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3年,这门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做做玩玩中学习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谢然

时间:2020-12-01 13:25:40

上海市松江区新闵学校的孩子被植物园的苔藓吸引了目光。为什么这里有那里没有?它们害怕阳光吗?为什么它们矮矮的毛毛的?孩子们渴望答案的眼神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寻苔记”“苔藓大揭秘”“苔藓微景观”和“诗意苔藓”等系列主题式活动应运而生,带领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在做做玩玩中感受探索的乐趣。 

以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入,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像这样的学习,在上海市不少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上,已经成为了日常。

11月25日、26日,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基教处联合举办的“追随童心”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研讨展示活动现场,来自上海各区的校长老师们汇聚一堂。 

自2017年起,上海市启动了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以下简称“综合活动课程”)的试点,遴选组建了16所市级试点校,同时将黄浦区作为整体试点区。去年,又有20所学校和1个新的试点区闵行区加入了综合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儿童站在学习的正中央,打造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元学习经历的活动课程。

关注儿童需求和兴趣,让儿童站在学习的正中央

二年级的小朋友指着教室玻璃上的窗花,好奇地问:“老师,这个有白色冰晶的是什么花?”揭开了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霜降孝亲行”的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序幕。学校设计了“巧手制柿饼”“霜降看霜花”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体验动手的快乐,以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体验感受节气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合活动课程设计的背后,体现的是“儿童立场”的课程理念。这些活动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点生发而来。

“让儿童站在学习的正中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谭轶斌说,儿童对于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追随兴趣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在与同伴、老师、环境等互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构建起新理解,是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追求。

儿童从幼儿园跨入小学,随着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等的变化,其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帮助孩子实现幼小衔接的“软着陆”,也是综合活动课程的关注点。

谈到综合活动课程的试点,还有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就是减负。事实上,早在2013年开始,上海市就推行了“零起点”和“等第制”,希望以此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正是对“零起点”和“等第制”的进一步深化实施。

2017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对高品质设计与实施综合活动课程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强化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育,顺应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改革方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在市教委领导下,牵头研制了《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并在与专家、校长、教师、学生的互动对话和实践探索中持续优化。

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陈群波博士介绍,该活动课程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确立“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三个维度的目标,从学生生活世界和有价值的问题出发确立课程主题,以有趣的实践活动引导和支持学生做中学、玩中学。


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目标框架


在这些主题统整下的活动和任务中,学生将在实践、体验、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任务管理、创新实践、社会交往、多元表达等机会,获得更多兴趣培育和习惯养成的机会。综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让学生具备知识性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两条腿”走路的本领。

立足学校特色,打造“目标引领+主题统整+凸显经历”的课程

“全世界的学校在课程方面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超载或者过载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安桂清表示,学校在这门综合活动课程创建过程中,既能够基于市级层面推出的课程指导纲要,又能够从学校学情、校情出发,这样的重整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以及对学校的减负行动。”

对很多小学来说,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不是新事物,已经有了“快乐活动日”等很多探索的经验。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又是全新的,因为以往没有从课程的角度去建构,现在有了相关课程指导纲要的规范与引领。

因而,综合活动课程试点的关键在于校本化实施,如果脱离学校课程基础、经验和特色,统一开展同一主题、同一活动,必将受到学校拒绝和排斥。这就要求学校要立足自身特色,重点寻求学校办学理念与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理念的一致性,从而打造遵循儿童立场的活动课程。

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构建首先要考虑课程目标。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基于课程指导纲要和学校办学理念,整合已有的学生活动校历,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融合统整,利用区域优质资源,设计了“蒙蒙正正总动员”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

“蒙蒙正正总动员”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

主题的确定是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建构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这门课程强调以主题统整活动和任务,从儿童生活出发确立课程主题,以主题统整串起各个活动。主题和活动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趣味、体现综合、形成系列。以下为闵行区实验小学“灵动小萌娃”的主题与活动设计。

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注重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活动设计的起点,充分遵循了儿童立场,并根据学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跟进活动设计延展活动。

“站在儿童的视角设计的活动是好活动,站在儿童生活的视角、面向生活世界的活动是好活动,对儿童来说是有趣的活动是好活动,对儿童来说有意义的活动是好活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朱伟强强调了活动和任务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在他看来,主题是否贴近儿童生活、满足儿童需求,至关重要。

主题的确定和活动、任务的设计,应该坚持面向儿童真实世界,从儿童的家庭、社区、校园和自然环境等真实生活中寻找主题;坚持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围绕生动形象、富有童真童趣的主题,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根据指导纲要,对本校的“开心果课程”进行了整合,制定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从“探自我”“探社会”“探自然”三个维度出发,分别指向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以主题统整各类活动。以“开心探长”为主人公,通过“探寻不一样的自己”“探访真善美的社会”“探秘大自然的神奇”展开主题式综合活动,富有童趣,也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在做做玩玩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综合活动课程中,学生们或是走出课堂,或是跟随老师创设的真实、有趣的情景,在做一做、玩一玩中,建立了活动内容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善于思考、勇于尝试、敢于表达、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多地不是靠老师的“教”,而是从体验世界开始,逐步地认识世界、发展世界,形成关于自己、关于自然和关于世界的认识。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整合学校课程,形成具有高科特质的“万花筒•幸福创趣园”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积极拓展活动空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探索、构建。

如在“寻宝大作战”活动中,设计“地图上的学校”环节,请孩子们每天上学和放学路上仔细观察沿途的店铺、路名和标志性建筑,将自己每天的生活场景带进课堂。再如,在“无接触的爱”活动中,让学生为疫情期间的“迎新糖果分享活动”解决2米内无接触传输,表达温暖和爱的挑战任务,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蓬莱小镇”课程,将学校变成了一个模拟的社区。每个星期五下午,学校就变成一座欢乐的小镇,五个年级变成六大社区,所有的学生变身成为小镇镇民:“小园艺师”在观察鲜花触摸泥土的过程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体会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小警察”在体能训练和寻找钱包的过程中学习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学习推理分析合作,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邮递员”一字一句读懂收件人和地址,然后开始探究送信路线,学习与人交往;检查灭火器的“消防员”学习消防知识,也在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有趣的学习就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无痕地发生,也就是“玩中学”“做中学”。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而是在让学生在丰富的经历中拓展经验,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发现和成长。

黄浦区师专附小二年级“你好,树先生”活动,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观察,不同方式记录,不同艺术形式呈现,侧重于思维基础上的探索与表达,学生设计的“珠宝树” 充满了创意。 

奉贤区洪庙小学“法布尔”课程中的“桔子丰收了”案例,从如何公平地分配桔子这一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榨果汁,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随后,经历解密密信、获取线索打开宝箱并领取新的任务、设计果汁包装盒并“推销”果汁等活动过程,以趣味任务为引领,引导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学习。

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动手做一做的,教师不是刻意引导,而是后退一步。正像谭轶斌老师所说,在综合活动课程中,教师成为孩子高明的学习伙伴,不是刻意地去牵引,而是给学生更多实践、探索、体验的空间和时间,支持他们对事物的现有理解,适时地为学生搭建支架,找准时机参与到活动中。 

“模糊的评价”,注重过程和学生差异

评价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中,如若只注重儿童的自主学习而不注重评价,那么学习效果和课程实施质量就不一定能得到保障。

 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评价是“模糊的”,不是“精准的”,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点滴变化和进步,让评价成为促进活动的工具。

档案袋评价是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学生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记录,记下点滴感受和体悟,经过若干主题的活动后,一张张活页纸任务单,就汇聚成了一份份见证学生活动经历、收获和进步的档案袋。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二年级根据主题“社区小主人”,让孩子们走进学校附近的小区,观察小区设施,绘制小区地图,采访了解小区内的感人故事,感受美丽社区建设成果。

教师鼓励孩子用绘画、表演、动手制作、文字表达、交流互动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倡议书、一个个节目,每一个活动足迹都留在了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活动手册”上。教师在主题式综合活动中给予孩子指导、帮助与适时的评价,及时搜集孩子参与活动和思考的轨迹,记录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保留孩子的活动成果。

过程性评价同时体现在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上。学校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富有创意的成果来呈现各自独特的学习经历与体验。

比如擅长表达的学生用交流的方式承担采访任务、汇报调查的结果;擅长绘画的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有拍摄技能的学生用照相机记录下眼中的社区;数学计算能力较强的孩子,运用刚学到的统计知识来展开社区生活满意度的小调查……在开放多元的评价呈现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收获和成长是关注的焦点。

从几所到一群,集群式发展助力“玩中学”

研讨展示活动现场,两个整体试点区黄浦区和闵行区的分享也格外引人注目。

黄浦区所有小学以5个教育协作块整体推进。通过种子校的带动,以点面结合的形式整体推进,制定学校整体方案,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综合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区域内学校还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探索,比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将信息化展示融入进来,在学校公众号开设了“丽园小课堂”栏目,展示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成果。同时线上的“云端”链接也保证了停课不停学期间的活动照常进行。

闵行区通过市区校协同推进机制和建立研学做合一的教研模式机制,从区域层面进行整体推进。项目组秉承着开放的原则组建了研究共同体,最终形成2所市试点校、25所区试点校和N所学校的研究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胡惠闵教授是指导纲要编制的学术指导。她说从最初到如今听到众多学校、试点区的研究成果,她感到非常兴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三个学生必备的品质和能力,即创新、实践和社会责任感,都在这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和落实,在她看来,这门凸显综合性、实践的活动课程,超越学科的界限,更多地指向的正是学生发展必备的共同素养。

上海试点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从长远来看,要关注的是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什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任王洋说,要关注到一个人健康的个性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面向真实的生活事件选取主题;二是凸显综合有趣的学习经历;三是评价方式的设计也应该注重育人的根本。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周勤健表示,目前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整体架构已经形成。未来,要朝着全面覆盖继续推进,不断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推进机制,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让更多理念得以落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