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大咖说 | 杨振峰:未来的教育资源新样态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 杨振峰

时间:2021-01-11 16:16:47

编者按: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让2020年成为了对教育信息化而言尤为重要的年份。

2021年1月3日,《2020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第三版蓝皮书的主题为“共享泛在智慧的教育新家园”。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央电化教育馆指导,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蓝皮书发布会暨主题论坛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教育界大咖齐聚,在2021年的开端,线上线下共话未来智慧教育。网络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50万。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与“第一教育”对论坛专家的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联合推出“蓝皮书大咖”说,以此共享专家智慧,同绘教育信息化蓝图 。

论坛上,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作了主题为《未来的教育资源新样态》的报告。

未来的教育资源应当具备哪些特征?有哪些应用实例值得参考?杨振峰在报告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以下为杨振峰论坛报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面对“十四五”,教育的热词是高品质,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好资源。

我们今天面对的教育问题非常多,每个人对于基础教育的理解都是多元的。而未来教育资源的样态,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选择方面,和在实现学生高质量学习方面,应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想从两个方面介绍:

       01

       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从这一次“空中课堂”和大规模在线教育我们可以看出,面向未来的教育资源应该呈现五大特征:

系统化

我们可以这样说:从学校诞生那天起,就有了教育资源的存在。但是我们的数字化技术支撑,使资源支撑和发布变得非常便捷和有效。

也可以这样说:原来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是不存在,但是原来的是分散的、非系统的、个别化的、不连续的。而我们今天所开发的数字教育资源,它具有典型的系统化特质。

这个“系统性”表现在几个方面:(1)全学段覆盖。(2)全学科覆盖。(3)全人群覆盖。这是从资源的样态和覆盖面来说的。

从开发建设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有的数字资源是基于顶层设计和全市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按章节、按课时、按教学进度的全系统开发。

还有就是分发方式的系统化,不仅通过传统的网络形式,还借助电视台、网络电视来推进全媒分发。

个性化

如果说“班级授课制”是解决大规模教育“一师对多生”的话,今天的资源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某种意义上来讲才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方面,可以看到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他们本身是有差异的。既然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的资源设计就要个性化。我们经常会注意到,跟小学生讲两位数的加法,从个位数加起,“进制”他搞不懂,但是换一种方式也许他就懂了。

为什么要呈现颗粒化的资源设计?颗粒化的资源设计是为老师考虑的,也是为学生考虑的。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每位老师的优点、缺点不同。通过颗粒化的这样一种资源提供,打散知识点,使其变得更加细碎,使得老师设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资源。

数字化

为什么强调这个特质?原来传统的媒体,黑板也是一个载体、纸质的媒体也是一个载体。但是今天很多的教学资源,可以转化为数字化。

这种数字化以教材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来的纸质教材无法跳跃式、快捷式的搜索等等,但是今天的数字化教材可以把多媒体融入学生的学习包,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痕迹、学习过程有效地记录在案,从而分析他们的学习逻辑,帮助我们不断优化教学。

而且数字化还有一个特征,数字化的容量更大。过去说:学生书包越来越重了。未来不用担心这个,因为数字化的资源用小小的U盘可以拷走大量的东西,并且可以进行有效检索,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智能化

为什么要强调数字化资源具有典型的智能化特点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依托知识图谱。知识图谱可以有几种来源。一种是专家结构。比如,物理老师认为学生要学会某一个知识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支撑,这是老师认可的知识图谱。但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图谱,它不一定是学生认知事物的正常规律。

我们今天关注知识图谱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激励,什么时候需要鞭策,什么时候需要提醒,什么时候需要唤醒,什么时候学习启智。这个时候认知情感的智能化,未来也许能够实现。

所以从知识图谱到情感图谱,再到认知性图谱,这些有机整合起来,将来就可能为学生推送属于学生需要的、老师能给的,而且符合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这样一些资源。

教育资源供给多样化

我们都知道OECD发布了《2020年未来学校教育图景》,呈现了学校新的样态。第一个样态,强调学校的功能扩大。第二个样态,教育外包。

从今天来,仅仅靠学校一方开发教育资源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众筹教育体系——学校、社会、学生自己都能够生成教育资源。

02

新型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案例

这里,结合三个例子说明一下教育资源应用。

案例1:空中课堂

疫情来临以后大家都紧张、慌乱,但“空中课堂”支撑起了学生“停课不停学”,在家他们可以实现“跨时空”的有效学习。原因是什么?这就是资源的支撑力。

这一次我们组织了全市的上千名优秀教师,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围绕着全学段、全学科,包括: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开发了按节奏的教学资源。

我们借助网络、借助电视进行有效的分发,同时我们每一所学校的老师又能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在集体看完市级资源以后,本校老师通过互动的方式支撑起学生的学习。

这里面呈现了四个特点:一是统筹开发数字资源,二是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三是通过多渠道、多终端、全覆盖的发放,四是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的有效实现。应该这样说:我们这一次所开发的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或者说是托底性的课程资源。

很多老师的评价:“这一次空中课堂让很多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校,获得了持续的提升力量”。原因是什么?不仅学生获益良多,而且老师依托空中课堂的资源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化水平。特别是有些学校,利用空中课堂的资源,重构自己的教学设计路径,使他们的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而且有利于转变原来优秀教师资源不足以应对学生多样化需求的问题。

当然,我们现在也还在继续开发,全市已经组织了所有学科老师中的优秀分子开发面向新课程、新教材的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是无偿的、全开放的、全媒发放的,这对于支撑课程改革、对于推动上海基础教育高品质提升也是有着关键的作用。

案例2:海上名师坊

可以分析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也可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可以提供“双向教育选择”……“海上名师坊”的开通,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教师教育的突破,是学生学习的突破,也是众筹教育资源、激活每个老师开发教育资源积极性的一个新突破。它不仅是个性的,更主要是凸显优质化。

案例3:基于知识图谱的生物学科自适应学习系统

我记得多年前在学校做校长的时候,基于数学学科就搞了一个知识图谱,因为数学的内在逻辑还是比较严密的。生物学科具有扁平化的特质,但我们也在努力的开发。原因是什么?毕竟它是一门自然科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背后也有其内在的联系逻辑。

比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色从绿到红代表掌握程度的高到低。绿色是掌握的好的,红色的是掌握不好的;实线表示知识点之间有密切联系,虚线说明联系不紧密。圆的大小从大到小对应知识点级别,如果这个“点”越大,说明它对其它知识的影响越大、基础性作用越明显。

专家一开始构建了初始化的知识图谱:我认为学好遗传学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经过大量学生的在线学习和有效积累、不断演化,就形成了右边的这个图。经过大家的积累以后,这个知识图谱链更为复杂。

原来我们认为的基础知识未必是基础,同时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以为的重点也未必是重点,以为的难点也未必是难点,学生可能解决的也未必解决,所以这就为我们能够有效的支撑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资源的支撑。

再举个例子:数学。数学更典型,我们都知道自适应学习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是要分析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模型。而学生的学习模型怎么样才能出来?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认为一次函数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而这里面要解决的问题是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到底没有掌握的原因是什么?是一次函数没掌握、还是二次函数没有掌握,还是解方程没到位?经过学生反复在线操作,就可以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模型。

当这个学习模型完成之后,每个孩子只要有丰富、充足资源支撑,每个孩子又能找到这个资源,就能按照自己的认知路径实现资源的使用。未来的孩子不需要按部就班、按进度开展学习,而可以定制学程、定制课程。这个“定制”就是服务于学生自身。

所以今天的“数字资源”,已经使我们原来认为的班级授课制只能兼顾中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我们分析个性化的学情图谱,通过智能推送,最终可以实现每个孩子学有所获。

我经常也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知识图谱就是由原来的学习低效走向了高效,高效之后就是为了让他掌握知识吗?不是。

只有我们的教学真正解决好家长关注的学习上的“生存问题”和学生发展的基本问题,即学业成绩提高的问题,才能释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实现全面发展,破解原来意义上的“反复操练、操练反复”,把时间和空间全部被“捆”在练习战车上的孩子解放出来,我们全面育人才有可能实现。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