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大学附属”外衣就高大上了?其实大学附校的真正价值在这里……

来源:第一教育APP

作者:袁曼舒

时间:2021-03-22 16:11:17

2018年的一天,在外地某高校的招聘会现场,上海市松江区两所学校的招聘摊位并排摆放着。

两所学校都是新建校,校址相距不远,各方面条件旗鼓相当,都希望能网罗一批优秀教育人才前往松江任教。

然而,其中一所学校的摊位前很快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另一所学校的摊位前却门可罗雀。

原因何在?

在近日举行的“连接 重构 创生——新时代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与思考”论坛上,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讲述了他亲历的这样一个故事,并揭晓了“谜底”:

原来,那所吸引了大批应聘者的学校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凭着“华政附校”的金字招牌,这所当时连校舍都未建成的年轻学校“异军突起”,成了招聘会现场的“香饽饽”。

在陈小华看来,大学附校的品牌对于聚拢人才,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过来,这些被聚拢起来的优秀人才,又会快速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口碑,进一步擦亮这个学校品牌。

当然,“大学附校”这个金字招牌可不仅仅只是好听那么简单,更重要的还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连结、重构和创生。

近年来,大学附属学校作为合作办学的一种重要类型,颇有“遍地开花”之势。大学“牵手”中小学,除了带来品牌效应,还能创造怎样的价值?大学附校应该如何实现持久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长、市教育学会特聘学术专家胡兴宏等教育大咖,以及各区大学附属学校代表齐聚,热议大学附校的未来发展。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教育学会、松江区教育局、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承办

课程共享

大学带给附校最有价值的礼物

在金融实验室里体验一把当股市交易员的紧张刺激,通过职业模拟感受当一名会计师所需要的严谨和细致……在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的财经素养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理论与实践提升财经意识,点燃学习财经知识的热情。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校长秦娟介绍说,上财附中重视对学生财经素养的培育,聘请财大教授辅导教师一起编写了《初中财经素养教育教师读本》,为开设好财经课程提供保障。学校还正筹谋“初中财经创新实验室”,将与上财基础教育集团合作开发适合初中学生的财经类系列课程。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而大学凭借其高端人才集中及课程研发能力强的优势,为附校提供高品质的课程共享。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共享,是大学给予的最有价值的礼物。

另据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校长张咏梅介绍,学校的“英语戏剧”课程、“邮政文创”课程、“ME-WE-YOU-THEY”创新课程等的开设,均依托了大学的资源与科研优势,为附校学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

一体培养

大学与附校真正融合的通道

国家倡导构建大中小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在体育、艺术、语言、创新、思政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上,实施了一系列“一条龙”的培养计划,在许多学科领域建构出了多年一贯、无缝衔接、前后递进的人才培养通道。大学附校背靠大学,学段贯通,课程衔接,具备先天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优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知名学府,在选拔和招收学生时,非常青睐有具有外语学习基础的高素质学生。部分小语种专业,更是对学生的语言基础有明确要求。

作为附属学校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紧紧抓住这个语言人才一体培养的契机,通过招生和课程体制改革,形成了前后一贯的“一条龙”式人才培养模式。

据校长金晓燕介绍,学校基于学生对二外学习需求而开发的德法韩日西五门小语种课程,基于“一带一路”背景而开发的跨文化系列“闲话东西”“一带丝语 一路文明”、“基础口译”等课程,以及“走出去走进来”的各类互访活动等,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锻炼了能力。

师资提升

大学附校实现价值创生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夏海萍介绍,2014年学校挂牌成立,为让教师快速适应学校外国语特色转型,华师大外语学院朱晓映副院长的带领高校专家,为全体教师开展英语口语、口音纠正、语言文化等教师微课堂,助力教师迅速适应外语特色课程教学。

美国乔治城大学语言学博士、前华师大外语系系主任左焕琪教授还亲自领衔,协同华外教师一起开展“告别语言孤岛——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合实践研究”,探索将语言文化适当融入常规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升了华外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

我国很早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由政府支持的区域教师教研体系。如果大学参与其中,则很容易形成大学、地方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校的专业联合,通过这种联合,可以更充分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

共生双赢

大学与附校维持可持续合作的基础

松江在推进和大学共同举办附校的办学实践中,努力探寻双方合作的双赢空间。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通过拨付费用弥补大学人员派出和资源共享的成本;另一方面,附校在实际承接大学教师子女入学、大学生实习锻炼以及大学教授科研基地等方面也会发挥积极的价值。

近十年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声誉,积极创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上海师范大学给予了充分的资源和平台支持。

作为上海师范大学“世承班”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附中为大学生提供教育教学观摩、实践的机会,进行教师职前教育培养,为每位师范生配备一名教学指导教师、一名德育指导教师,并提供优质宿舍。

成为“世承班”见习基地以来,附中累计解决了“世承班”近2000人学生的见习培养问题,实现了共生和双赢。

专家谈:

从共赢到创生,附校发展功在长远

会上,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长、市教育学会特聘学术专家胡兴宏发表点评。他指出,举办大学附校有望获得政府、大学、附校“三赢”的结果,“挂牌”后的运行是关键。

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长、市教育学会特聘学术专家胡兴宏作点评

对此,他提出了六条建议:

一要形成高校与附校有效沟通、合作的机制。

二是附校依托大学的专业优势,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在这一目标下,大学积极性高,合作点位丰富,容易落实。

三是发挥附校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大学的其它非专业资源,借力发展。

四是通过大学的视野和关系,得到更多适合附校需要的社会资源和展示平台。

五是附校的师生参与大学的某些项目,在参与过程中锻炼队伍,获得专业指导。

六是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更有效的合作路径。

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在点评中提到,2020年OECD发布报告《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提出了四种未来学校教育图景:

1.学校教育扩展

2.教育外包

3.学校作为学习中心

4.无边界学习

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作点评

在他看来,大学附属学校这一办学样态恰恰符合OECD所指出的这四个方向,而附属学校连接大学可以有三个路径:

第一,学校文化:大学的品牌效应以及大学与附属学校之间的文化的传递,可以使得附校办学得到更多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

第二,课程文化:利用高校资源来办强附属学校的特色学科。

第三,师资培养:利用高校资源做好对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讲话表示,讨论新时代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而一个区域的办学也不能局限于本地区,一定要拓展和拓宽能够利用的资源,在过程中重构教育生态,找到未来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讲话

他指出,大学作为文化高地,有传播文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将大学作为文化高地的精神文明传播给周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传播到中小学。这也是大学附属学校建设发展的时代意义所在。

在他看来,用好大学附属学校机制办好基础教育学校,光靠大学的品牌效应提振学校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充分应用课程资源,将大学的许多思维理念渗透进日常的学科教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并在和大学的合作中帮助学校老师更新知识、拓宽视野。

他指出,要办老百姓家门的好学校,目标不在于短时期内获得功利性的喝彩和叫好,而要将目标放长远,在更高层次上追求教育理念和价值。“只有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让所有人获得生命绽放时,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摄影 | 松江区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校名里加上“某某大学附属”顿时就高大上了?其实大学附校的真正价值在这里……》)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