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人造卫星、无人机边防……中学生研究大国防!

来源: 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范昕茹

时间:2020-12-14 13:06:57

图像识别与追踪技术在国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人造地球卫星的前世今生”“无人机在边防海防的综合应用”……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国防课题,并不是顶尖科技大会上的报告,而是来自上海青少年的国防研究,而且,每一篇都出自上海高中生之手,并形成了《2020上海市高中生国防科技创新课题报告汇编》。

为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日前,在市教委、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和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等部门指导下,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2020上海市青少年国防素养创新专项总结颁奖会”在向明中学举行。活动中,向明中学、建平中学、南洋模范中学的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国防课题,将科技与国防结合,探索上海市青少年国防教育新路径。

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副主任张旭伟大校,以及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主办方领导,以及参加项目试点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三所高校和试点高中领导代表等出席会议。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项人工智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防中都有大量的应用。在茫茫人海中,人脸识别技术是如何做到精准锁定目标的?当画面上同时出现广告人像和真实的人脸,计算机又是如何去伪存真,寻找到真相的?带着这些问题,上海市建平中学的杨钦宇、王凯言和沈嘉莹带着自己的课题“图像识别与追踪技术在国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前往张江人工智能岛参观,连线同济大学教授张伟,阅读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与追踪相关的论文,还自学了Python。

最终,他们发现,人脸识别系统在图像的识别、分析和追踪过程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算法。通过算法,计算机可以提取图像特征,确定边界,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完成识别、分析和追踪。而这也拓宽了他们小组对未来国防技术的想象。在他们看来,未来的战争应该做到人类和算法控制下的AI加起来一大1+1>2这样一个功效,使算法和人类都各尽所能。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只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每一个平平安安的白昼,每一个安稳的夜晚都来自解放军战士的日夜坚守。”沈嘉莹说,“在座的我们以及现在所有正在学习中成长中的青年人,都将去不懈努力去学算法,学其他的科学知识,用我们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铸就我们更好的未来。”

同学们的展示给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副主任张旭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我国的国防教育已经进入了“大国防教育”模式。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学校、更多高校、更多资源能加入其中,相互支持,建立合作,扩大国防教育的规模,形成国防教育品牌,引领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探索相关课程建设,完善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新模式,为祖国培养更多热爱国家、了解国防的青少年人才和学以致用的新青年。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教育作为筑牢全民全体公民精神昌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基础性工程,任重而道远。”在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看来,国防教育不仅要和树人相结合,在军训等体能训练之外,进行思想的训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同时,国防教育也要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以科技创新的方式投入到国防知识的实践中,帮助上海青少年多方素养的提高。

当天活动现场还为上海市青少年国防素养创新专项课题优胜奖和表现最突出的三支课题组进行了颁奖。

据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国防素养创新专项始于2020年5月,意在探索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技术下的国防教育新模式。项目首次尝试将国防科技植入国防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搭建形成高校、企业、中学三方各尽其职的创新教育平台,为青少年传授国防知识、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的空间,为培养国家、社会、高校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有益探索和尝试。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