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脱贫攻坚中的师大力量,上海师大举行第六期 “成长有约”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颜惠芳 潘梦琳

时间:2020-12-10 10:17:08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正是无数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们用自己的汗水,铸就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上海师范大学于日前邀请多位校友回校参加第六期“成长有约”活动,分享自己在参与教育扶贫中的点滴故事,传递脱贫攻坚中的师大力量。

本期“成长有约”以脱贫攻坚中的师大力量为背景,通过“微光:脱贫路上的师大学子”“筑梦:西藏孩子的上海阿爸”“传承:薪火相传的青春之歌”三个篇章,生动展现了近年来学校开展精准扶贫以及在对口支援中扶贫干部、支教师生接力前行、忘我奉献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

微光:脱贫路上的师大学子

一道微光,也会绽放耀眼的光芒。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有一群师大学子在自身脱贫完成学业后,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身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诠释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涌现出一大批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毕业生。其中“三支一扶”计划447人,大学生村官180人。学校连续11年荣获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跨越43745公里,2019届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的广西姑娘梁远丽受邀从西藏日喀则谢通门县来到了分享会现场。她讲述了自己在日喀则谢通门县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

她分享道:“和我同在谢通门县的伙伴好几位都来自上海师大,在教育、党建、维稳等全方位开展扶贫工作。从最开始的语言不通,到现在能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宣传惠民政策,我们为了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拔掉穷根,采取集中宣讲、分批座谈、送宣教入户等方式,用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大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让他们明白‘惠从何来、惠在何处’,将贴心服务送到家。”

分享会现场,正在新疆伽师县扶贫一线的2018届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校友姑再丽阿依·吾布力通过“云”连线,也道出了师大人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从刚去时从事幼师工作,到主动请缨担任巴仁镇英吾斯塘博依村“访汇聚”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她称自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搬哪里。

一年半来,姑再丽阿依·吾布力帮助21个贫困户从完全不会到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为46个贫困户解决住房问题,为90个贫困户126个劳动力实现到工业园、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从北方农村来沪的谢宁,是2019届戏剧戏曲学硕士专业校友。大学期间,他在校接受资助的同时,努力学习、投身公益。2013年他在家乡成立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这一年开始,他已经有能力自食其力,就主动放弃了学校的资助,因为那份国家的关怀应献给那些比他更需要帮助的人们。他努力从小处着手,倾情奉献社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兼职岗位,为民工幼儿园、盲童学校、残障儿童爱心之家等提供志愿服务。

谢宁勤勉学习、投身公益、“反哺”师大学子的故事,凸显了上海师范大学资助工作近年的成效,也成为了国家脱贫攻坚整体战略在高校的生动实践。

筑梦:西藏孩子的上海阿爸

脱贫路上,心中有光,便不怕路长。2016年,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队伍抵达日喀则市开展为期三年的教育援藏工作。这40位上海教师中三分之二都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2014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专业校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统战处处长傅欣,1994届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校友、上海市田林三中副校长朱炯,2006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校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高级教师钟颖杰作为代表受邀来到分享会现场。

傅欣现场分享了在上海师大工作时赴西藏援建的故事。援藏期间,他担任日喀则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和工作队克服高原上各种艰苦条件,开展科学化教育援藏,创新式教育扶贫,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基础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他们秉着“把教育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带上教材,扛着设备,走遍了日喀则市边境一带的每一所学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践行教育公平,共享上海的教学成果资源,拉近两地的教育发展的差距,让同一片蓝天下的两地孩子都能站在相同起点的教育水准上。面对延绵不绝的边境山脉,一颗承载“圆我教育情,执教御国门”梦想的种子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工作队注重将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的取得的成果,辐射日喀则地区教育教学新发展。在当地创建校本师训基地,加强当地师资队伍建设;建成雪域高原学校层面的首个远程教育平台,发挥优秀师资的辐射作用;建立“沪藏海峰教育合作联盟”,开展沪藏教育访学交流活动;开启智慧校园“1+3+X”管理规划,以信息化4.0带动西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傅欣说,上海组团式教育模式,以造血式的精准扶贫,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分享会现场还请来了一位特殊嘉宾。次仁云旦曾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就读时得到了傅欣团队的结对帮扶。去年,他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就读于2019级旅游管理专业。见到三位“上海阿爸”,次仁云旦满含热泪,激动地说道:“感谢上海的老师们对我们的无私帮助和关心,他们于我们而言是知心老师,更是如父如母的亲人。知道高考消息的第一时间,我就给傅欣老师发了报喜消息,为了成功发送这条消息,我整整跑了1公里赶到乡里有信号的地方。毕业后,我想把所学所获都带回家,努力建设更好更美的西藏,也欢迎大家以后来我家做客!”

这批援藏干部以自身的行动诠释了上海师范大学“扎根基础教育”的先行教育理念,智慧校园、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让高海拔地区、偏远牧区以及福利院的孩子们同样享有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援藏通过精准扶贫,达到教育均衡化,让当地孩子“一个也不落下”。

传承:薪火相传的青春之歌

助力脱贫攻坚,彰显青年担当。2007年起,上海师范大学开始参与西部计划基础教育专项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志愿+接力”的方式,开展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为推动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至今为止,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伍已经有13届,142位志愿者,分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广西百色、甘肃玉门进行支教,支教团志愿者们关注基础教学、助力脱贫攻坚,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0万小时,服务对象超过7000人次。

2013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专业校友、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历史教师徐渊,2018届音乐科技硕士专业校友、上海立信金融学院团委艺术教育中心教师蒋晓东,2020届学科教学(语文)硕士专业校友、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语文教师宋一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85后”“90后”“95后”的代表来到分享会现场。

“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我们一起背井离乡,我们甘心让汗水顺着脸庞慢慢流淌……我们来到同一个地方,洗去昨日稚嫩的脸庞,换来一朵朵花开的芬芳……”结合专业背景,蒋晓东曾在支教结束临别之时创作支教歌曲《你们的模样》,他说道:“这首歌是用一年写成的,因为支教的每一天都在用心感受。”作为支教学校的音乐教师,他认为教育的精准扶贫应该重视艺术教育,用艺术教育打开贫困百姓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心扉,帮助他们拓宽艺术视野,丰富文娱生活,学习艺术表演,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在上海师范大学七年的求学生涯,对于宋一帆这个师范生而言,让她从一个“准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教师”。怀揣着从小就有的教师梦,她在大四时便选择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有人问:“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女生,你为什么会选择去支教?”她回答道:“支教团有一句口号叫‘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一方面,这句口号打动了我;另一方面,在上海师大的求学过程中,听到很多有过支教经验的人谈起自己的支教生活,他们讲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是闪着光的,这些光芒触动了我。其中有一位,就是我本科时候的辅导员——徐渊老师。犹记得,他在一次形势与政策课上分享了自己的支教故事,还用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的话勉励我们,‘要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到基层去到边远地区去’!”

距离徐渊去支教的时光已有十年。在分享中他谈道:“是师大代代相传的志愿者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地接续前行,从我们当时的第十一届,到现在的第二十一届,整整十年的时间,团队的人数从6名到现在的15名,支教地也从一个广西到现在的广西和甘肃两地。”

从“85后”到“95后”,经过一年年的志愿接力,一支支师生团队接力前行,弯弯山路上,师大人的足迹深一脚、浅一脚……十年来,广西泥泞的“毛路”变成了“幸福路”,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学校添了新校舍。上海师范大学师生还化身带货主播为广西田阳代言,将广西山水、芒果、公益与热爱等元素打包汇集到直播里,帮助农产品滞销地区解决难题。2019年4月,广西田阳和甘肃玉门纷纷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摘帽不摘帮扶,上海师大人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热情与坚守努力让大山深处的“家”变得更美更暖。

分享会的最后,一曲《小康,你如约而至》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歌曲深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奔向小康的伟大实践,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多年来教育扶贫工作的总结和展现。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始终开拓进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育人为目的,秉持“厚德、博学、求是、笃行”校训,传承弘扬“师道永恒”的师大精神,用师范生培养坚守教育初心,用教师教育接续教育使命,用教育铺筑小康路。

第六期“成长有约”在掌声和感动中落下帷幕。未来,上海师范大学还将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人士等嘉宾做客“成长有约”演播现场,运用互联网及青年所接受的形式,分享可知可感的身边故事,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入青年学生,成为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记者 颜惠芳 通讯员 潘梦琳

摄影 卓文滨


责任编辑:颜惠芳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