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小舍得》刷屏家长圈,为人父母,该“舍”什么?“得”什么?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程琳

时间:2021-04-28 12:58:00

最近刷屏的电视剧《小舍得》,无论是题材、演员演技还是剧情发展,都敢于突破陈规,拍出了不一样的观感。

从《小别离》到《小欢喜》再到《小舍得》,作为中国教育主题“小”系列的第三部,作家鲁引弓将这一次的故事背景换成了“小升初”。

该剧一播出,话题讨论量就非常多:

小学生报辅导班是不是大势所趋?

学习好的孩子真的快乐吗?

家长的不安源自何处?

教育问题为何引发家庭矛盾、夫妻感情危机?

谁该为“教育内卷”背锅

……

这次《小舍得》对教育问题似乎增加了更多维度的思考。

舍考试成绩:只片面关注成绩的心态不可有

《小舍得》一开始,就是异父异母两姐妹的唇枪舌战。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是典型的“鸡娃妈妈”(打鸡血式教育孩子),口头禅是都是为了孩子好;宋佳饰演的南俪是典型的“素鸡妈妈”,一向注重素质教育。

上不上培训班,也成为《小舍得》里的家庭面对的最大困扰。

南俪和夏君山夫妇是佛系代表,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学习一般也不怕。他们尊重女儿的理想和特长,支持她当歌唱家和主持人的梦想,认为孩子始终要有玩的时间。

连孩子的班主任都说,他们是全班教育观念最健康的家长。

田雨岚和颜鹏夫妇,主要是田雨岚,则是典型的望子成龙心切,从小就各种培训班不断的家长。 

田雨岚的儿子颜子悠从小就送培训班,一直是班里前三名的学霸;南俪的大女儿夏欢欢有文艺特长,也一直是副班长,一直是自然成长。

可是,到了小升初的关键时刻,两家的孩子都要上最好的奥数培训班,而且还因为一个名额,陷入了极复杂的一个关系网中。

《小舍得》里不胜枚举的鸡娃情节,和家长对孩子教育无时无刻的紧张感,让很多观众为这部剧打上了“焦虑”“内卷”严重的标签。

作为父母,如何平衡孩子的教育,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孩子进行引导,是当代家长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小舍得》引发共鸣的原因。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剧名为什么叫《小舍得》。实际上从剧中的夏君山来看,“小舍得”更希望阐述的也许是:舍考试成绩,不舍学习,得到能力。

女儿拿着试卷回家,南俪并没有立刻开始教育女儿,而是等到夏君山回来一起,不使用过激语言,很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对孩子来说,考试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事务,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这才是未来。所以“小舍得”,首先要舍的是家长们片面关注成绩的心态。

剧中,女儿考试成绩不佳,夏君山和南俪两口子虽然没有让孩子在课外辅导班报名,但也决定自己着手对孩子进行辅导。这意味着,在对孩子的课外辅导上,《小舍得》并没有全面否定,我们不能片面关注成绩,但更不能“舍”掉学习本身。

剧中,对待孩子的学习,夏君山也有自己的方式,涉及到原则性的事情绝对不能做,除此之外会给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而独立思考是为了能够分析问题的本质,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舍学习:成绩不是唯一,学习本身更重要

“我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五年级小学生子悠站在讲台上这样控诉母亲。

在有关《小舍得》引发的讨论中,究竟是选择应试教育还是快乐教育?让孩子成为普通人还是“人上人”?是聚焦的重点。

但在讨论当代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视角往往集中在父母、家庭、学校和老师身上,却独独忘了这件事最中心的主角——孩子在这整个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感受。

对田雨岚这样的家长来说,孩子的成绩高于一切,情绪也随着成绩而波动。回家看见子悠没在写作业,立马大怒,并出言责备,最后知道儿子这次考试的成绩不错,立马又对子悠嘘寒问暖,搞的孩子不知所措。

鸡血妈田雨岚,在亲戚面前更处处显摆孩子的成绩。

让原本温馨放松的家庭聚会,顿时变得火药味十足。

先是饭前聊天时,儿子吃个水果,她都要问英文怎么说;

再是正式用餐时,不论大家怎么打圆场,她都一定要将聊天话题扯到孩子的成绩上;

甚至于亲戚女儿唱了一首歌,她就让儿子当场表演背诵圆周率……

虽然“唯成绩论”,但田雨岚不是个好妈妈吗?其实也不尽然,争强好胜、攀比心重、没有安全感,这些也都来自于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所以即使生活已是中产,但她仍然特别有危机感,并且把全部希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

相信还在看这个剧的人,大部分都是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小升初的父母吧,一般人真理解不了。看剧中人,看别人的父母然后和自己对比,看看别个孩子,对照自家孩子,某个片段总有类似的地方。都觉得田雨岚太过了,太疯狂了,可曾经某个时候我们也和她一样。

也许一开始我们的理想和欢欢父母一样快乐教育法,但我们看到,夏君山这个女儿奴已经因为作业两次发火了。

颜子悠小朋友的命运,妈妈给了极大的压力,他自己的性格也是哪怕不愿意也是闷在心里,啥都不说,很听话的样子,有时候还偷偷的抹泪。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小朋友其实并不少。

我们一直标榜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爱是要回报的。“我一天累死累活,你考这么点分数对得起谁啊?“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怎么一点都不理解妈妈呢?”是的,如果我们得不到回报,我们就会道德绑架,上纲上线。相反,孩子对我们的爱,是天性,不记仇的。

分数真的比孩子的快乐来得重要吗?孩子本该有个快乐的童年,因为童年本就该是幸福的。

让成长忠于成长本来的样子,身为父母,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但更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就像夏君山一样,当女儿接受不了补习班高负荷的学习时,他想出的方法,更适用于女儿本身的情况,兼顾了学习和孩子的快乐。

什么是具备未来胜任力的人?一定是有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连最基础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专注力都没有掌握,就逼他们学习各种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的知识,这不是完全颠倒了吗?比起只关注知识的量,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能力和对学习的热爱。

每个孩子的天资不同,成长轨迹更千差万别,你无法因为巨大的付出。就要求孩子产出量化的结果。教育面前,并没有一条直通罗马的路。当我们被焦虑和压力裹挟着,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是你我想要的。

要“鸡”还是要“佛”?教育要有“舍”有“得”

在剧中,夏君山用“剧场效应”来表达作为家长的一种无奈: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

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了起来。

最后大家都从坐着看戏,变成站着看了。

还有人站上椅子了,有人把梯子给架起来了。

何苦呢?

付出那么高的成本,就只能得到跟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体验。

电视剧用了很多白描手法,来展现“剧场效应”在教育中泛滥的情景:

当学校的老师正带领学生鉴赏音乐时,班上的门被一个家长敲开了,随后其他的家长也陆陆续续来了,还没放学,他们就要提前把一个又一个小脑袋带去上校外培训班;而又一次,当班主任询问班上哪些同学在校外补习时,夏君山站在门外数了数,没有站起来的孩子只有个位数。

折射现象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要引发更多的思考。

《小舍得》里,无论大人、孩子还是老人,几乎每个人都在焦虑。

我们为什么要“鸡娃”?

我们拼了命地“鸡娃”是为了什么?

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下,家庭对教育的集体焦虑在所难免。而《小舍得》让很多家长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所以必然助推电视剧走热,收视率攀升。

学生读书是为了营造更幸福的生活。在反思教育“唯分数论”、追求高质量的当下,《小舍得》更给大家一种思考:

学习,到底是让孩子在认知的不断升级打怪中找到自己,变得越来越自恰,还是在分数的追逐中最终失去自我,变成分数的工具人?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到《小舍得》尽可能不去制造焦虑,而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思考教育领域现实问题,反思教育、反思焦虑。

用制片人徐晓鸥的话说:“我们在保持温暖现实主义基调的基础下,希望更多地去思考教育本身的构成,去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怎么相辅相成地构成了孩子的教育环境,并去挖掘大家教育焦虑背后的原因。”

知识进步的前提一定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拥有良好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孩子才能稳扎稳打适应每一个阶段的学习。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长达20年的陪伴。当我们把目标放在长远的时间线上去看,当下的很多决定都不再是那么生死攸关。

为人父母,我们可以鸡娃,更要直面人生,有“舍”有“得”。

(本文根据电视剧与部分网络素材整理)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