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全新打造校园原创大师剧《谢希德》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吴妙丹

时间:2021-03-15 12:08:53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随着《致祖国》的歌声响起,复旦大学相辉堂内的掌声经久不息。

2021年是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诞辰100周年。3月14日,复旦大学校园原创大师剧《谢希德》连演两场,讲述这位中国共产党员、物理学家、新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坚守初心、矢志报国的一生。

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大师剧《谢希德》全新打造,致敬大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尹冬梅,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海燕,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徐明稚,谢希德先生之子曹惟正,希德书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等与校内师生一同观看了此次演出。

诚与真:再现大师风采 叩问生命价值

谢希德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物理学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科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学会的工作作出突出贡献,其高尚的师德师风深受学术界、教育界的尊敬。

本剧开篇,哲学学院教授、任重书院导师郑召利便以娓娓讲述,将观众们仿佛带回谢希德的少年时光。

全剧以谢希德辗转求学、毅然归国、勤于教学、扎根科研、出任校长、奋斗终生为主线层层展开,从青年到暮年,三幕戏中写意与写实并重,追忆其勤勉刻苦、诲人不倦,顽强奋斗、献身祖国的一生。

自厦门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谢希德被史密斯学院录取后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后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五年的求学生涯让她已经在世界物理学界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在五星红旗的召唤下,谢希德回国的决心无比坚定,她和丈夫曹天钦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取道英国返回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

第一幕中,她深情地说:“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在寒风萧瑟万木凋零的严冬,不得不离开家园;如今春回大地,我要振翅飞回祖国故园,去耕耘,去奋斗。”铿锵有力的话语、细腻坚定的情感,她就是这样以坚定之志,突破重重封锁,学成归来报效祖国。1952年10月1日,谢希德夫妇抵达上海,时值国庆,耳边传来《歌唱祖国》的歌声,他们驻足倾听,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是歌颂祖国的澎湃乐曲,更是吹响新时代奋斗的号角。

谢希德开启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教学科研生涯。她身兼多门基础课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培养了一大批骨干科研人才和中科院院士;她勇攀科学高峰,服务国家发展需要,舍小家顾大家,致力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筹建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1983年,谢希德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她丰富专业系科、狠抓学风建设、拓展国际化水平,为复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99年,病重住院的她仍在坚持工作,病房里摆着电话、传真机和电脑,珍惜每分每秒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历史变革与生活琐事的大小相映所形成的推进链条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谢希德形象,为观众发现、认知乃至拥抱谢校长创造足够的空间。 

新与心:剧本全新创作 师生走心演绎

在这个特别的年份,《谢希德》剧本历经全新创作,剧组全情投入打磨。创作团队组建了由校友编剧、导演、谢希德亲属、学生和同事组成的史料团队和由校史党史研究室、物理学系专人组成的档案团队,服化道设计同期介入,在尊重和还原史实的基础上,力求最大程度展现谢老的精神品质。剧组还收集了大量一手素材,涉及图片400多张、影像资料4部和文本资料60多万字,并通过访谈、座谈以及实地采风等形式不断完善剧本创作。

同往年一样,大师剧由复旦师生倾情参演,今年更为多元:有往年参演过大师剧的演员,有在新生入学时观看大师剧后慕名而来的本科生,有长期致力于书院教育的书院导师、学生辅导员,还有青年教师……演员们自1月起在校集中排练。从起初的形体训练,到中期的分场排练,再到最终的整场联排,工会的希德学堂见证了剧组全体演员排练的汗水与坚持、对戏的欢笑与泪水、舞蹈的熟悉与感知。师生们在话剧训练和剧本解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剧本的理解,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间的默契。

剧组还集结专业制作团队,在导演、制作、舞美、灯光、音响、造型等各个方面千锤百炼,精益求精,首次将合唱、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舞台剧,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在“复旦人演复旦大师,复旦人讲复旦故事”的过程中,剧组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深怀着对大师的敬重与诚挚。他们在排练中体会到老校长坚毅的赤子之心、深厚的育人之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希望将这些精神品质在老校长诞辰100周年之际传递给更多人。

追与归:怀拳拳爱国心 树殷殷报国志

谢希德怀爱国之心,辗转归国,扎根复旦;历经坎坷,却坚守科研事业,育人不辍;永葆初心,为祖国奋斗不止。“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科学工作者,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战斗,就要为党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她的话言犹在耳。她的一生都在不断追寻探讨真理,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无论行至何方,都要踏出一条归国之路,回归爱国之本心。其理想信念之坚定、担当奉献之无私让参演的师生都深受触动。

“很有幸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成为大师剧的一员,用切身行动表达对国家和学校的祝福。每每想到排演的场景,心情还是会不由得跟着剧情起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感受复旦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老年谢希德的饰演者王秦为老校长的人生历程和精神力量而深感震撼。

饰演青年谢希德的克卿书院学子、2020级护理学院本科生陈玺竹则感叹:“参演大师剧的过程,正是对大师精神的感悟。希望能够演绎好谢希德先生的家国情怀,求学治校的眼界与心境,演绎好这样一位党员前辈、一位真正纯粹的师者。”

任重书院学子、中国语言文学系2019级本科生周哲朴在剧中饰演青年曹天钦。他感到,虽然自己在表演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但通过不断的训练和真挚的感受,希望能把更鲜活的复旦故事带给大家。

希德书院学子、化学系2018级本科生杨飏饰演老年曹天钦,他说:“谢希德老校长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中,晚年即便卧病在床也心系复旦发展,她的气质与品格令我深深为之感动。”

郑召利教授曾多次在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演讲厅举行的活动中讲述谢校长的故事,他也在本次演出中扮演说书人。他表示,作为复旦人,讲述大师故事,传承复旦精神,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看完大师剧,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希德书院学子、物理学系2020级自然科学试验班伊萍在观演后表示:“我想,身为新时代复旦青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始终铭记谢希德先生的伟大精神,心怀祖国,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向着更高远的目标进发!”大幕落下,经济学院2019级本科生班辅导员韩志周心中感慨万千:“今后更要学习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怀扎根科研,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道路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弘扬老校长精神,提升学生文化艺术涵养,繁荣校园文化,复旦大学于2017年正式启动的校园原创大师剧工作,已经成为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五大书院分别围绕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陈望道、谢希德五位老校长的故事,推出大师剧《马相伯在1913》《巍巍学府》《颜福庆》《陈望道》《谢希德》,累计上演21场,线下观摩人数超过一万人次。大师剧融思想性与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让师生在“编、排、演、观”的过程中感受大师的精神品质,重温复旦历史,弘扬复旦精神。

 记者 程媛媛  通讯员 吴妙丹


责任编辑:程媛媛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