伞架进行美化加工,将所学的物理、数学、艺术等知识付诸实践。 

根据同学们的设计,学校大修时特意在走廊设置了排水沟,在教室外走廊装上了雨伞架。

这一项目化学习不仅破解了校园生活的难题,更让学生收获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的设计理念化成真实作品,让雨伞有了美丽“家园”。

史晓燕介绍,学校课程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习得能力解决情景中的问题;注重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结合主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关注学习过程,坚守教育本源

三年来,园南中学形成了近80个课程活动方案并在各年级实施,打造了黄道婆棉纺文化系列课程、书法系列课程、跨学科项目系列课程、体育系列课程等学校品牌课程。

学校共成立20个社团,其中“AIR”机器人社团和“欣云”社团等七大社团获得徐汇区“明星社团”及“优秀社团”荣誉称号。课程向着精致化不断发展。

高研班导师、上海市实验学校徐红校长在点评环节高度评价在园南校园无时不刻看到学生阳光自由、青春活力的展现,肯定高研班学员通过不断努力所获得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强调教育最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高研班总导师、徐汇区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懋功评价学校勇于直面教改挑战和机遇,积极创新谋发展,从普通的公建配套学校变为一所优质的百姓家门口好学校,成为一流公办初中的代表,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勉励学校后续更深层次地挖掘五育融合的有益做法。

第三期高研班总顾问、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讲话指出,今天的学习应当从对知识表层的理解走向对知识应用价值的深层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应当是社会性的,是能够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今天的学习应当打通知识记忆、概念理解、视野拓展、主动发现、思考判断之间的界限。

       

       对于五育融合,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还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情境化、问题化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更加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专注于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二,依然要坚守教育本源,坚持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

       园南中学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展。在兴趣激发和问题驱动下,学生掌握了主动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学生在实践中享受着课程带来的获得感,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

图片来源: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