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群孩子“指挥”卫星给地球和太空拍下合影,下一步是…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曹轶姗

时间:2020-12-28 09:42:52

1、2、3……

咔哒、咔哒、咔哒……

随着小学员按下鼠标,“静安梦想星”项目组成功“指挥”卫星给地球和太空拍下了合影!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创梦之家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欢呼起来,项目组的指导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2月13日下午,二十几个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孩子,在活动中心老师指导下,第一次独立操作获得完整的卫星图像数据。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告诉第一教育,这次合影拍摄的完成,也意味着“静安梦想星”项目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接下来他们将向终极目标发起冲击——在2022年发射升空一颗由静安青少年自主研发、设计的科学实验卫星。

一周后的一个下午,第一教育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科创梦之家采访了冯景华,他的喜悦仍溢于言表,“此次能够获得这张带有22个数据包、完整的地球太空照片很不容易,这些学员之前觉得卫星遥不可及,但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卫星遥测和数据接收的本领。他们的表现都很棒,非常沉稳,他们距离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一波三折的拍摄

13日下午的拍摄活动进行得一波三折。“按计划,那天将有两颗卫星以少见的高仰角同时飞经上海,非常利于遥测和数据传输。项目组几位老师早早就行动起来,反复检测‘梦想站’的地面设备,学员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进行测控演练。”冯景华说。

14点45分,第一颗卫星首先凌空。所有学员和老师都目不转晴地看着自动转向器,紧张地观察着各项数据图表,卫星天线阵直指天空、随星转动。但遗憾的是,大屏幕上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遥测信标特征频谱,卫星突然开了“小差”。

卫星向北翩然而去,并没有与小学员们“打招呼”,室内的气氛一下降到冰点。是设备问题,还是操控失误?学员和老师再一次检查了系统,重新确认操作流程,都准确无误,大家心里又升腾起胜利的希望。

1小时后,第二颗卫星如约而至,但高频无线信号被周围的高楼阻挡,信标依然没有出现。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计划中的时间只剩下不到5分钟了!

终于,大屏幕上的谱线出现了变化,这颗卫星在众人期盼中从苍穹中闪现。随着地面测控指令发出,卫星各项技术数据飞快下传。胡仲奕同学带领的测控组在老师指导下,在紧张的瞬间,轻按鼠标,果断地发出了拍摄指令。

1、2、3……时间几乎刚好!这次终于成功接收到了卫星拍摄的22个图像数据包,完整合成了22张地球与太空的合影。

冯景华喜悦之余,拍摄下学员和老师完成任务的精彩瞬间,还制作成小视频发在网上。

冯景华说,能有这次拍摄合影的成功,并不容易,“静安梦想星”已经走过了一年半的历程。

2019年5月,在静安区青少年科技节上,上海市科学艺术教育中心、上海航天八院、静安区教育局共同宣布“静安梦想星”的三年计划正式启动。

为了让一颗完全由学生自主研发、设计的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升空,活动中心制定了三步走的计划——建立梦想站、培养梦想人、发射梦想星。

建立梦想站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科创梦之家就是梦想站所在地,也是未来“静安梦想星”的摇篮。这栋位于胶州路的老洋房曾是知名电影演员胡蝶的居所,学员们在活动中心老师和上海航天八院专家共同指导和努力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老洋房上完成了卫星遥测天线阵和通信基站建设,静安梦想站初露峥嵘。

“建立梦想站就是成立一个地面卫星遥测站。”冯景华解释说,卫星遥测站就相当于一个望远镜和遥控器,当人造卫星飞在太空中时,需要通过望远镜观测,了解其运行的状态,随后就可以使用遥控器让卫星进行工作,如拍照、通信或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走进一楼的梦想站,一台台模拟机展示在眼前,“我们对卫星的组件进行了拆解,按功能区分,为不同模块定制了操作台和滑轮箱,分成卫星磁敏与磁力矩演示仪、卫星多层绝缘装置演示仪、卫星姿态检测系统演示仪等实验箱,既可以在这里用于上课,也可以打包后拉出去进行科普宣传活动。”冯景华说。

2019年和2020年,这些实验箱和项目组成员连续参加了两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也是在工博会上唯一亮相的基础教育展台。

主操控台是整个梦想站的中枢,13日的卫星数据接收活动就是在这里开展。“我们的‘梦想星’也会有一套无线通信与遥测设备,并将拥有一台照相机和微型空间实验室,可以给地球照相,也可观测实验效果。想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就需要给卫星‘发号施令’,这就是遥控。”冯景华说。

培养梦想人

小朋友到底能不能研发、设计卫星?冯景华告诉第一教育,“静安梦想星”项目组的学员虽然最大的才高二,却有近8年的无线电学习经验,整个班底也是以青少年活动中心无线电社团的成员为主,有数据操控和接收基础,地面遥测基站建设完成后,接下来两年的时间,是“静安梦想星”成功的关键。

为了让这些年龄、学习能力、专业深度各异的学员掌握相关知识,老师在设计课程时,对课程难度也有调整。

“我们把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宇航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对卫星关键技术开展可动手实践的科普活动。在项目的启动仪式上,我们制作了‘静安梦想星’的模型,又对各个模块进行拆解,制作了卫星功能模块实验箱。”冯景华说。

第二阶段课程针对卫星的遥测与遥控技术,让学员面对不同情境,控制在轨卫星,完成在专业博物馆都难以体会到的真实卫星测控任务,提高他们宇航科技知识与实操能力。

冯景华说,为了检验学员们最近半年来的学习成果,青少中心特意与上海航天八院合作,用他们卫星开放出的部分功能,在12月13日给学员们利用自己基地的设备进行遥测、拍照、数据传输练习。

第三个阶段则是梦想星制造及发射,项目组老师将和上海航天八院的科学家、工程师共同努力,学员亲自参与卫星设计、制作、发射,真正把梦想变成现实。

对于学员来说,学习是阶梯性的过程,团队中有可以做专业课题的学员,也有刚刚入门的新手。老师在实践分组时,会根据同学的水平划分A、B、C三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卫星的遥测与控制、功能模块原理探究等。

航天的程序原理非常复杂、涉及的术语非常多,团队的6位老师与上海航天八院的专家多次进行沟通,想方设法将这些“高深”的知识转化成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卫星设计的专业资料不能直接拿给中小学的学生们阅读学习,需要经过我们的消化与再设计,才能符合他们的学力。对于老师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学习过程。"

今年6月,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还将“静安梦想星”的科普课程录制成4期微视频,希望能够惠及更多热爱航天的孩子。

发射梦想星

地面基站完成,下一步就可以开始设计卫星了。据了解,“静安梦想星”的主要功能包括卫星遥测通信系统、太空照相机、太空航标灯等。

“静安梦想星”的模型就展示在科创梦之家的活动室里,冯景华说,模型的多层隔热材料,就是用人造卫星的“真材实料”制成,学员可以亲手触摸感知。

太空航标灯则可以根据指令闪烁,传递摩尔斯码,学员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进行观测;卫星遥测通信系统则可以实现异地通信,“有兴趣的学员可以自己购买、组装通信终端,届时通过我们的卫星传输系统,也能够在不同的地方互相打电话。”冯景华说。

冯景华说,在有限的资源、经费下,完成“静安梦想星”的研发、发射有一定难度和不确定性,最近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顺利取样返回、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给了学员们信心和动力,“我们的卫星会和其它卫星一同发射,接下来我们将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设计、组装,再用半年的时间等待发射窗口。”

“静安梦想星”一旦成功发射入轨,它将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青少年科学实验平台,一般的日常遥测与控制、开展科学实验都需要学员自己完成。

冯景华说,“静安梦想星”不仅承担了静安学子的航天之梦,也寄托了付诸心血老师们的理想和期望,希望通过这个创新的项目课程,能让当代的青少年更加了解航天的相关知识、热爱祖国的航天事业,培养更多的“梦想人”。

图片由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