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飞架浦江,路网疏密有致 同济人用热情和智慧帮助浦东开发驶上快车道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蕴玮

时间:2020-11-13 11:41:21

近日,展现一代桥梁大师、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教授为祖国科教事业不懈奋斗历程的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再度献演,其中老校长情系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南浦大桥建设的故事也是所有同济人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浦东开发开放30年贡献“同济智慧”的一个缩影。

image.png

  

长虹飞架  连通浦江两岸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修建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原本,上海市政府已经接受日本提出的免费设计并提供低息贷款的建设建议。但同济老校长李国豪带领项海帆等桥梁系骨干多方奔走,力陈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自主完成黄浦江大桥的设计和建设。

最终,同济团队提出的“结合梁桥面斜拉桥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实现了南浦大桥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夙愿,且造价只有日本方案的一半。南浦大桥的建成极大增强了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大跨度桥梁的信心,也提升了中国桥梁的国际地位。

image.png

 

1990年,浦东开发吹响号角。黄浦江上另一座大桥,杨浦大桥的建设随即提上议事日程。杨浦大桥由南浦大桥原班人马负责设计和施工,同济大学提出的方案一次性通过了专家委员会评审。主跨602米的杨浦大桥于1993年顺利建成通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斜拉桥,犹如一道彩虹横跨黄浦江两岸,中国桥梁由此步入了自主设计和建设的崭新时代。

2003年6月28日通车的卢浦大桥的建设也离不开同济师生的努力,建设中,同济大学师生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在大桥抗风抗震研究、施工设计监理、静动载试验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作出贡献。可以说,黄浦江上所有大跨度桥梁的建设过程中,都有同济人的智慧。

作为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外海跨海大桥,绵延32.5公里的东海大桥也有同济老校长李国豪的心血。当时,李国豪与其他科学家一起,提出并论证了建设洋山深水港的规划方案,并被国家所采纳。他还受邀担任东海大桥建设专家组组长,无论是大桥的总体设计还是工程建设,每一个重要关口,他都要严格把守。

上有跨江大桥,下有越江隧道。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以孙钧院士为首的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大型越江隧道工程建设,解决了上海市地铁隧道、越江隧道等建设中涉及的诸多难题,为包括浦东在内的上海众多越江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一批教授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试验与应用,为越江隧道工程顺利建成、实现浦江两岸连通提供了技术支撑。

image.png

 

作为连接浦东与崇明的过江通道,2009年10月通车运营的上海长江隧道,是崇明越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教授带领同济大学隧道团队,针对复杂软土地层条件下超大直径特长距离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安全与防灾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引领性、支撑性和综合性的科研成果,保证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安全、优质贯通,并构建成我国超大特长复杂软土盾构隧道建设的技术体系。

  

安全高速  支撑世界首条高速磁浮线运营

 

往返于上海地铁龙阳路站、浦东国际机场的浦东高速磁浮示范运营线,也是同济人专业智慧的结晶。

2000年,为支持这一世界首条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浮线,科技部筹建了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磁浮中心”),并设立“十五”863重大专项,支持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的建设和运营,由磁浮中心组织国内相关单位开展磁浮交通技术的国产化和创新研究。2012年,为推进我国磁浮交通事业发展,磁浮中心整建制划归同济大学。

磁浮中心首任主任吴祥明教授担纲磁浮工程总指挥。2000年10月,刚刚完成浦东国际机场建设总指挥工作的他,接过磁浮工程总指挥的重担。他深知,这一世界上首条商业化运营的高速磁浮示范线有着重大的科研意义,对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他也为这条高速磁浮线的建成付出极大心力。

image.png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磁浮中心研制了时速500公里的国产化样车,并用于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形成了直线电机、道岔等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能力。“十二五”期间,以保障高速磁浮示范线运行为目标,中心系统研发了替代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维护检测设备,列车国产化率达到95%,形成自主研发磁浮系统的集成试验与验证能力。

磁浮中心持续负责高速磁浮线的通信及基础设施系统维护管理,线路、车辆和牵引供电系统运行保障,控制卡、传感器维修服务,同时还为高速磁浮线提供包括系统评估、企业标准化在内的一系列咨询及技术服务。

image.png

 

迄今,高速磁浮示范运营线在无返厂大修情况下,已持续安全稳定运行近18年。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已经安全运营6210天,累计安全运营1985万公里,正点率99.86%,载客数达5994万人次。

2017年,磁浮中心团队还为上海地铁13号线近距离穿越磁浮线路保驾护航,成功避免了因地铁盾构穿越给磁浮轨道结构带来的安全隐患。

此外,磁浮中心还自主研发了位于上海临港新城、总长1.72公里的中低速磁浮工程化试验线,是国内第一条具备完整的线路与车辆性能综合试验能力的工程试验线,为中车和中铁等多家单位测试了中低速磁浮关键设备。近日,由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研发的我国新一代中低速磁浮列车在同济大学上海临港线完成了量产前的系列测试,标志着该车型已经具备量产条件。

  

勾画蓝图  为浦东交通把脉问诊

 

行走浦东新区,可以看到路网疏密有致,车流畅行、人行有序,这背后也有同济交通人的贡献。

在一款名为“畅行浦东”的APP里,汽车行驶途中,其动态位置能够实时高精度定位。一旦出现影响该车行车安全的交叉路口来车、周边违法停车、事故多发路段、施工路段等前方道路交通环境信息时,手机均能实时接收语音“预警”提示,驾驶员由此即可相应调整自身的驾驶行为,从而主动规避事故风险。

这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方守恩牵头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导航与位置服务”二期重大项目课题“面向主动交通安全的城市车辆在线位置服务技术”的一项示范应用性成果,已在上海交通大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济测绘、交通、汽车、信息和通信等多个学科实现了交叉融合。

交通是城市跳动的脉搏,交通规划对推动城市发展意义重大。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从浦东开发伊始就投入到浦东新区的筹划与建设中,30年来持续为浦东交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她带领同济交通团队于1994年完成了浦东新区第一轮公交规划,2006年完成第二轮浦东新区公交规划,奠定了浦东公交基本格局,并为浦东公交优化持续提供技术支持。

2002年至2005年,陈小鸿和团队完成了临港新城交通发展战略、路网与公交规划,从源头上为临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空间结构和交通网络基础。2018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陈小鸿担任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咨询专家,继续服务临港的交通建设。

道路是城市的基础建设,自上世纪80至90年代开始,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浦东大量早期道路的设计、技术研发、交通设施升级换代、基础设施评价管理和工程监理工作,其中不少工程项目为当年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师还参加了浦东交通智能化管理控制的咨询和研究。

image.png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23日,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正式开园。在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牵头组织下,经过数年努力,孙立军教授和涂辉招教授对开放道路存在的安全风险展开研究,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为构建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系统环境提供了支撑。2019年,王雪松教授等为浦东交警部门开发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APP,协助采集安全隐患1000多条,提升路政民警安全隐患排查效率的同时,也优化了慢行交通通行环境,并帮助建立了道路交通组织和配套设施优化“多部门会诊”机制,优化了报修流程。

记者 王蕴玮

 


责任编辑:王蕴玮
新闻网微信
Top