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新文科人才培养,不能为交叉而放弃文科思维本质

来源:文汇网

作者:徐雷

时间:2021-03-10 13:38:35

  

       新文科发展的讨论如火如荼,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传统文科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升级,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前亟待探究。去年底,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局这两个大局下,做好文科人才培养,我认为应充分把握文科的特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科优势学校的新文科人才培养

  文科有“守正创新”的双重任务,传统文科优势高校在守正方面做的好些,但创新方面有时候略显不足。“守正创新”还意味着在“守正”,即保留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顺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在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优化、改变,增强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单单就文科的人才培养来说,文科的人才培养有自己非常好的传统。比如,有些老教授不会早早地就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有些教授的授课甚至并没有严格意义的“教案”,所有的授课都是教授自己胸有成竹,现场“调用”脑海里的各类信息。学生听课,也是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痴如醉。文科生把这样的听课当成一种“熏陶”。

  同时,文科的人才培养注重讲史料,而史料本身往往浩如烟海,真正要做到学有所长,就必须阅读大量资料,做大量的笔记。这样读、写的能力也就自然训练出来了。

  但是时代在发展,而且社会发展的问题,从来不会限定在某个学科中。尤其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能力素养的要求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文科生,如果没有数据思维,科学思维的基本能力,已经无法应对当下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举几个例子,金融科技,涉及到金融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方方面面。科技考古,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究古代文明。“数字化”地理,“数字化”文明等新的名词层出不穷。这意味着文科本身的边界也已经发生的变化。而且,过去人文学科毕业生大多成为公务员或在文化单位、出版单位、教育教学单位工作,但是,时代发展至今,文科毕业生的去向,不仅仅是公务员或者教育文化单位,包括新媒体、融媒体等新兴行业,以及一些互联网行业等,也都吸引了大量的文科毕业生。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甚至出现一种倾向,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岗位,或者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文科类毕业生就业时再谈专业对口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而往未来看,二三十年后,社会对于文科毕业生的能力素养的需求与现在相比,又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意味着传统变化不大的文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会有很大的变化。

  张开双臂,迎接这样的挑战,是大学的使命。对一些守正做得很好的教授,我们需要他们持之以恒地坚持钻研冷门绝学,以师傅带徒弟的相对传统方式,培养杰出的人才。而对那些愿意跨出一步,愿意以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教授和学校,我们也要热情地鼓励。

  对于传统文科优势的学校来说,更需要在守正的同时,通过课程体系的重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通专融合的培养体系可能是未来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方向,通过新的培养体系,增加文科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新文科人才培养仍然要特别注意文科的思维培养

  虽然发展新文科的倡导之下,社会对于文科生的素养需求更多地融入了科学技术素养,但是对大学来说,在培养文科人才时,仍然必须尊重并保持文科的思维培养的自身规律。

  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中,新文科地位特殊的原因是其思维培养与其它三新显著不同之处。

  文科特别强调“发散性思维”,而其它三新主要可归为“收敛性思维”培养。学界普遍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原创性的重要来源。我认为新文科也必须保持文科的发散性思维特征,不能因为强调学科交叉而丢失了文科培养的本质。

  所谓收敛性思维,是强调的要从大量信息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怎么样。收敛性思维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方式。

  以新工科为例,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复杂工程,就是因为要考虑的要素很多,要理解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规律,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医科同样如此,医生们眼中看到的是病人的一些症状,要从这些症状和检测结果,分析判断可能的病因,再进一步进行检测,最终确定病因并给出治疗方案。而发散性思维,是在毫无限制的情形下,自由想象,形成的新的、美的创作作品。真正的原创,都是“无中生有”的,是没有可借鉴,可参考的。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以让人工智能分析整部《红楼梦》,但至少目前人工智能在白纸上还写不出一部《红楼梦》。

  人才培养一校一策,但仍有一些共同遵循

  新文科之下的人才培养,我认为需要一校一策,必须审慎对待文科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因为文科人才培养,传统上就没有固化的标准培养流程,课程体系中,前后课程的逻辑关系、递进关系也不如理工科那么清晰。即便同一所学校,不同老师上同一门课,其内容、方法也会很不一样。标准化的培养是文科的大忌,现代信息技术、新教学模式和手段用于文科生培养,也要个案分析。应鼓励各种尝试,而少比较哪些是落后的,哪些是先进的。

  当然,即便一校一策,文科人才培养仍然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可以遵循。

  首先,要特别注重国际视野下的文科人才培养。文科人才培养,尤其是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比较容易忽视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民族复兴的大局下,文科生的国际视野需要大大提升。即便是以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的文科专业,也应该特别重视中外比较,让学生有全面的人文知识,有跨文化的理解力,才能在走向舞台中央的时候,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其次,要解决一直以来的文科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缺失的短板。

  传统认为工科需要实践,但事实上,文科生比理工科的学生更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文科生的社会实践需要大幅度增加数量和加大重视程度。服务学习、田野调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等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对培养新文科人才都至关重要。

  第三,交叉融合是新文科的重要改革方向。

  社会不是因为学科的分类而存在的。社会问题天然是学科交融的问题。为未来培养文科人才,交叉融合尤为关键。人文与社会、文理、文科与技术科学的交叉融合,会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适应新的人才素养的需求,就必须在交叉融合方向布局新文科专业。

  第四,要特别注意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因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等等,在过去40年深刻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必须深度融合学科建设成果转变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形成一系列新的教材,新的课程。

  对于传统理工类高校的新文科建设来说,还要注意联合培养和学校整体布局。要明确,新文科,培养的还是文科的学生。

  我认为,理工与文科的交叉,有两条走向:一是让理工的学生有人文素养,培养的是新理工人才。二是让文科的学生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素养,培养的是新文科的人才。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种类。要特别注意,新工科可以从工科基础弱的学科中产生,因为新工科特别注重理科(数学物理等)的基础知识能力。但新文科,基本无法从纯理工的学科中产生。因此,传统理工类高校的新文科建设,应重视与文科强的高校的联合培养,或在学校学科布局的大背景下开展。

  新文科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校一策,但是一校一策的核心是不要给出非常具体的标准,只要给出一些宏观的大的原则即可,要相信高校,会以服务国家战略的思想为引领,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尽心培养人才。

图片来源:CFP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