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学也建新文科?偏文院校怎么加考理科?人文社科不是买两台电脑就能搞定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时间:2020-11-25 11:24:03


CFP

24日,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评审结果公示,在符合立项条件的这24项重大项目中,上海高校有5项,占比逾20%。其中,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各有2项入选,还有一项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苏智良教授负责的史学项目。

教育部本月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在各大高校掀起了新文科大讨论。那么,新文科与“四新”其他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到底有何不同?记者采访沪上高校专家,并对比海外名校人文社科建设,发现新文科不仅仅在于眼下流行的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更不是多买两台新的电脑就能搞定的——新文科不能被狭隘化。

文理不分科,平等的伙伴关系

最近,理工大学的文科人也底气十足。比如在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范体军拉出一张图表,全校目前有16个学院,人文社科类的有7个,占44%的体量。细化到具体专业,全校本科专业共73个,人文社科有28个,占比是38%。再看在校人数,全校27000余人中,从事人文社科的达7700人左右,占比约28%。

不同于一般人对理工院校的想象,从首个国内社工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国际社会工作学院”,到上海高校一类智库“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再到以诺奖得主命名的“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华理的人文社科面广量大,也是学校重要组成部分。范体军透露,“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十三五’期间人文社科项目总量增加了32%,国家级项目增加14%;科研总经费更是增长了70%,2019年较2015年已翻一倍。”

十年前,当现任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刘淑妍教授从北大来沪,北大老师就告诉她说,“你现在去的是理工大学干文科,一定要把理工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创造新的文科。”不难发现,理工起家院校的新文科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文科”,新文科建设也与其他学科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规律,其实同样适用于“偏文院校”的理科“加考”。

世界名校也是如此。两个月前,西蒙·马奥尼刚刚到龄卸任伦敦大学学院(UCL)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本周他在线加入新成立的上海师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讨:如何让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结合。“我们会横跨UCL多个学院和研究中心进行科研合作,我要强调的是,两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不是一方服从于另一方,而是推动两个领域一同向前发展的研究。”

可见,新文科的“新姿态”与新高考的“文理不分科”有几分相似:在“政史地、理化生”几门课中按需选择,跨学科地“排列组合”。既不抱持“文科老大”的心态,也绝非做理工科“跟班”,很多情况下是一门不能截然两分的新学科。

别依赖技术,重要的是方法论

关于新文科,出乎不少人预料的是,文科教师也能在《自然(Nature)》杂志这样的最顶尖学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上海师大人文学院教授潘悟云,也是复旦大学东亚语言数据库负责人,他们团队对汉藏语分化时间和地点进行计算语言学研究,凸显中华文明起源,其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将此项成果发表于《自然》正刊。共采用了汉藏语系的100多种核心语素,就如同语言学中的基因学溯源。“我们的技术手段是计算机和数据库,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基于语言演化理论、贝叶斯系统发生学等。”

这一案例揭示着,新文科建设不能沦为“技术依赖论”,人文学者需要新的工具,但更需要的是新的方法,重点在于在理论创新方面原创新方法、新范式甚至新体系。有意思的是,这一“罕见”的《自然》文理综合篇,也引发了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教授注意。对于研究汉藏语系分化的本校作者,本是学数学出身,结果转向语言学研究,还加持着生物相关学问。罗长远认为,“很难把他归为传统学科中的某一个,他的晋升就一时成了问题。”

在最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有5个最高档的A+学科,其中人文社科占了4个,分别是历史学、国际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哲学。不过罗长远笑言,“我们贡献了80%的A+学科,但在学校集体“分蛋糕”中,往往还是会感觉文科没有被‘阳光普照’。”

于是,搞好新文科也需要评价和激励机制上的新方法,加以保障和引导。复旦开始建立融合创新研究院,解决传统“切块”解决不了的这批新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空间的问题。比如,就在“双一流”建设中专门拿出“一块蛋糕”,培育了21个青年融合创新团队,立项第一批21个项目,打开新学科建设的新通路。

投入小、见效快?不建议先开专业

在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久负盛名的复旦大学中国史地所,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发“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2001年初版启动以来,为国内外中国史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基于秦一统至清末期政区沿革的历史空间基础数据,开创了中国建立历史GIS数据库的先河。所长张晓虹教授透露,在多个版本迭代的基础上,他们近年来又继续开发专题数据库,搭建《中国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平台》,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实现对中国史地信息的有效管理。

不止于此,作为合作方,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席教授、数字人文项目负责人包弼德透露,根据免费开放原则,多方正在共建中国传记数据库,当前已经收集了47万历史人物数据。可以想见,这类中长期的大型人文社科项目,坚持投入“人财物”不可小觑。

在很多人眼中,“理工农医”是重资产、硬投入,文科就不“吃”装备,可谓“投入小、见效快”。“如果还认为文科去买两台电脑、买两本书就行,那新文科肯定做不起来,”11月20日刚刚迎来学校首届新文科大会,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教授直言,新文科的时代,一定是加大投入,而且这个投入量可能不亚于一般的理工科。

与其他“新”学科一样,学科建设的本位是归于培养人才,尤其是文科大师再带出文科大师,需前瞻设计、长远打算。在与文科负责人们的对话中,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靳玉英教授表示,落实到人才培养,不是可以随便“玩”的。例如当下大热的“数字贸易”,不建议先开新专业,还是应当放在“平台”上尝试更合理。学校构建交叉平台,在研究生层面的硕士生、博士生做起交叉研究来,接下来鼓励老师探索交叉性人才培养。“一定是以研究为先行,从学术标准上再引入专业教育。”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