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起教育惩戒新规实施,重拾戒尺如何让老师敢管善管,上海这所小学这样做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时间:2021-03-01 15:29:43

古代学堂都有一把戒尺,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给予惩戒。今天(3月1日)起,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对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点名批评、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等,把教育惩戒权还给老师。重拾“戒尺”,如何用好“惩戒”这把尺,改变老师对学生“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既考验教育者的智慧,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实施第一天,记者采访基层学校,如何有“法”可依,重拾戒尺?

细化10条惩戒规则,惩戒前先明晰校规

在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一份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结合学校实际校情而制定的实施细则——《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讨论稿)》已经成文。

记者看到,该校的《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讨论稿)》一共10条,其中第一条就结合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明确了该校学生应遵守的校规。学生应遵守的校规主要包括仪容仪表、学习活动、文明休息、爱护公物、集体活动、文明礼仪六大方面。比如:课堂上,学生应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或及时完成订正;不扰乱课堂秩序、不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打骂,不欺凌弱小;爱护公物方面,爱护课桌椅,不乱涂乱画,还要爱护校内公共设施,不随意损坏;爱护校园环境,不破坏绿植,不乱扔垃圾,爱护图书,不涂画不撕损。

“在细则中,有必要向每一位学生、家长和老师再次强调,明晰学生应遵守的校规。”校长唐晓安说。

增加家校共同约定惩戒方式,改正后予以表扬鼓励

据介绍,在教育部颁布的《规则(试行)》界定的惩戒方式外,学校还增加了“经班级老师、家长、学生共同约定的惩戒方式”。此外,学校还要求建立学生教育保护辅导工作机制,由学校德育分管副校长、学生发展部负责人、学校心理教师以及法治副校长、学校法律顾问组成辅导小组,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

记者看到,在学校的《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讨论稿)》的第六条中,还提到“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帮扶,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惩戒的目的是‘育人’。作为教师应认识到,虽然手握‘戒尺’,但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惩戒,而是希望孩子在惩戒后自我反省,能以积极态度改正。”唐晓安说。

对于实施的教育惩戒不服的,还可申诉。学校《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讨论稿)》中明确: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实施的教育惩戒不服的,可以在教育惩戒作出后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提起申诉。学校成立由德育分管副校长、学生发展部主任、校级家委会代表、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组成的学生申诉委员会,受理申诉申请,组织复查,处理程序和结果向学生及家长公布。学生或家长对学生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学校主管教育部门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早在寒假前,虹桥中心小学就完成拟定了《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讨论稿)》,后续还将通过学校的教代会、校级家委会集体讨论、完善,民主表决通过后实施,并将通过全体教工大会、全校家长学校、班级主题班会的方式组织老师、家长和学生学习,共同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执行规则。

学好惩戒规则,除了老师还有学生和家长

二年级(5)班班主任、青年心理教师张倩说,对老师而言,惩戒也是教师教育的“担当”。即使“惩戒”,也并非冰冷的,孩子应在惩戒中感受到老师的满心期盼,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作为老师,自己对学生使用的语音语调、表达方式乃至面部表情,都有很大的关系,这都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智慧和能力。”

记者采访中发现,其实,有经验、有担当的老师不会因为有了规定“缩手缩脚”,只要初衷是为了孩子,绝大部分家长还是全力支持老师执行必要的教育惩戒。

适当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如何避免“惩戒有风险,教育需谨慎”而导致教育惩戒形同虚设?在唐晓安看来,这不仅需要每个班主任、老师都认真学好惩戒规则,家长也应陪同孩子,共同学习,清楚地了解今后哪些可做、哪些不该做,使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实施教育惩戒。对于切实可行的惩戒规则,只有三方达成共识,家校协作,形成合力。

在教育部颁布的《规则(试行)》中,不仅明确了确有必要可实施惩戒的情形范围,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严重教育惩戒,同时也明确了七条教师不能踩的惩戒“红线”。“《规则》实施后,可能对惩戒而引起的争议,学校制定的细化规则也做了明确的界定,既保障教师执行惩戒的权利,也约束其越界的行为,既保障家长不服申诉的权利,也追究家长过激伤害教师的责任,让教育惩戒遵循适时、适度、合法,让‘小惩大诫’体现人文关怀。”唐晓安说。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